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梨俱吠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梨俱吠陀

來自 圖片網 的圖片

中文名: 梨俱吠陀

外文名Rigveda

全 名:《梨俱吠陀本集》

所屬國家:印度

類 型:詩歌集

梨俱吠陀》(梵語ऋग्वेद轉寫ṛgveda),梵文由ṛc(「歌頌」)和veda(「知識」)兩個詞根構成,全名《梨俱吠陀本集》,漢譯為《歌詠明論》,是吠陀經中最早出現的一卷,成文於公元前16世紀到前11世紀,是除了赫梯語的文獻外,在印歐語系語言中最古老的書籍。與其他文明的古老文獻不同,它是以口傳方式保存下來的。

內容

《梨俱吠陀》分十卷,收詩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認為是附錄,最短的詩只有3節,最長的詩有58節,是雅利安人來到印度河兩岸,對神的讚歌。

雅利安人將宇宙分為三界:天界、空界和地界,每一界有11個神,三界共33個神,天界的神有帝奧斯、婆樓那、蘇利耶、烏莎、羅底利;空界的神有因陀羅、阿邦那波陀、魯陀羅;地界之神有潑利提韋、阿耆尼、蘇摩,這些深厚而豐富的精神思維體系,反映出雅利安人對於先智慧開導者們的崇拜與嚮往。因陀羅是古印度人部落的首領,驍勇善戰,在公元前2000年征服印度,古印度人的詩人為了歌頌他而創作出200餘首神曲。

《梨俱吠陀》中所記載的妖魔,後人推斷為古代印度的奴隸,西來的雅利安人又以「瓦爾那」來分別其階級,最後再轉義為「種姓」,《梨俱吠陀》末卷出現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種姓。

《梨俱吠陀》除頌神的詩歌外,還有世俗詩歌,有一些以婚禮愛情巫術甚至是賭博為內容的神曲,例如第六章俗諦神曲序《賭徒懺悔錄》,描寫擲骰子的迷人之處,一位教徒賭輸後跪在神像前懺悔,哀號淒切,以及家中母親和妻子的憂傷。這些作品都反映着吠陀時期人民的生活習俗

傳播

《梨俱吠陀》的成書時間大致是在公元前2000至1500年之間,由於本地印度人沒有慣用文字記述,《梨俱吠陀》實際上是靠婆羅門祭司們代代口耳相傳,爾後才有手稿。玄奘在迦濕彌羅的時候就曾讀過「四吠陀」。19世紀歐洲人第一次刊印《梨俱吠陀》,有德、英、法等譯本。

歷史

公元前10世紀,居住於印度的雅利安人產生了婆羅門教,其經典是《吠陀》。「吠陀」(veda)的意義是求知或知識,也有解釋為「聖經」。最初有三種或曰「三明」,後來增加一種即所謂四吠陀。雅利安文化及其醫學的來源是四部《吠陀》經。第一部《梨俱吠陀》或譯作《贊誦明論》,大約於公元前1500~900年間陸續寫成,是印度醫學的起源。其中提到藥用植物,並提及麻風病、結核病、外傷等疾病。

《梨俱吠陀》,印度古代《吠陀》文獻中的一部,它和《阿闥婆吠陀》同為上古詩歌的總集,是印度現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詩集,也最有文學價值,全名《梨俱吠陀本集》。它在世界文學中放射着光輝,好像我國上古詩歌的總集《詩經》一樣。

「吠陀」的本義是知,即知識;「梨俱」是作品中詩節的名稱。《梨俱吠陀》編訂年代可能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只有一派的傳本,收詩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認為是附錄。最短的詩只有3節,最長的有58節,一般都不超過12節。全書共有10552節詩。詩的創作年代又有先後。語言也比印度其他上古文獻的用語更為古老。這部詩集的創作和編訂的確切年代還沒有定論。全書分為10卷或8卷。印度傳統認為,書中詩歌是由上古的修道士仙人傳授下來,由一個名叫廣博(音譯毗耶娑)的修道士仙人加工整理而成。

《梨俱吠陀》中詩的內容比較複雜,有上古的神話傳說,也有自然界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以及祭祀和巫術。這些詩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會時期和階級分化並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思想、生活和習俗。還包括有強烈生活氣息的對話體詩,分為對白和獨白,可以在祭祀、巫術儀式或者節日集會上表演,有一定的戲劇性,有人認為是印度戲曲的起源。

