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七堵車站
圖片來自tonyhuang

七堵車站位於基隆市七堵區,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鐵路車站。七堵車站是劉銘傳鐵路的中途站,1891年在本站現址設立八堵站總督府將清代鐵路改線後,1897年改稱七堵站,並同時興建木造站房。1899年八堵車站設立後改稱七堵站。1966年鐵路局在七堵車站設立七堵調車場,由於站場不敷使用,將本站分割成前後兩站,原站作為停靠北上列車的「前站」,在東邊距700m長興里另興建的停靠南下列車「後站」,前後站之間以地下道相通。

因這個局面經常造成旅客的不便,在臺鐵地下化工程七堵調車場整建計畫中,將前後站進行合併,並在後站站址改建新站房及月臺,於2007年啟用,前站則遭到廢止後,接下來前後站合併且配合台鐵大改點之後本站正式取代松山車站成為西部幹線對號列車的起點和終點,(七堵車站是縱貫線對號快車的主要起、終點站,不僅是七堵區的交通樞紐,也是鐵路局唯一擁有4個月台的車站,且七堵車站也是東部幹線對號列車和東部幹線加班直達對號列車次要的停靠站。),由此可知七堵車站在東部幹線和西部幹線位置上的重要性。七堵車站至南港車站之間的路段現今已增建第三軌(實際未進南港站區,在北邊匯入),舒緩早已過載的運量。

目錄

歷史

分割前

清代

光緒十三年(1887年)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由於商務與軍事考量劉銘傳《擬興修臺灣鐵路摺》,且為建造台灣省城時便於運輸建材,上《擬興修臺灣鐵路摺》,奏請清政府興建台北至台南的鐵路。5月20日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並立即動工由台北經基隆段鐵路,是繼唐胥鐵路後中國第二條官辦鐵路。同時發行鐵路股票至南洋招募基金。

十七年(1891年)10月20日基隆~水返腳(今汐止)段鐵路通車,於七堵前站站址設八堵站。十九年(1893年)福建臺灣巡撫邵友濂因資金不足與工程艱鉅,中止鐵路鋪設至台南的計畫。1月23日台北至新竹段鐵路通車。雞籠~新竹段鐵路總長106.1km,每日僅往返兩班列車。

日治時期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甲午戰爭時清兵為阻擋日軍前進而破壞鐵路,後日軍南下時陸續進行搶修。6月9日基隆至臺北的鐵路恢復運轉,作為軍事運輸之用。9月臨時臺灣鐵道隊抵達基隆。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臨時臺灣鐵道隊鑑於清朝所建的鐵路蜿蜒迂迴,將劉銘傳鐵路大幅改線。7月公布民眾乘車許可。

基隆~新竹段每日往返兩班列車,後增加為往返四班。三十年(1897年)5月26日在原八堵站址設立七肚站,為乙等站。恢復貨運業務。8月11日恢復客運業務。基隆~台北間每日往返三班列車,中午則配合輪船啟航時間加開往返一班。三十二年(1899年)7月20日於基隆~七肚間設立八堵臨時車站,同時七肚站改名七堵站

前、後站

1968年開始興建七堵調車場

1970年4月30日開始興建七堵後站。1971年1月24日七堵後站完工啟用。2月9日北上、南下列車臨時遷至後站營運。

1972年站內路段實施鐵路電氣化。1月7日北上列車遷回前站,前、後站業務正式分拆。3月1日七堵調車場啟用。

1973年1月興建七堵貨櫃站。1978年10月31日國道一號完工通車,造成長途旅客流失。1984年增停復興號

1990年6月1日升等為一等站,但前站業務以甲種簡易站型式辦理。8月1日七堵調車場與本站合併。

1993年11月16日增停莒光號(41次)。1995年前站木造站房進行翻修,失去原有的風貌。1999年3月增停自強號(2003次及2009次)。

2005年8月3日七堵調車場改建啟用。同時南下列車改經新站房,後站同時停用。同月後站站房拆除。

合併後

2007年1月21日於原後站址改建的新場站正式啟用,前站隨之廢止。同時發行1000套紀念車票[1]。2008年1月31日新站第一月臺啟用。2008年5月15日配合台鐵改點,本站取代松山車站成為縱貫線主要對號快車的發車和終點站。2008年8月1日開放使用悠遊卡等電子票證。2010年7月28日前站舊站房被基隆市文化局公告為歷史建築。2013年4月26日新站西出口啟用。

車站構造

站房

七堵車站位於自治街地下道西側,東興街與光明路間。站房以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樓高四層,由毅成建設承建。一、二層為售票大廳,三、四層供規劃為正光里、正明里里民活動中心使用,月台層位於第三層。大廳內有鐵路警察局七堵派出所。旅客服務通道內設有服務台手機充電站,二樓設有閱覽室並展示車站的歷史沿革。因周邊地形有所起伏,車站中心兩側地勢較低,為半路堤式車站大廳設於月臺區下方。站房西側設置2012年林舜龍公共藝術作品《世紀樞紐》。

