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少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少椿
刘少椿
英文名 SHaoCHun Liu
出生 (1901-10-16)1901年10月16日
陕西富平
逝世 1971年11月20日(1971-11-20)(70岁)
国籍 中国
别名 刘绍,字少椿,号德一
职业 现代古琴家、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
知名作品 《樵歌》
《平沙落雁》
《山居吟》
《梅花三弄》
《梧叶舞秋风》等。

刘少椿

(1901年-1971年),名绍,字少椿,号德一。我国现代古琴家,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陕西省富平县北陵堡人。 幼读私塾,年少经商,1914年随父刘茂椿南下扬州学习作生意,足迹遍于大江南北,后逢天下大乱,毕号停业,浮财尽散于旧人。 1928年从孙绍陶习琴,前后约三年。琴风厚重沉稳、跌宕大度,右手下指刚健,左手吟猱细腻圆满,弘扬了跌宕多变﹑绮丽细腻﹑刚柔相济﹑音韵并茂的广陵琴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广陵琴派审美韵味。因善奏《樵歌》,又被称为"刘樵歌"。如今留存的《樵歌》《平沙落雁》《山居吟》《梅花三弄》《梧叶舞秋风》《墨子悲丝》等音响资料,收于龙音制作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的《刘少椿古琴艺术》。著有《广陵琴学之源流》等文,是研究广陵琴派的重要资料。除古琴外,爱好昆曲书法绘画、竹雕、武术道家养生等

生平简介

1901年10月16日1901年刘少椿生于陕西省富平北陵堡的一个盐商家庭。十五岁时随其父至江西南昌食盐生意,其时经常来往于江西南昌江苏扬州两地。1915年,刘家定居扬州,开"裕隆泉盐号"谋生。

1928年,刘少椿拜广陵琴派第九代传人孙绍陶为师学习古琴,开始了他的古琴艺术生涯。后来,他又邀请孙绍陶到自己家中担任家庭教师,为自己的儿女补习古文,自己则继续从师学琴,为时约三年之久。除认真钻研古琴艺术外,刘少椿还爱好昆曲,其他如书法绘画竹雕武术等等,他无不潜心钻研。拳友刘襄谷,画友吴笠仙金建吾,曲(昆曲)友潘啸岩徐仲山江石溪吴白陶,琴友张子谦高治平史荫美翟筱坡胡斗东等都与他交往甚密。

1936年6月底,刚刚学琴不久的刘少椿赴苏州参加今虞琴社第五次月集,献奏《樵歌》一曲,赢得在场琴界同行的一片赞叹之声,也让今虞琴社的创建人之一、古琴活动家查阜西先生终身难忘,从此,"刘樵歌"的美誉就响彻了大江南北。少椿先生与今虞琴社的交游从此绵延。

1937年,任镇江省立师范附小的图书管理员,以补家用。

1942年之后,历任南通裕华盐业公司职员、国民政府南京民航局主任、江西26临教院军需官等职。

1949年5月,刘少椿返回扬州

1950年代中期,刘少椿先后打谱了《酒狂》《潇湘水云》《秋月照茅亭》等琴曲。

1955年6月,刘少椿应同门张子谦先生邀请,由扬州上海参加今虞琴社活动并与今虞琴社的琴友在南京会晤。由查阜西等三人组成的采访小组在南京采录了刘少椿弹奏的琴曲,刘少椿亦因此留在南京

1956年,刘少椿欣然应邀去南京查阜西先生等组织的全国琴人采访录制广陵琴派名曲。后由张正吟先生策划,留在南京,在南京乐社为青少年传授古琴,每月付以微薄酬金,聊以补贴生活。

1958年,经南京艺术学院民乐教授甘涛先生介绍,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时有梅曰强林友仁张正吟邓文权龚一李长白施世珍王刚强周静梅和刘少椿最喜爱的小女儿刘薇等人得其传授。

1963年,刘少椿返回扬州,同时受聘为江苏文史馆馆员。

1971年10月,刘少椿在扬州逝世,享年70岁。

艺术成就

刘少椿为人淡泊,不善交际,但爱琴如痴。他屡次因沉醉于琴,不理业务,导致生意亏损,而遭到父亲的训斥。抗日战争时期,他躲避战乱时,不携他物,唯抱琴一张,被亲友讥为“琴痴”。但也就是因为这种对琴的痴爱,使他成为一代宗师。

刘少椿师承广陵名家孙绍陶, 忠实继承了广陵派之神韵。其琴风典雅古朴、精制细腻、清静流畅、淡泊高洁,是现代广陵正宗之代表。

刘少椿善长《平沙落雁》《樵歌》《梅花三弄》《墨子悲丝》《山居吟》《龙翔操》等琴曲。其中尤以《平沙落雁》《樵歌》为代表。他的《平沙落雁》清静淡泊,细腻流畅,是《平沙》中的经典。而他的《樵歌》,古逸而潇洒,可谓炉火纯青。

刘少椿的古琴演奏专辑有《刘少椿古琴艺术纪念专辑》《广陵琴韵:刘少椿》。其中收录琴曲主要包括:《平沙落雁》《樵歌》《梅花三弄》《墨子悲丝》《山居吟》《龙翔操》《酒狂》《梧叶舞秋风》《良宵引》

刘少椿培养了一批琴界人才,包括其女刘薇,以及梅曰强林友仁等。其中承其家学的刘薇心脏病早故。刘少椿因悲伤过度,不久辞世。而梅曰强成为刘少椿琴风最忠实的继承者。

艺术境界

刘少椿深得广陵琴派的真髓,他将古琴作为修身养性之器,因此注重的是对于道德修养和艺术境界的双重追求,强调的是借操琴所获得的超越现实之上的精神解脱和逍遥境界。刘少椿的弟子、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林友仁回忆说,刘少椿操琴时聚精会神,当时如有人来访,他是来也不迎,走也不送,真可以说是旁若无人了;刘少椿一生中曾两次处于颠沛流离、艰难困苦之中,但他无论是饥是饱,是寒是暖,依旧终日操琴,而且始终是“神鲜意闲,视专思静”。战争时期,刘少椿曾回下乡避难不带其它物品,惟抱古琴一张而被亲友们讥为“琴痴”。刘少椿心无浊俗,指无炎嚣,出音清亮圆润,清淡则若烟云出岫,劲疾则若飞瀑流泉;使每曲都竭尽刻画,以期通情达理,自然畅达。他的操琴风格深沉宁静,细腻含蓄;其弹奏指法,博采南北各家之长,对于难掌握的自由跌宕节奏,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刘少椿不但毕生痴迷着古琴艺术,而且也一直追求和实践着中国琴学中蕴藏着的博大精深的哲学理念。

视频

【心灵绿洲】刘少椿 《樵歌》 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