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博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博弈
圖片來自pinterest

大博弈(The Great Game;Турниры теней或Большая игра,即「影子競賽」之意),或譯作大競爭大競力,是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的政治術語,特指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爭奪中亞控制之戰略衝突。「大博弈」一語之提出者,一般認為是亞瑟•康諾利,後因英國小說家魯德亞德•吉卜林之小說《Kim》而流傳開來。

傳統上之大博弈時期約為1813年至1907年《英俄條約》時止。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後,大博弈展開了較為緩和之第二階段。

大博弈在二十世紀

1917十月革命廢除了時存英俄間之條約,大博弈第二階段開始。1919年的第三次英阿戰爭以阿富汗統治者哈比卜拉汗被殺告終,其繼承者阿瑪努拉•沙阿宣布阿富汗完全獨立,並開始襲擊英屬印度的西北邊境省,但斬獲甚微。這場政治僵局以1919年的拉瓦爾品第和約告終。阿富汗收回外交主權,成為獨立國家。

1921年5月,阿富汗與蘇俄簽訂友好條約,蘇俄向阿富汗提供金錢、技術和軍事裝備。英國在阿富汗的影響呈下降趨勢。但是,由於阿富汗執意要獲得梅爾夫地區和Panjdeh綠洲的主權,蘇阿關係也變得游移不定。蘇俄極力要從友好條約中撈取儘可能多的好處,遠遠超過了阿瑪努拉•沙阿所願意給予的程度。

英國的政策隨着蘇阿友好條約的簽訂而做出了一系列微小的調整。英國恐怕阿富汗從其勢力範圍中滑脫出去。英國意識到阿富汗當局的政策是控制杜蘭線兩側的全部普什圖語地區。1923年,阿瑪努拉開始採用「國王」的稱號,並接納從蘇聯出逃的穆斯林難民和從印度出逃的民族主義者。

阿瑪努拉在國內實施了一系列改革,不過其效果不足以快速擴充軍隊實力。1928年,他在壓力下退位,3天後他的兄弟也退位。穆罕默德•納迪爾成為阿富汗國王。英國和蘇聯為了爭取在阿富汗的優勢影響,再度展開了一系列縱橫捭闔的外交活動。1930年到1931年,蘇聯扶助了烏茲別克人的叛亂,英國則為阿富汗訓練了一支4萬人的軍隊以把叛亂鎮壓下去。

英國和蘇聯在波斯(伊朗)的第二階段競爭始自1917年十月革命。波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宣布中立,但是其中立卻受到了土耳其、英國和俄國的侵犯。1914年11月,奧斯曼帝國要求波斯驅逐其領土上的7000俄軍,否則它將「代為驅逐」。地位近於殖民地的波斯做不到這點,於是土軍開進伊朗,擊退了南阿塞拜疆地區的俄軍,並占領了大不里士。在伊拉克,土軍占領了英波石油公司在巴格達巴士拉的全部資產,並進而威脅到英波石油公司當時最大的油田——波斯的阿巴丹。為了保護英波石油公司在阿巴丹的油田和煉油企業,1914年12月,英軍在波斯南部的胡澤斯坦登陸,隨後在阿拉伯河一帶擊退了土軍的進攻。與此相配合,大批俄軍於1915年在裏海南岸的恩澤里港登陸,隨後南下包圍了德黑蘭。波斯內閣中的親德分子帶着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公使逃出首都,在什葉派聖城庫姆成立了「民族保衛委員會」。1916年夏天,一支由2萬名騎兵、步兵和炮兵組成的土軍部隊占領了哈馬丹,並威脅德黑蘭西邊不到100公里的加茲溫城。由俄國將軍巴拉托夫指揮的7萬名俄軍部隊向其發動反攻,先後攻占了伊斯法罕哈馬丹和親德派「臨時政府」所在地克爾曼沙赫,土軍被迫撤回邊境。1917年4月2日,俄英軍隊在克爾曼沙赫會師。

