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Opt讨论 | 贡献2018年12月30日 (日) 17:34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起
吴起.jpg
明代所绘吴起画像
时代 战国
国家 卫国→鲁国→魏国→楚国
官位 (鲁国)将军→(魏国)西河郡守→(楚国)令尹
出生日期 前440年
出生地点 卫国左氏
逝世日期 前381年
逝世地点
学派 兵家
著作 吴子兵法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1]

吴起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取秦国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但吴起的变法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他本人也遭到了旧势力的报复。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后,楚国贵族发动兵变杀害吴起。

生平

早年

吴起出生于家有千金的富足家庭,早年在外求官不成,耗尽全部家产。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从东门逃出卫国。吴起和母亲诀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如果做不了卿相,就绝不再回卫国。”后来吴起拜曾参之子曾申{{NoteTag|《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拜曾子为师,参考曾参于前435年去世,所以曾参不可能为吴起教授儒学。刘向《别录》: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吴起的师傅是曾申而非曾参,曾申为曾参之子,也称为曾子。见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154页。

侍奉鲁君

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的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和安阳[注 1][3]鲁穆公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穆公对他有所怀疑。吴起渴望成就功名,于是杀掉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偏向齐国。鲁穆公任命吴起为将,率军大败齐军。

投奔魏国

吴起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想要前去投奔。魏文侯向大臣李悝询问吴起为人如何,李悝说:“吴起贪慕功名而且好色,但是用兵连司马穰苴也比不上他。”魏文侯于是任命吴起为将军,辅佐乐羊攻打中山国[4][5]

吴起担任将领期间,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亲自替他吸吮脓液,你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当年吴将军替我丈夫吸吮毒疮,他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替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啊。”


阴晋之战

魏武侯曾按照吴起的建议在庙堂设宴宴请士大夫,席间设三排座位,立上等功者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贵重餐具;次等功者坐中排,酒席、餐具比上等功差些;无功者坐后排,只有酒席,没有贵重餐具。宴会后又在庙堂门外按功劳大小赏赐有功人员的父母妻子。对于死难将士的家属,则每年派使者慰问,抚恤他们的父母。

此措施实行三年后,前389年,秦惠公出兵50万攻打魏国的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南)。魏国的士卒得知这一消息,不等待官吏的命令自动穿戴盔甲准备抗敌的达数以万计。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5万人,外加战车500辆、骑兵3000大败秦军。[注 2][7][8]


投奔楚国

商文死后,公叔[注 3]出任国相。公叔非常畏惧吴起的才能,他的仆人向他建议说:“吴起为人有骨气又重视名誉声望。您可以对魏武侯说您的国土太小,容纳不了吴起这样的人才。当魏武侯问您怎么办时,您就建议魏武侯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吴起,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就一定会迎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下来的打算,就一定会推辞。然后您找个机会请吴起到家里来做客,在宴会中故意惹公主发怒,让她当面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这样羞辱您,就肯定不会娶公主了。”公叔采纳了他的建议,吴起见到公主如此羞辱国相,婉言谢绝了魏武侯联姻的邀请。魏武侯从此不再信任吴起。[11]

王错不断在魏武侯面前进谗言,魏武侯于是派人召唤吴起。吴起行进至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时,停下车回头遥望西河郡,眼泪一行行流了下来。他的车夫对他说:“我私下观察您的心志,把舍弃天下看得就像扔掉鞋子一样。如今您离开西河郡,却流下了眼泪,这是什么缘故啊?”吴起擦去眼泪回答说:“你不知道,如果君侯信任我,让我尽自己的才能,那么我就可以帮助君侯成就王业。如今君侯却听信小人的馋言不信任我,西河郡被秦国攻取的日子不会久了,魏国从此要削弱了。”吴起于是离开魏国投奔楚国。[12]

