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日本帝国主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日本军国主义原图链接

日本帝国主义(又叫日本军国主义),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形成并发展,其思想渊源为古代、中世纪的日本武士道精神。而在军国主义意识支配下的武士道,对内成为毒化和控制日本国民思想的工具;对外则疯狂扩张,踏上侵略亚洲各国的道路,同时也将日本民族引向灾难,成为侵略战争的罪恶之源。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日本帝国主义

时代:明治维新

实现:对外扩张侵略的一种反动思潮

地区:日本

实质: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形成的对军队实行"武士道精神"、对外扩张侵略的一种反动思潮。

简介

日本近代帝国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孕育形成阶段,从明治政府成立起到西南战争结束的1877年。在这期间,日本确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建立起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了军国主义的武装和警察、监狱,并开始对外实行侵略扩张。

第二阶段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完全确立阶段。以陆军卿山县有朋发布《军人训诫》和《参谋本部条例》的1878年至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1894年。这一时期,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各领域均确立起军国主义体制。

第三阶段是发展与演变阶段。从甲午战争后的1895年至法西斯军国主义败亡的1945年。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确立后,几乎是每5年就对外用兵一次,直至彻底败亡。1936年法西斯上台,则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

今天的日本军国主义仍然有残留,右翼势力极力抹杀在二战中犯下的滔天大罪,美化侵略,参拜神社等。招致了亚洲国家以及全世界的极力反对。

日本军国主义幽灵再现[t0149433ea7939bb17e.jpg 原图链接

根源

日本军国主义的三大根基:武士道、神道教与天皇制。

  • 武士道:日本武士道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渊源,武士道既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是武士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包括效忠君主、崇尚武艺和绝对服从等封建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武士道对日本政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极其深远,使日本具有了军国主义思想文化传统。日本近代军国主义渊源于古代中世纪的日本武士、武家当政及武士道精神。日本武士产生于8、9世纪,并随着封建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化,于11世纪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神道教:日本统治者极力鼓吹神道思想,神道教渐渐脱离入世思想的拘囿,形成了以神道为主、佛儒为辅的遁世宗教观。德川时期,幕府独尊儒术,强化对民众的思想与信仰控制,随之派生了神儒相融的理论神道。德川后期,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催生出了神道复古主义,就是反对以神道教附会儒佛思想,主张依据日本的古典作品来探明所谓“真正的日本精神。他们还鼓噪以日本为中心、建立以神道教为主导思想的世界秩序,极力推动日本走军国主义扩张道路。为强化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明治天皇强令神佛分离,废除佛教的国教地位,拆除宫中佛殿,清洗神道教中的亲佛僧人,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神道”。

为了强化皇国体制和对国民灌输皇国思想,明治政府把原来的民间宗教神社神道提升到国教的至尊地位,宣称战死疆场的军人都会变成“护国神灵”,将会受到上至天皇、大臣,下到平民百姓的祭拜。后来,日本的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就是这种急剧膨胀的皇国思想——军国主义的具体实践。

  • 天皇制:日本的人把天皇塑造成神的化身、神的后裔,宣称皇统即为神统,日本即为“神国”。由于天照大神享有最高尊位,人间的一切都要接受神的后代也即天皇的统治。日本人认为,他们作为“天孙民族”,应当统治全世界。[1]

组成

以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被大权旁落的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在镰仓地区建立的大将军府)为标志,武士阶级掌握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国家各级政权。镰仓幕府是日本第一个武家当政的政权,从此,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成为统治阶级达676年。1336年足利尊氏建立的室町幕府为第二个武家政权,而德川家康于1603年建立的江户幕府则是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武家政权。日本的武士阶级以作战杀伐为职业,成为古代中世纪的军国主义的鼓吹者,也自然是军国主义体制和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日本武士阶级还在长达近700年的幕府时代,逐渐发展和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即武士精神,它既是武士的人生观、世界观,又是武士应尽义务和职责等封建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导源于神道、佛教、儒学的日本武士道,经历了江户时代的新型武士道和明治维新后转化为近代军人精神的武士道三大阶段,成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日本的对外侵略思想亦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日本古代,就已有关于神功皇后的神话传说,即传说她于公元210年征讨新罗(朝鲜南部古国),三次用兵大获全胜。后来统治者均大肆宣扬神功皇后开疆拓土之战功,推崇有加。

