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蘇丹
南蘇丹共和國(Republic of South Sudan),建國於2011年7月9日,首都及最大城市為朱巴。位於非洲東北部,為內陸國家,與蘇丹、衣索比亞,剛果、肯亞、烏干達、中非共和國接壤。面積約6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020萬。官方語言為英語,通用阿拉伯語。法定貨幣為南蘇丹鎊。[1][2]
- 境內的蘇德沼澤為全球面積最大的濕地之一。
- 是全球最不幸福的國家之一。
- 是全球最脆弱的國家之一。
目录
歷史概述
19世紀以前,南蘇丹的歷史並無文字記載。
普遍認為,約10世紀時丁卡族(Dinka)、努爾族(Nuer)和希魯克族(Shilluk)進入南蘇丹。約16~18世紀,阿贊德人(Azande)與阿凡加拉人相繼建立政權。18世紀初,在阿拉伯人協助下,歐洲人大肆在非洲獵奴。
1899年英國與埃及共管蘇丹,1902年將南北作為兩個實體治理,但1944年朱巴會議決定合併南北蘇丹。1955年爆發第一次蘇丹內戰並於1972年簽定「阿迪斯阿貝巴協定」結束第一次內戰,蘇丹南方成立自治區。
1983年時任蘇丹總統加法爾·尼邁里宣佈在全國施行伊斯蘭律法,引發南方不滿,約翰·加朗發動兵變,爆發第二次蘇丹內戰。2005年南、北蘇丹簽署「全面和平協議」結束內戰並成立南蘇丹自治政府。2011年舉行獨立公投後成立南蘇丹共和國。
獨立後南蘇丹推動國家建設並嘗試控制反政府活動。2013年南蘇丹總統薩爾瓦·基爾·馬亞爾迪特與反政府派的里克·馬查爾因政治鬥爭爆發軍事衝突,造成數百萬人民流離失所和飢荒。2015年雙方簽屬和平協議並於2016年建立「南蘇丹民族團結過渡政府」,同年又爆發衝突,政局再度陷入混亂。2018年雙方簽署「南蘇丹和平協議」,政治狀況緩和,並於2019年開始組建過渡政府。[1][2][3][4][5][6]
國家象徵
由3色橫條:南蘇丹人民的黑色、紅色為爭取自由而流的血、翠綠土地的綠色及代表尼羅河的藍色三角形所組成,三角形中間的金色星星代表南蘇丹各州的統一,一說為伯利恆之星。[1][3]
地理環境
南蘇丹地形呈凹槽形,東、南、西部邊境多丘陵山地,中部為黏土質平原,最高峰為南部邊境的基涅提峰。
氣候為熱帶草原型,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區分,5-10月為雨季,11-4月為旱季,雨量由南向北遞減。
白尼羅河流域的土地肥沃,適合大規模農林牧業發展。
有鐵、銅、鋅、鉻、鎢、雲母、金、銀等礦藏,並有豐富的石油儲量。[2][3]
蘇德沼澤
白尼羅河流經形成的蘇德沼澤(Sudd wetland)為全球面積最大的濕地之一,也是尼羅河流域中最大的淡水濕地,面積逾3萬平方公里,雨季來臨時可擴大至13萬平方公里。
2006年被收錄於國際重要濕地名錄(List of Ramsar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內,成為受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保護的濕地之一。
每當雨季來臨時,白尼羅河氾濫,居民必須以蘆葦編織成浮島、小船,在水面上活動,並移居到高地處種植作物或放牧活動。[2][3][7][8]
政治與外交
政治
南蘇丹為三權分立國家;採行總統制,總統為國家元首擁有最高行政權,可經國會同意後任命內閣。
採兩院制,由州委員會和國民議會組成。主要政黨為蘇丹人民解放運動(Sudan People's Liberation Movement, SPLM)、全國大會黨(National Congress或National Congress Party, NCP)、蘇丹非洲聯盟(Sudan African National Union, SANU)、團結民主陣線( United Democratic Front, UDF)等10個政黨。
法院由最高法院、上訴法院、高等法院和其他法院組成。[1][2][3]
根據和平基金會(Fund for Peace)公布的2019年脆弱國家指數(Fragile States Index),南蘇丹為第3名,在過去幾年間皆位列第1,屬於最脆弱的國家之一。[9]
外交
2011年南蘇丹獨立建國後,立刻獲得各國承認,非洲聯盟亦承認其為第54個成員國。蘇丹雖然亦立刻承認南蘇丹的獨立,但雙方仍存有油田與邊界爭議。
目前南蘇丹已是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非洲聯盟、東部南部非洲共同市場及東非政府間發展組織會員國,並積極加入國際及區域組織。[1][3][10]
經濟
南蘇丹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也是石油依賴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內戰後數十年,工業和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南蘇丹,人民普遍貧困,而國家內部的權力爭鬥,仍持續影響著經濟。絕大部分人口仰賴自給農業和人道主義的援助。