吴起变法

吴起投奔楚国后,楚悼王一向仰慕吴起的才能,任命吴起为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太守,一年后升任令尹[13]。期间他曾两次巡视至息县(今河南省息县),向屈宜臼询问在楚国的为臣之道,但屈宜臼对吴起将要在楚国进行的变法持坚决的反对态度。[14]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措施有:1.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2.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3.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15][16][17]4.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18]5.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19]6.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20]


军事思想

吴起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吴子兵法》。在《吴子兵法》中,吴起主张把政治和军事结合起来,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21]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起更重视政治教化,[22]用道、义、礼、仁治理军队和民众。[23]吴起还从战争起因上将战争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24]

吴起主张兵不在多,要建立一支平时守礼法,战时有威势,前进时锐不可挡,后退时速不可追的军队。[25]建立这样的军队,要选募良材,重用勇士和志在杀敌立功的人,为他们加官进爵,厚待他们的家人,让他们作为军队的骨干。[26]对士卒的使用要因人而异,使其发挥各自的特长。要按照同乡同里编组,同什同伍相互联保,对部众严格管理。[27]采取一人教十人,十人教百人…万人教三军的教战方法,严格训练。让士兵适应方阵、圆阵的变化以及掌握队列的前、后、左、右、坐、起、进、止等动作,[28]熟悉金、鼓、旗、铃等指挥号令。[29][30]前进有重赏,后退有重罚,赏罚必信。[31]奖励有功者,勉励无功者,抚恤和慰问牺牲将士的家属。[32]要选拔文武兼备、刚柔并用、安抚士众、威慑敌军、决断疑难的武将作为军队的主将。[33]

吴起主张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的地理条件、政治状况、人民习俗、经济实力、军队素质和军阵阵法等特点,制定不同的军事策略,为此他针对六国不同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作战方针和战法。[34]吴起还强调要摸清敌人的部署情况,选择其薄弱环节进行打击,为此他列出了八种不需要占卜吉凶就可出击、六种不需占卜不要与敌作战的情况。[35]吴起还主张用兵要随机应变,为此他提出击强、击众、谷战、水战、围城等具体战法。[36]此外,吴起还最早对养马和骑战做了专门的论述。[37]

逸事

谏魏武侯

魏武侯曾向吴起询问国君继位后第一年称作“元年”的含义,吴起回答说:“元年就是国君必须要行事谨慎。”魏武侯问:“如何行事谨慎?”吴起说:“君主必须端正自身。”魏武侯又问:“君主应当怎样端正自身?”吴起回答说:“君主要明智,心智不明的话有什么办法能端正自身呢?那应当广开言路并从中选择,使自己的心智聪明。古代的君主一开始处理国政时,士大夫如有进言、士人如有请见、百姓如有请求,君主一定会满足他们,公族如果有人来请安问候一定接见他们,四方有人来投奔都不拒绝,这算是君主言路不受堵塞、双眼不受蒙蔽的方法;君主分赏俸禄必须要周到,使用刑罚必须要恰当,一定要宅心仁厚,时常惦记着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患,这样就不会失去民心;君主自身的作风要正派,亲信的大臣必须亲自挑选任用,大夫不能兼任其他的职务,管理百姓的权力不能掌握在一个家族手中,这样君主就不会失去权力,这都是《春秋》中的嘱托,也是君主继位后第一年必须要做的大事。”[38]

魏武侯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魏武侯退朝后面带喜色,吴起上前对他说:“有人曾把楚庄王的话告诉过您吗?”魏武侯问:“楚庄王是怎么说的?”吴起回答说:“楚庄王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退朝后他面带忧色。申公巫臣上前询问其原因,楚庄王说:‘我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我,我深感忧虑。忧虑的原因就在仲虺的话中,他说过:“诸侯中能得到师傅的可称王得天下,得到朋友的可称霸诸侯,得到提出疑问的人的能够保全国家,自行谋划而没有谁能比得上的会灭亡。”现在凭我这样的本事,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我,我的国家将要灭亡了!因此我深感忧虑。’楚庄王因此而忧虑,而您却因此而高兴。”魏武侯后退了几步,拱手向吴起拜了两次说:“是上天派先生来挽救我的过错啊。”[39]