七堵調車場

月台區北側為七堵調車場,簡稱「七調」。七堵調車場於1965年開始測量,1968年動工興建,並於1972年竣工使用,主要的業務是對貨運列車實施調度與編組。後因鐵路貨運量需求大減,1990年將七堵車站升為一等站,以便辦理七堵調車場移交事項。同年8月七堵調車場脫離台北運務段管轄,併入七堵車站管理。1994年改建為平面式調車場駝峰式調車場的設備與號誌樓亦陸續拆除,同時S400型柴電機車也成為七堵調車場作業時的專用車種。南港專案實施後七堵調車場改以客車調車為主,用以取代南港調車場。貨車調車則萎縮僅剩行控中心以西少數股道,部份轉移至五堵貨場

七堵調車場啟用時,係採用駝峰調車設備,其特徵為在車場中間有一座隆起的小坡。調車作業設有自動分類裝置及車輛自動減速器,按車輛重量自動調整至其應行減低之速度,每日約能調度2400輛車。而號誌設備均集中在號誌樓內的表示盤上,以便控制場內設備狀態與路線的應用情況,也可減少調車時必須進行的多方聯繫。

貨運列車駛入到達線後,現場工作人員必須經過車截處理,並將貨車種類、號碼、裝載狀況以無線電車號室報號,計劃人員將列車摘解內容以分解單傳送調度員。貨車發車時,輸送中心將停留分解線群之貨車,依運向別實施過濾計劃,以編組單傳送至編組運轉室,按上、下行別進行編組,此時車長亦需出場,施行列車檢點,並與司機互相通報,並以地上揚聲器通報位於號誌樓副站長,轉報調度員指令開車。

貨運專列到達時,七堵調車場丙工作班即依據編組單,將貨櫃車、軍運列車分別調移至貨櫃、軍事運輸專用線,水泥斗車砂石車調移至五堵貨場相關股道卸貨。七堵調車場亦辦理貨車修護,每日分中午、傍晚兩次將檢修完畢的貨車調出,並將待修車全數調進,週而復始,每日工作量約50輛左右。

七堵調車場曾保存過許多珍貴的車輛文物,如大物車R0型柴電機車花東線LDH200型柴液機車信大水泥貨車移動機

月台

南港專案後在靠近東出口(原後站)設有島式月臺四座。其中第一月台供南下、第二月台供北上列車停靠,南港~七堵間的三軌分別對應1B、2A與2B月台。南下列車主要停靠1B月台,北上列車主要停靠2B月台,2A月台則提供列車通過。

第二月台南端有一小月臺,供基隆往返宜蘭線、或平溪線之間的區間車使用。在第一、二月台的通道層有類似馬路的行人專用號誌,平時為綠燈,只有列車發車時變為紅燈。第三月台月台主要是停靠縱貫線始發列車,而以本站為終點的列車也會駛抵第三月台。第四月台只有少數列車停靠,4B月台則沒有客運列車停靠。

營運狀況

客運

目前為一等站。為鐵路局縱貫線對號快車自強號莒光號)的主要發車起點和終點車站,為東西部幹線跨線之對號快車的駕駛司機員交接與交班車站,並且為基隆市旅客轉乘宜花東大站。

早期只停靠停靠平快車普通車,且因七堵地區人口稀少,故乘客不多。1972年至1979年6月間,實施鐵路電氣化,施工期間影響行車運轉,列車延誤致部份旅客流失。又因1978年國道一號通車,造成雙重衝擊,長途旅客大幅下降。為爭取客源,於1984年增停復興號。近年來因高速公路擁擠,及新購電車加入營運,旅客數量有所回升。2007年七堵~八堵間三軌化竣工,自此前站裁撤。南下、北上列車分別停靠前、後站造成搭車不便之現象因而解決。同時新站啟用後,增停多班對號列車。2008年起新站第一月台啟用,且隔年接下來陸陸續續4個月台開放使用。2008同年配合鐵路局調整列車時刻大改點,西部幹線對號快車列車始發、終點車站正式由松山車站移轉七堵車站,由七堵車站正式取代松山車站。2013年新站西出口啟用。

本站開放使用悠遊卡一卡通icash 2.0HappyCash付費。

車站週邊

學校

政府單位

設施

|valign="top"|

觀光景點

文化景觀

休閒設施

  • 七堵傳統菜市場
  • 七堵夜市

自然景觀

其他

參考文獻

  1. 七堵前站將熄燈 百歲老員工不捨. TVBS新聞. 2007年1月18日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