神話中歌頌最多的神是眾神之首的因陀羅。對於這些神話中的神,印度按照以後的宗教信仰加以解釋。近代西方學者先以為它們是自然現象的化身,後以為是社會現象的體現,以後由於考古發掘的文物不斷出現,對神話傳說中所反映的歷史事實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作品中有幾首詩對神提出懷疑,顯示了印度最早的哲學思想。《梨俱吠陀》作為上古歷史文獻資料,是人類寶貴的遺產。

作為文學作品,《梨俱吠陀》包含了人類早期的一些清新樸素的詩歌作品。有不少詩在藝術上已有相當水平,不是原始的簡單歌唱。書中的詩已有15種格律,可見當時文學創作的發展。詩的格律是以每節詩中的音數整齊的句作單位的。4個8音句構成一節的格律廣泛流行,就是一般所謂32音一節的頌體。當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內容貧乏、詞句呆板的作品,例如一些讚美布施的詩。

《梨俱吠陀》長期靠口傳,後有了寫本,到19世紀才由歐洲人第一次刊印。現有數種語言全譯或選譯本。

參見

參考文獻

Editions
  • editio princeps: Friedrich Max Müller, The Hymns of the Rigveda, with Sayana's commentary, London, 1849–75, 6 vols., 2nd ed. 4 vols., Oxford, 1890–92.
  • Theodor Aufrecht, 2nd ed., Bonn, 1877.
  • Sontakke, N. S. Rgveda-Samhitā: Śrimat-Sāyanāchārya virachita-bhāṣya-sametā. Sāyanachārya (commentary) First. Vaidika Samśodhana Maṇḍala. 1933. . The Editorial Board for the First Edition included N. S. Sontakke (Managing Editor), V. K. Rājvade, M. M. Vāsudevaśāstri, and T. S. Varadarājaśarmā.
  • B. van Nooten und G. Holland, Rig Veda, a metrically restored text, Department of Sanskrit and Ind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1994.
  • Rgveda-Samhita, Text in Devanagari, English translation Notes and indices by H. H. Wilson, Ed. W.F. Webster, originally in 1888, Published Nag Publishers 1990, 11A/U.A. Jawaharnagar,Delhi-7.
Commentary
  • Sayana (14th century)
    • ed. Müller 1849–75 (German translation);
    • ed. Müller (original commentary of Sāyana in Sanskrit based on 24 manuscripts).
    • ed. Sontakke et al., published by Vaidika Samsodhana Mandala, Pune (2nd ed. 1972) in 5 volumes.
  • Rgveda-Samhitā Srimat-sāyanāchārya virachita-bhāṣya-sametā, ed. by Sontakke et al., published by Vaidika Samśodhana Mandala,Pune-9,1972, in 5 volumes (It is original commentary of Sāyana in Sanskrit based on over 60 manuscripts).
  • Sri Aurobindo, Hymns to the Mystic Fire (Commentary on the Rig Veda), Lotus Press, Twin Lakes, Wisconsin ISBN 0-914955-22-5 [1] http://www.mountainman.com.au/rghmf_00.html |date=20160406165021
  • Raimundo Pannikar (1972), The Vedic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hilology
  • Vashishtha Narayan Jha,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Rgveda-Padapatha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Delhi (1992).
  • Bjorn Merker, Rig Veda Riddles In Nomad Perspective, Mongolian Studies, Journal of the Mongolian Society XI, 1988.
  • Thomas Oberlies, Die Religion des Rgveda, Wien 1998.
  • Oldenberg, Hermann. Hymnen des Rigveda. 1. Teil: Metrische und textgeschichtliche Prolegomena. Berlin 1888. (please add), Wiesbaden 1982. 1894. 
  • Die Religion des Veda. Berlin 1894; Stuttgart 1917; Stuttgart 1927; Darmstadt 1977
  • Vedic Hymns, 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vo, l. 46 ed. Friedrich Max Müller, Oxford 1897
  • Adolf Kaegi, The Rigveda: The Oldest Literature of the Indians (trans. R. Arrowsmith), Boston, Ginn and Co. (1886), 2004 reprint: ISBN 978-1-4179-8205-9.
  • Mallory, J. P.; 等. Indo-Iranian Languages in Encyclopedia of Indo-European Culture. Fitzroy Dearborn. 1989 (1997). 
Historical

外部連結

Text
Audio
Translations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