吴起攻亭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秦国有个岗亭靠近魏国境内。这个岗亭会对魏国的种田人造成很大危害,但是又不值得征调部队攻打它。于是吴起就在北门外放了一根车辕,然后下令说:“谁能把车辕搬到南门外,就赏赐他上等田地、上等住宅。”起初没有人去搬它,最终有个人把车辕搬到南门,吴起立即按照命令行赏。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红豆,下令说:“谁能把红豆搬到西门,赏赐如前。”百姓们都争抢去搬。最后吴起下令道:“明天要攻打岗亭,能冲锋陷阵的,就任命他做大夫,赏赐上等田地和住宅。”百姓们争先恐后参战,一个早上就把岗亭攻占了。[注 4][40]

吴起守信

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邀请他来家里用餐。这位老朋友让吴起先回家等他,说他过一会就去。吴起说:“那我等您来了再吃。”这人到黄昏都没有来,吴起也不吃饭,就等着他。第二天早上,吴起派人去请这位老朋友。直到这位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41]

评价

正面评价

吴起是一名文武全才的将领,军事上他拥有卓越统帅能力、先进军事思想,他料敌合变、爱兵如子,吴起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在历朝历代都享有极高的赞誉。

  • 临武君评价吴起:夫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上者,变轴攻夺也。善用之者,奄忽焉莫知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42]
  • 鲁仲连称赞吴起: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43]
  • 尉缭子称赞吴起: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44]
  • 班固称赞吴起: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45]
  • 曹操评价吴起: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46]
  • 东晋葛洪称赞吴起:孙吴韩白,用兵之圣也。[47]旧唐书》评价吴起:凡言将者,以孙、吴、韩、白为首。[48]
  • 武成王庙有诗称赞吴起:兵尽其法,士尽其力,西河建功,魏侯守国,旡以恃险,弗如在德,致君一言,干戈乃息。
  • 幼学琼林》中称赞吴起:孙膑吴起,将略堪夸;穰苴尉缭,兵机莫测。[49]
  • 郭沫若称赞吴起: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秦以前作为兵学家是与孙武并称,作为政治家是与商鞅并称的。[50]

此外,吴起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通过改革使魏、楚两国富国强兵,他在政治上的贡献也得到广泛赞誉。

  • 范雎评价吴起:吴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图毁誉,必有伯主强国,不辞祸凶。
  • 蔡泽评价吴起: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51]
  • 韩非评价吴起:楚不用吴起而削乱。[52]
  • 明朝思想家李贽称赞吴起:吴起用之魏则魏强,用之楚而楚伯。[53]

负面评价

吴起贪恋功名,为取得成功不择手段。他杀妻求将、为子不孝和好色的人格缺陷为这位文武全才的将领增加了人生污点,也成为文人墨客诟病的对象:

  • 唐代白居易作诗贬斥吴起: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54]
  • 唐彦谦有诗讥讽吴起:贪名笑吴起,说国叹苏秦。[55]
  • 南宋徐钧作诗评价吴起:兵书司马足齐名,盟母戕妻亦骇闻。[56]
  • 南宋的于石作诗批判吴起:吴起为鲁将,杀妻殊不仁。乐羊伐中山,食子太无情。[57]

此外,对于吴起执法严格、不近人情,用兵杀伐无度,造成横尸遍野、生灵涂炭的行为也多有非议:

  • 司马迁评价吴起: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58]
  • 班固评价吴起:彼孙、吴者,上势利而贵变诈;施于暴乱昏嫚之国,君臣有间,上下离心,政谋不良,故可变而诈也、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59]
  • 曹丕评价吴起:祸夫吴起。智小谋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60]