1917年3月12日,俄國爆發二月革命,留駐在波斯的俄國軍隊很快陷入瓦解狀態。半年多以後,俄國又爆發十月革命,宣布此前沙皇政府在波斯占有的全部特權統統作廢。在英國內閣中以寇松侯爵為首的帝國主義者指令下,駐紮在波斯的英軍隨即解除伊斯法罕、哈馬丹等地的俄軍武裝。至於駐紮在波斯北部阿塞拜疆省的俄軍布爾什維克部隊,英國人雖然派兵進攻,但是並未能得勝。被丘吉爾稱為「伸向波斯」的這個行動把英國的戰線拉得過長了。要對付駐紮在波斯的俄國軍隊,還需要繼續提供代價高昂的增援力量。在自由黨首相大衛•勞合•喬治首相命令下,英國在波斯的行動半途而廢了。在裏海組建的英國分艦隊被就地遣散,在波斯的英國陸軍也開始撤離。不過,1920年5月14日,蘇俄紅軍的伏爾加河-裏海區艦隊攻占恩澤里港,隨即占領了波斯北部的吉蘭省[1] ,並於6月4日成立了「波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又稱「吉蘭共和國」。於是英國勢力又重新返回波斯,協助波斯政府消滅了這個共和國。

1921年2月21日,得到英國人武裝的哥薩克旅副指揮官禮薩汗率領2500名部下進軍德黑蘭,發動不流血政變,建立了巴列維王朝。禮薩汗國王採取了在英蘇之外親近第三國的外交路線,與德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這導致英國和蘇聯在1941年聯合出兵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英國和蘇聯在波斯和阿富汗的爭奪再度告一段落。1940年,兩國政府共同要求阿富汗驅逐德國專家團和僑民。1941年7月18日,英蘇兩國聯合照會伊朗政府,要求驅逐在伊朗工作的德國人,但是遭到伊朗政府的拖延答覆。1941年8月25日凌晨零點,蘇軍從北方入侵伊朗,凌晨4時,英軍從南部入侵了伊朗。禮薩國王退位,將王位傳於21歲的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42年1月29日,伊朗與英國和蘇聯簽署了三國同盟條約,英蘇共同控制伊朗。「大博弈」再度告一段落。

歷史

大博弈在十九世紀

十九世紀初,英屬印度俄羅斯帝國之外圍相隔有兩千里,其中各地多未被測繪。布哈拉希瓦梅爾夫塔什干等中亞城市幾無外人知。值沙俄帝國擴張,威脅與大英帝國在印度次大陸佔地日益增長之勢力,兩帝國在中亞各地開始一局微妙之勘探、間諜與帝國外交博弈。英俄正面衝突之威脅常在,但未發生。博弈之中心為阿富汗

英國認為,當沙俄擴張,各中亞汗國一一臣服,阿富汗將成其入侵「帝國皇冠之寶石」——印度的跳板。因此,1838年,英國發動第一次英阿戰爭,以圖扶植舒賈•沙阿傀儡政權。此政權靠英軍大力支撐。到1842年,阿富汗群眾已開始在喀布爾街頭攻擊英國人。英國駐軍以對方保證安全通行為條件,同意撤出喀布爾。約4500名英軍與12,000名隨員之隊伍,其中包括很多婦女與兒童,在撤退時遭受一連串襲擊,只有數十人生還抵達印度。

自此大英稍緩其於阿富汗之大計。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後,英國歷屆政府以阿富汗為緩衝國。然而俄羅斯繼續南進阿富汗。1865年,塔什干被正式吞併;三年後,撒馬爾罕成為沙俄帝國之一部份;布哈拉埃米爾國亦於同年以一紙和約而成為沙俄附庸。俄羅斯之勢力遠至阿姆河北岸。

1878年,俄羅斯未經邀請便向喀布爾派出外交使節團,阿富汗局勢再度緊張。英國要求阿富汗統治者謝爾•阿里(Sher Ali)也接受一個英國代表團的造訪。該代表團後被遣返,英國派出了一支4萬人的軍隊前去報復,引發了第二次英阿戰爭。這次戰爭中,英國和上一次一樣損失慘重,1881年,英軍再度撤出喀布爾。不過,阿富汗統治者阿布杜爾•拉赫曼汗同意英國掌管阿富汗的外交,交換條件是英國人幫助他保住王位。

1885年,英國和俄羅斯在阿姆河的綠洲發生軍事對峙,幾乎釀成戰爭。英國最後決定接受俄羅斯的建議,接受雙方的現有控制界線為俄羅斯與阿富汗之間的邊界。英俄在阿富汗的衝突暫時告終。

