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延安(张学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走马延安》是中国当代作家张学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走马延安
从壶口瀑布到延安,路程不是很远,路况却不是很好,标记的国道省道,和南方的县道差不多,汽车不敢开快。从车窗望去,外面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梯田层层相叠,极为雄浑,让人想起原生态的西北汉子。当然,现在的黄土高原已不再是早年地理课本里所说的寸草不生了。经过多年绿化,高原上许多地方已经绿草如茵。导游告诉我们,这是航空撒播的功劳。即便如此,还没从根本上改变黄土高原的状貌。有的地方依然黄土壁立,沟壑纵横。
从烟雨江南一下子来到陕北的黄土高原,心态的变化是明显的。看着一层层的贫瘠梯田,还有收获后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的玉米秆,对当地农人有了一种莫名景仰,即便我们没见到一个农人。
汽车在蜿蜒起伏的公路上前行,山脚下出现了一条小河,当然不是延河,离延安城还远着呢。对南方人来说,这样的小河也许只能称得上是条大水沟。河水不多,河边有几丘稻田,对于普遍的旱地来说,显得尤为珍贵。导游说,这里缺水厉害,山上的人几天才能来河里洗一次澡,住得远的几周才来洗一次。不知导游说的是真话还是开玩笑,对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想象。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来说,事实也许就是这样。
“延安城里照样缺水,晚上可能没水洗澡。”导游说罢,我们大吃一惊,在黄土高原上连续坐几个小时的汽车,要是没水洗澡,那晚上怎么睡?忐忑不安的我们到了酒店,打开房间,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导游只是跟我们开个玩笑,意思是让我们节约用水。
天色开始暗下来,山坡上偶尔出现一个个小窑洞,但都破败不堪,应该不会住人了。可惜是跟团游,如果是个人,我还是想到那小窑洞看看的。我想,路遥的《平凡是世界》里孙少安一家人住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破窑洞。很多人家都集中在路边建了房子,留在半山坡上拆了门窗的孔洞,像黄土丘张开的大口一样,诉说着历史上陕北人民的艰辛。
高原上,有的地方一团团火光涌起,照亮一片片地方,还有“磕头机”在忙碌,我怀疑是不是在开采石油。导游告诉我们,远处有火光的地方的确是在开采石油。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便在延安市延长县城西石油希望小学操场,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石油钻采与加工现已成为延安经济的龙头产业。还未到延安,已经对革命圣地有了新的认识。 吃了南瓜饼,喝了南瓜汤,一夜无梦。
第二天一早,先去参观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区中心,是革命圣地的标志性建筑。据说早在盛唐时代,山上就建有宝塔,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等一代名将,在宝塔山屯兵设寨 ,戍边御敌,留下众多文物古迹而闻名于世。其实山上的宝塔很普通,根本不能和西安的大雁塔相比。但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红色首都--延安的标志和象征,它自然也有大雁塔无法比拟的一面。
杨家岭是我们这次参观的重点,对杨家岭的最早印象应该是读小学时的一篇课文《杨家岭的早晨》。那是一篇极美的文章,毛主席和小八路在晨曦中给小苗浇水的情景,至今让人历历在目。其中的一句:“小苗啊小苗,你喝了延河的水,长吧,快长吧!”更是随时脱口而出。那时候,我幼小的心灵产生了一个宏愿,将来一定要去延安,看看杨家岭,看看毛主席亲手耕种过的土地。
我们来的时候游人不是很多,阳光透过树叶照下来,草地上斑斑驳驳。我们先去中央大礼堂,中央大礼堂于1942年建成,大门雄浑巍峨,里面陈设简陋,至今仍保持当年原貌。正前方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巨幅画像,两侧是写有中国共产党字样的党旗,礼堂中间是两排纵向的简易长椅。导游和解说员一律身着红军服,认真细致的给我们讲解。时间仿佛回到过去,毛主席正挥着大手,在主席台上作“七大”报告,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前进方向。
在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当年的住所。窑洞大门上有木格窗棂,窑洞前面的院子里长有大树,窑洞上方长有草木。看着眼前真实的窑洞,不由让人想起《回延安》里那句“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在窑洞前驻足观望,简陋的住所、简单的陈设、简朴的生活,让人油然而生敬意的同时又引发几多感慨。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人就是在这样艰苦朴素的环境中工作,我们的革命又怎能无往而不胜呢?
枣园旧址和杨家岭差不多,有中央书记处小礼堂及毛泽东等人的旧居,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为人民服务”讲话台。1944年9月8日,在枣园西侧的一小块简易空场上,毛泽东主席在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同志的追悼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一举成名。据1944年9月21日《解放日报》的报道记载,9月8日下午“到会者千余人”,追悼会开始后,“毛主席即缓步登台,怀着沉痛的心情向死者表示敬意,继作历时一时半之久的讲话,对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意义,阐述至详”。毛泽东对张思德的褒扬,体现了对为中国革命事业、为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贡献的无数英烈们的敬重,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大力倡导。70多年来,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始终日久弥新,代代相传。
离开延安时,我们经过市区最繁华的街道。两边店铺林立,中间的延河穿城而过。堤坝修得非常漂亮,可惜延河里没有水,河床上简直可以跑汽车,几个小孩就在河床上嬉戏。眼前的情景让人真真切切体会到延安的缺水程度。一座城市如果缺水就失去了应有的灵气,这应是现代延安最大的遗憾。随着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日益好转,终有一天,延河水会恣情歌唱。
短短一天半时间,完成了我的红色之旅,也完成了对延安七十多年的思想跨越。此次来延安,本为追寻一种精神而来,最终却带着一个信念而去。虽走马观花,但此行足矣![1]
作者简介
张学华,男,湖北大冶人,湖北省作协会员,偶有作品发于《海外文摘》《散文选刊》《西部散文选刊》《工人日报》《湖北日报》《石家庄日报》等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不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