纪念

吴起县

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西北邻定边县,东南接志丹县,东北邻靖边县,西南邻甘肃省华池县。1819年,清朝靖边县首次设立吴起镇。相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为纪念吴起而命名。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此会师,结束长征。1942年,设立吴起县,后改名吴旗县。2005年10月19日,正式更名为吴起县,属延安市管辖。

吴起县境内建有吴起广场,广场中心树立有吴起雕像。[61]

起台镇

起台镇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境内,相传吴起率兵东征讨伐齐国,曾在此地安营扎寨,筑起高台点将练兵。两军交战在即时吴起忽闻老母病故,悲痛万分。但吴起以国家为重,率兵出战大获全胜。后人为纪念吴起在此筑寺祭祀,名为“吴起台寺”,简称“起台寺”,起台镇由此得名。因历史的原因,起台寺未能完整保留。1773年,起台寺被重建,并在此立碑,现该碑仍树立在起台镇。[62]

文学形象

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吴起于第八十五回《乐羊子怒餟中山羹 西门豹乔送河伯妇》中登场。在第八十六回《吴起杀妻求将 驺忌鼓琴取相》中,吴起在鲁穆公手下任职,娶田氏之女为妻。齐国国相田和田忌段朋率军攻打鲁国,吴起杀妻取得将位后到达前线,与士兵同甘共苦,得到手下的信任。两军对峙时,田和派部下张丑前往吴起营中打探情报,吴起隐藏军中精兵,故意向张丑展示军中老弱病残,并款待张丑说无意与齐国作战,只想求和,让他麻痹大意。张丑回营时,吴起暗中调兵遣将尾随其后,偷袭齐军主营,齐军大败。田和随后命张丑带美女二人、黄金千镒贿赂吴起,又暗地散布吴起受贿通齐的事情。鲁穆公得知后罢免吴起的官职准备治他的罪,吴起逃奔魏国,居住于翟璜的家里,经翟璜推荐后担任西河郡守。秦惠公死后,吴起趁秦国君位动荡之机夺取河西五城。其余描述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基本相同。[63]

此外,还有现代作家孙开泰孙东以吴起为生平的长篇历史小说《吴起传》。[64]

影视形象

1999年上映的长篇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中,吴起由张山饰演。[65]此外,吴起还出现在京剧名段《湘江会》、《战春秋》中。[66]


