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巴布萨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巴布萨族

图片来自easyatm

巴布萨族巴布萨语:Babuza),为台湾平埔族原住民,即荷兰人所称的虎尾垄,主要分布在大肚溪以南至浊水溪之间的海岸区域,包括彰化平原地带。现存属于彰化地区的《虎尾垄语词典》,于1650年由荷兰宣教师吉尔伯特斯·哈帕特荷兰文编写。[1]

聚落

巴布萨族主要居住在大肚溪以南至浊水溪之间的海岸区域,包括彰化平原台中盆地西南边缘地带。重要聚落有东螺社、西螺社、二林社、眉里社、半线社、柴仔坑社、阿束社、猫雾拺社等。各社中除东螺社部分移住宜兰外,其馀都于清代道光年间陆续迁至埔里。[2]

现林仔城(埔里镇篮城)、恒吉城(埔里镇恒吉城)等聚落尚存。

历史

巴布萨族与邻近的安雅、拍瀑拉族混居,也因此对于巴布萨族的记载和了解十分地模糊。关于巴布萨族的记载可参见《番俗六考》、《番社采风图考》、《重修凤山县志》。巴布萨族居住于彰化平原台中盆地西南边缘地带,在明代已有渔猎粗耕的农业社会形态。重要聚落包括东螺社、西螺社等;因受汉人移民影响,各社于清道光年间被迫陆续迁移至南投埔里。巴布萨语发音的地名,可能之例为鹿港,有认为鹿港是Rokau-an一音的转译。另依中国学者认为:汉人本位的政治角度兼顾统一目的的论述,以往汉人称为“流求”“琉球”或为巴布萨语的直译,可证明台湾就是古代中国所称的流球。本地另如西螺芳苑民雄等地名都是巴布萨语演变而来,为历史留下了最好的见证。[4]

伊能嘉矩的资料上记载,在埔里东螺社的巴布萨族人,知道其原有语言的不多,即使有人记得,语词也有限,但其语言特色是促音用得很多。在风俗方面,都已汉化了,只有女子仍保留熟番的发式。在清代因族内的青少年脚力好,跑起来好像施展轻功一般,速度极快,所以当时驻台的清代政府机构常雇用他们来传递公文。

巴布萨族的经济生活以狩猎为主,简单的农产捕鱼为辅,但仍需要休耕来维持土地的肥沃度。以南屯为居的巴布萨族,其经济活动则处于维生经济的阶段,对土地已有若干程度的开垦。在清康熙年间(公元1684年),汉人大量开垦后,因所居地位居彰化平原进入台中盆地的要冲,因此打造犁头与农具的店铺云集,形成贩卖农具和农产品交易中心,“犁头店街”的声名远播,进而发展为台中盆地最早的聚落。[5]

饮食

十六世纪和汉族接触后,逐渐采纳汉民族的灌溉水稻种植法,让原本用来酿酒的稻米成为主食。巴布萨族也逐渐舍弃了原有的游耕与迁村,改为定耕。 在农耕时也会使犁、锄头等农具以及饲养牛只作为耕作的力役。巴布萨族不食牛及犬肉,有饮酒的习惯。巴布萨族有取海水晒干制的习惯,色黑味苦,称‘几鲁’。但由于制盐的品质不佳,因自荷西时期起,大多是和汉人交易取得。

衣著服装

巴布萨族夏天会以麻片为衣,因其凉爽且便于渡水。在发型上巴布萨族有立发的习惯,顶发分两边,将两髻梳结,称为‘对对’。女子有纱头箍,称为‘苔苔悠’,妇女配戴珠串,名为‘麻海译’。

东螺社于农历8月15日夜晚以家族为单位,举行祭祖仪式,至今后代族人仍然会在传统日期于家中进行传统祭祖仪式。每年农历二月间,巴布萨、拍瀑拉和安雅诸族会举行换年仪式。男女皆披红袄或以锦绣制成的衣物,称‘色练’。数十人挽手而歌,且歌声婉转哀戚。而农作在农历七月收成间各族也会举办收获祭。

婚俗

巴布萨族以入赘及娶妻两者兼行,但以入赘为主要方式且有自幼订婚的习俗。巴布萨族娶妻方式为男方给予女方聘礼,且于结婚当天男女双方并坐杵臼上,将新妇娶进门。婚嫁时新娘会戴嵌有蛤圈即烧石珠及插有雉尾羽的头饰,称为‘搭搭干’。

祭典

每年农历二月间,巴布萨、拍瀑拉和安雅诸族会举行换年仪式。男女皆披红袄或以锦绣制成的衣物,称‘色练’。数十人挽手而歌,且歌声婉转哀戚。而农作在农历七月收成间各族也会举办收获祭。

参考文献

  1. 李壬癸. 《台湾南岛民族的族群与迁徙》. 前卫出版社. 2011-01: 272–273. ISBN 978-957-801-660-6. 
  2. 清水纯; 李文茹  . 《猫雾捒社番曲与巴布拉族─浅井惠伦台湾影像资料探讨》. 台湾文献. 2010, 第六十一卷 (第四期). 
  3. 林昌华. 法波兰. 台湾原住民历史语言文化大辞典. 2011. [失效链接]
  4. 杜正胜(题解)  . 《番社采风图考》.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98. 
  5. 简史朗  . 《“猫雾捒社”的族群归属辨正》. 国立政治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