2012年與蘇丹石油問題造成石油停產,南蘇丹經濟迅速惡化,2013年經國際斡旋談判後雖恢復石油生產,但內部的權力鬥爭造成內戰,使得石油生產再度受到嚴重影響。
南蘇丹是非洲最富饒的農業區之一,白尼羅河流域土壤肥沃、供水充足,畜牧業與農業十分發達。主要作物有棉花、花生、高粱、小米、麥、阿拉伯膠、甘蔗、木薯、芒果、木瓜、香蕉、馬鈴薯、芝麻等。[1][2][3][11]
交通
內戰導致南蘇丹境內幾乎沒有基礎設施,道路鋪設率極低。2012年由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資助,鋪設朱巴至尼穆萊(Nimule)間鋪的柏油馬路。
現有的鐵路系統為蘇丹境內的Babonosa連接至南蘇丹的瓦烏(Wau)。2010年接受聯合國的資金進行了維修。
南蘇丹僅有的兩座國際機場,分別為朱巴國際機場(Juba International Airport)及馬拉卡爾機場(Malakal Airport)。
2013年南蘇丹加入由肯亞主導並與衣索比亞合作的「拉穆港-南蘇丹-衣索比亞運輸走廊開發計畫」(LAPSSET)。於肯亞境內開闢拉穆港,並以鐵路及公路連接南蘇丹及衣索比亞,作為該二國的第二吞吐港。[3][12][13]
社會
南蘇丹人口約1020萬,主要民族為丁卡族、努爾族。宗教以原始部落宗教(泛靈論)、伊斯蘭教、基督教為主。
英文為其官方語言,通用語為阿拉伯語,另有丁卡語、努爾語等民族語言。
內戰造成貧窮與飢荒,加上警察和軍隊無法按時領取薪酬間接導致治安問題搶劫與暴力事件頻傳,倖存的人民紛紛逃往鄰國避難。
由於長年的內戰導致學校關閉、教學設備缺乏,使人民無法得到良好的教育。
在內戰及飢荒的影響下,南蘇丹在聯合國2019年全球幸福報告中被列為最不幸福的國家之一。[1][2][3][14][15][16][17]
參考來源
- ↑ 1.0 1.1 1.2 1.3 1.4 1.5 1.6 中華民國外交部全球資訊網. 南蘇丹共和國 Republic of South Sudan. 2019年 [2019-08-29] (中文).
- ↑ 2.0 2.1 2.2 2.3 2.4 2.5 2.6 南苏丹国家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9年8月 [2019-09-03] (中文).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SOUTH SUDAN-The World Factbook. CIA. [2019-09-02] (英语).
- ↑ 向戰火走去的人們:兩個染血的蘇丹. 報導者 The Reporter. 2017-04-03 [2019-08-29] (中文).
- ↑ 內戰帶走5萬條人命,南蘇丹人有家不敢回.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 2018-09-22 [2019-08-29] (中文).
- ↑ 南蘇丹各方同意推遲組建過渡政府 磋商延長半年. 每日頭條. 2019-05-05 [2019-09-04] (中文).
- ↑ 內陸威尼斯!非洲「蘇德沼澤」居民以蘆葦編成島浮居. ETtoday. 2012-08-29 [2019-11-21] (中文).
- ↑ 組圖:蘇丹蘇德沼澤大濕地美景 . 大紀元. 2011-10-04 [2019-11-21] (中文).
- ↑ Fragile States Index 2019. Fund for Peace. 2019-04-10 [2019-11-21] (英语).
- ↑ African Union Welcomes South Sudan as the 54th Member State of the Union. African Union. 2011-07-27 [2019-11-21] (英语).
- ↑ 明危观察 南苏丹经济现状及其发展潜力. 搜狐. 2017-06-17 [2019-09-03] (中文).
- ↑ 衣索比亞(ETHIOPIA)簡介. 台灣經貿網. 2013-06-27 [2019-09-05] (中文).
- ↑ Lamu Port Southern Sudan-Ethiopia Transport Corridor. 台灣經貿網. [2019-09-05] (中文).
- ↑ 全球最年輕國家「南蘇丹」政府默許性侵成女性夢魘.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7-03-27 [2019-09-03] (中文).
- ↑ 南苏丹:无和平无发展. 21世紀經濟報導. 2017-06-29 [2019-09-03] (中文).
- ↑ 超100萬南蘇丹難民逃入烏干達令人擔憂. 每日頭條. 2017-08-22 [2019-09-04] (中文).
- ↑ 聯合國「全球最幸福國家」排名出爐!台灣第25名遠超日本、南韓,在亞洲僅次於阿聯. 風傳媒. 2019-03-21 [2019-09-0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