历史

到16世纪末,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首次提出征讨朝鲜、进占中国印度,称霸亚洲的狂妄计划,并于1592、1596年两次出兵侵朝。丰臣的扩张思想和侵略野心之大,集日本统治者之大成,达到空前程度。

丰臣之后,日本的统治者及许多思想家,不断鼓吹其计划、宣扬其思想,致使日本对外侵略思想在300多年间延绵不绝且日益猖獗。从18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力倡"海防论"、"开国论"、"海外雄飞论"及"攘夷论"的日本经世学家及维新运动的先驱者们,如林子平本多利明佐藤信渊藤田幽谷会泽安吉田松阴等代表性人物,都大肆鼓吹对外扩张思想。这些成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重要的思想来源。

日本用军国主义教育国民原图链接

同时,日本军国主义也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基础。

背景

改革不彻底

明治维新这场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不彻底性。政治上掌握统治大权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继承和发展。旧武士等级不复存在,一批资产阶级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跃在各领域且是主导力量。1871年时,中央9省(部)官吏87%是士族,至1880年时,中央及地方官吏的74%仍是士族。统治集团中的骨干多是武士出身者,最著名的"维新三杰"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以及垄断日本政权近50年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松方正义等均为旧武士出身。到大正时代的首相原敬、加藤高明,昭和时代军部法西斯魁首东条英机、宇垣一成,板垣征四郎等也都是士族出身。士族及士族出身者极自然地成为推动日本军国主义产生发展的主要社会力量。

在经济原因方面,由于地税改革和士族授产等改革,使农村土地制度(寄生地主制)留有浓厚封建残余,农村成为"国内殖民地",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又使大批士族无法生存而对明治政权不满,统治阶级则以对外侵略扩张将心怀不满的农民、士族的不满情绪引向海外征战,使他们成为军国日本的基本社会力量。

日本侵华原图链接

起步较晚

日本资本主义起步晚,却迅速发展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日本实现民族独立,摆脱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是以对东北亚弱小邻国进行领土扩张和武装侵略为重要手段的。正是将自己迅速转化为压迫民族才迎来了日本的迅速崛起。

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是主体,是诸政策之首。"强兵富国"路线的推行,使日本工业化的实现即产业革命的完成均与侵略中、朝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紧密相连。待日本急速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更与侵略战争捆在一起,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点,使日本被纳入军事、战争轨道,进入从战争走向更大战争的恶性循环之中。

无有制约

日本国内外均无制约和阻遏军国主义发展的形势和力量。日本国内曾有三次民主运动高潮,即自由民权运动、大正民主运动和护宪三派斗争、反法西斯斗争,但均遭失败;日本对外侵略时,屡屡冒险却均较轻易得手,更刺激其向军国主义道路迅跑。

对外扩张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所谓“富国强兵”路线,开始对外向海陆两个方向扩张侵略。

窮兵黷武 二戰日軍兵工廠罕見照片原图链接

第一阶段

东海扩张。1872年日本吞并琉球王国,1879年设立冲绳县。1874年,日以琉球渔民受到台湾少数民族袭击为借口,出兵台湾。1885年日本对钓鱼岛进行调查,图谋霸占。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次年1月乘机窃取钓鱼岛,4月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勒索白银2.3亿两。

第二阶段

向大陆扩张。《马关条约》中,日一度割占辽东半岛,但在俄法德三国干涉下被迫放弃。日视俄为大陆扩张的主要障碍,提出“卧薪尝胆”,大力扩张陆军,准备与俄争霸。1904年日本发动日俄战争,次年与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迫俄承认其独占朝鲜半岛,并与俄瓜分中国东北,取得南库页岛。1905年日宣布朝鲜为其“保护国”,1910年正式并吞朝鲜