除了阿富汗之外,英俄在大清帝國新疆西藏也展開了爭奪。1865年,浩罕汗國軍官阿古柏在新疆南部建立了哲德沙爾汗國政權,此舉得到俄羅斯駐土耳其斯坦總督考夫曼的支持,俄國向阿古柏提供武器、棉布等重要物資,並派軍官協助訓練阿古柏軍隊。面對俄國的舉動,英國讓其盟友奧斯曼帝國同阿古柏建立直接聯繫,向他提供1萬支步槍和許多大炮。兩國都取得了通商和關稅特權,直至哲德沙爾汗國在1878年被清政府左宗棠湘軍部隊消滅為止。英國和俄羅斯對西藏的爭奪開始自1870年代。英國在1890年獲得哲孟雄保護國,並獲得茶葉貿易的免稅權。俄羅斯則藉此在西藏僧俗貴族中展開拉攏活動,煽動反英情緒。

英俄大博弈的另一個主要戰場在波斯。從1804年開始,俄國就不斷向波斯發起進攻,先後吞併了埃里溫、巴庫、席爾萬、格魯吉亞、達吉斯坦和明格里、阿塞拜疆等原屬于波斯或臣服于波斯的土地。俄國不斷向南擴張,試圖奪取一個暖水港。如果成功,他們就會對英國通往印度和遠東的海上生命線進行挑戰。因此,為了阻止俄國進入地中海,英國扶植奧斯曼帝國的政權;為了阻止俄國進入波斯灣印度洋,英國扶植波斯的歷代國王。

為了威脅英屬印度的安全,俄國在1856年鼓動波斯進攻阿富汗的赫拉特汗國。阿富汗一向被英國人看成是保衛印度的北方屏障,此舉惡化了波斯與英國的關係。就在波軍占領赫拉特當天,英國對波斯宣戰。12月4日,英國波斯灣分艦隊占領哈爾克島,次年3月在波斯南部的霍拉姆沙赫爾登陸。在法國斡旋下,兩國最後達成協議,英國撤出波斯,波斯撤出赫拉特,並放棄對阿富汗各汗國的宗主權和領土要求。

在中亞地區,俄國不斷向南推進,傳統上一直臣服于波斯的希瓦、布哈拉等汗國紛紛落入俄國手中。1881年,波斯與俄國簽署《阿哈爾條約》,波斯永遠放棄對土耳其斯坦和阿姆河以東地區的主權。在波斯灣,一向臣服波斯的巴林酋長轉而投靠英國。在西部邊界,英國和俄國強迫波斯與奧斯曼帝國簽署邊界條約,波斯被迫永久放棄對蘇萊曼尼亞和阿拉伯伊拉克地區的主權要求。

1909年4月,波斯發生立憲革命,俄國藉口「保護僑民」出兵大不里士,並拒絕從波斯北部撤軍,隨後又向波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將試圖從俄國銀行手中收回海關權的美籍財政顧問摩根•舒斯特辭退,並保證今後得不到英俄兩國批准,絕不聘請任何外國顧問,同時還要求波斯賠償俄國的出兵費用。立憲議會拒絕了俄國人的最後通牒,但是首相卻宣布接受俄國的要求。當年12月,忠於愷加王朝的地方軍隊占領德黑蘭,保守勢力捲土重來,封閉報紙,追殺革命黨人,波斯立憲革命以失敗告終。

當競爭越來越激烈時,英俄都感到在波斯的競爭將把它們拖入一場戰爭。為了避免這一後果,同時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德意志帝國,兩國在1907年8月31日簽訂了一項協議。波斯政府被告知,「大不列顛和俄羅斯政府竭誠希望避免它們在波斯某些地區的利益發生衝突……故兩國政府已經就此問題簽訂了一項友好協定」,波斯北部,從靠近土耳其的席林堡起,經伊斯法罕亞茲德,直至東北角的哈瓦夫,這條線以北79萬平方公里的地區被劃為俄國的勢力範圍。波斯東南部,自阿巴斯港亞茲丹一線以東面積35萬平方公里的地區,被視為「對英國的戰略利益至關重要」,因此成為英國的勢力範圍。其餘的波斯領土為「中立地帶」。傳統意義上的英俄大博弈至此告一段落。

參考文獻

  1. 吉蘭省,easya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