一战爆发后,日借对德宣战之机,进占青岛山东半岛。借俄爆发十月革命之机,日本1918年进军西伯利亚。日侵略野心引起欧美警惕,在国际压力下日被迫放弃山东权益,从西伯利亚退兵。日国内侵略势力反弹,日与西方关系恶化,并日益敌视中国的民族革命和南北统一进程。在北伐战争中,日先后制造“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以阻挡中国统一。1927年,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田中奏折”,全面暴露其征服世界的野心,鼓吹“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1931年日本阴谋制造九一八事变[2],建立伪满洲国,并策动内蒙独立、华北五省“自治”。

1937年日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大半个中国。日在侵华战争期间,制造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平顶山等一系列惨案,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用化学武器、细菌武器,通过731部队[进行活体实验,强征中国劳工、从军慰安妇。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伤亡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

第三阶段

向太平洋扩张。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摧毁美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英同时对日宣战,日一度占领包括东南亚在内的整个西太平洋。日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缅甸等地制造多起大屠杀,杀害包括华人在内的当地平民数十万,虐待致死大量盟军战俘。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牵制和消耗了日陆军绝大部分力量,有效策应和支持了欧洲战场,美从海上发起反击。1945年8月,苏联参战,美在日广岛长崎掷下两颗原子弹,日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接受《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被盟国剥夺侵略扩张得来的一切领土。这标志着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向大陆和海洋侵略扩张的路线彻底破产。[3]

日本军国主义幽灵再现原图链接

特点

  • 一、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性和封建性的特点贯穿着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
  • 二、世界上最典型的军国主义。普鲁士德国和日本是两个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是在学习普鲁士德国军国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了东西方军国主义的特点,故而成为世界上最典型的军国主义。
  • 三、近代天皇制军国主义。近代天皇制本身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体制中,天皇是"兵马大元帅",军队是"皇军",士兵必须一心一意为天皇卖命。
  • 四、军队统帅权独立,保障军事发展不受军外势力左右,军部则可轻易制约军外势力,因而更加飞扬跋扈。
  • 五、军国主义教育的系统化、体制化,采取一切措施强化军国主义意识形态。
  • 六、建立了军人极权主义统治体制,成为法西斯主义。

影响

日本军国主义德国法西斯主义一样,是带给世界人民深重灾难的一种意识形态。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一直奉行军国主义战略,四处侵略扩张,尤其在二战中,日本给亚洲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的伤害。尽管二战结束后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进行了和平改造,但军国主义势力并没有得到彻底根除。战后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在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思潮中表现明显,这些右翼势力活跃在日本政界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否认和美化日本的侵略战争历史企图通过教科书事件和修改战后日本宪法等为军国主义招魂。日本右翼势力猖獗、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有其深刻的根源,它威胁到日本平民的安宁生活,是当代日本社会一颗难以根除的毒瘤。

  • 首先,日本军国主义有其浓重的历史根源。日本是一个军事封建色彩十分浓厚的岛国,有着一脉相承的皇国战略思维传统。日本历代的以扩张、侵略为主的理论为军国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日本长期的内战与对外扩张实践为孕育军国主义的肥沃的历史土壤。扩张政策与战略的结合产生了日本军国主义,在历史的实践中,这种军国主义不断得到深化与提升,其固有的历史特性使其在二战结束后虽遭到失败却难以从根本上被清除。
  • 其次,日本军国主义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一方面,天皇制的确立为日本军国主义提供了制度基础,而神道教将日本军国主义推广,使其深入到日本人内心之中,成为宣扬军国主义的精神工具。

两者的结合使军国主义广为传播并得到一般日本民众认可。另一方面,千百年来深刻在日本民族心灵上的武士道成为军国主义猖獗至极的助推力量。畸形发展的武士道精神已与日本军国主义融为一体,成为危及和平的危险因素。

  • 最后,日本的民族特性决定了军国主义的存在。可以说,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民族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唯我独尊的特征使日本人产生民族优越感和"日本中心论"观念。这种民族特性本身就带有扩张的自大性质,因此,民族主义走向极端容易导致军国主义的形成。

综上所述,日本的军国主义蕴含了太多的日本特色于其中,已成为影响日本的一种综合性的历史积淀,这在短时期内是难以消除和改变的。它就像飘荡在靖国神社周围的幽魂一样,在日本上空久久不能散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