参考资料

  1.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三》:吴起,卫左氏中人也。
  2. 杨宽.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上海市福建中路193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11月: 第154页、第155页、第162页、第223页、第225页. ISBN 7208031851. 
  3.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齐宣公)四十四年,伐鲁、莒及安阳。
  4.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5.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三》: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
  6.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秦史稿的引用提供文字
  7.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文侯)三十六年(应为魏武侯七年),秦侵阴晋。
  8. 《吴子·励士》:于是武侯设坐庙廷,为三行饷士大夫,上功坐前行,肴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看席器差减。无功坐后行,看席无重器。饷毕而出,又颁赐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庙门外,亦以功为差。有死事之家,岁遣使者劳赐其父母,著不忘于心。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武侯召吴起而谓曰:“子前日之放行矣。”起对曰:“…君试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
  9. 梁玉绳. 《史记志疑》.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号: 中华书局. 1981年4月: 第1196页. 公叔即魏公叔痤,索引以为韩之公族,妄也。但魏策有痤战胜浍北,辞赏田以让起后一篇,吴师道曰:“痤以计疑起于武侯,起去之楚。浍北之战乃归功于起之余教,而使其嗣受赏,何其前后之戾耶?”余谓让功必非公叔痤,国策误耳。 
  10.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钱穆的引用提供文字
  11.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12. 《吕氏春秋·卷十一·仲冬纪·长见》: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
  13. 《史记 卷六十五 吴起列传》:“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任职宛城太守的依据来源何处?
  14. 《说苑·卷十五·指武》:吴起为苑守,行县适息,问屈宜臼曰:“王不知起不肖,以为苑守,先生将何以教之?”屈公不对。居一年,王以为令尹,行县适息。问屈宜臼曰:“起问先生,先生不教。今王不知起不肖,以为令尹,先生试观起为之也!”屈公曰:“子将奈何?”吴起曰:“将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屈公曰:“吾闻昔善治国家者不变故,不易常。今子将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是变其故而易其常也。且吾闻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今子阴谋逆德,好用凶器,殆人所弃,逆之至也,淫泆之事也,行者不利。且子用鲁兵不宜得志于齐而得志焉;子用魏兵不宜得志于秦而得志焉。吾闻之曰:‘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怪吾主之数逆天道,至今无祸。嘻!且待夫子也。”吴起惕然曰:“尚可更乎?”屈公曰:“不可。”吴起曰:“起之为人谋。”屈公曰:“成刑之徒不可更已!子不如敦处而笃行之,楚国无贵于举贤。”
  15.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16. 《韩非子·和氏》: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17. 《吕氏春秋·卷二十一·开春论·贵卒》:吴起谓荆王曰:“荆所有馀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馀,臣不得而为也。”于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
  18. 《战国策·卷五·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吴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图毁誉,必有伯主强国,不辞祸凶。
  19. 《战国策·卷五·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
  20. 《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义赏》:郢人之以两版垣也,吴起变之而见恶。《吕氏春秋》注云:“教之用四。”
  21. 《吴子·图国》: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明主鉴玆,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22. 《吴子·图国》: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
  23. 《吴子·图国》:是故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
  24. 《吴子·图国》: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25. 《吴子·治兵》: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
  26. 《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选而别之,爱而贵之,是谓军命。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敌者,必加其爵列,可以决胜。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罚,此坚陈之士可与持久。审能料此,可以击倍。
  27. 《吴子·治兵》: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乡里相比,什伍相保。
  28. 《吴子·治兵》: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
  29. 《吴子·治兵》:一鼓整兵,二鼓习陈,三鼓趋食,四鼓严辩,五鼓就行。闻鼓声合,然后举旗。
  30. 《吴子·应变》: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则进,金之则止。
  31. 《吴子·治兵》: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
  32. 《吴子·励兵》:君举有功而进飨之,无功而励之…亦以功为差。有死事之家,岁使使者劳赐其父母,著不忘于心。
  33. 《吴子·论将》: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众,怖敌决疑,施令而下不犯,所在寇不敢敌。
  34. 见《吴子·料敌》。
  35. 《吴子·料敌》:凡料敌,有不卜而与之战者八…有不占而避之者六…武侯问敌必可击之道。起对曰:“用兵必审敌虚实而趋其危。”
  36. 见《吴子·应变》。
  37. 《吴子·治兵》:武侯问曰:“凡蓄卒骑岂有方乎?”起对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厩,夏则凉庑,刻剔毛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能明此者,横行天下。”
  38. 《说苑·卷三·建本》: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君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权势矣。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
  39. 《荀子·尧问篇》: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吴起进曰:“亦尝有以楚庄王之语,闻于左右者乎?”武侯曰:“楚庄王之语何如?”吴起对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有忧色。申公巫臣进问曰:‘王朝而有忧色,何也?’庄王曰:‘不穀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是以忧也。其在中蘬之言也,曰:“诸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而群臣莫能逮,吾国几于亡乎!是以忧也。’楚庄王以忧,而君以喜。”武侯逡巡再拜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40. 《韩非子·内储说上·说三》: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遂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 “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41.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六》: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而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42. 见《新序·卷三·杂事》。
  43. 见《战国策·卷十三·齐策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44. 见《尉缭子·制谈》。
  45. 见《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
  46. 见曹操《求逸才令》。
  47. 见《抱朴子·卷十二·辨问》。
  48. 见《旧唐书·卷一百一十·李光弼 王思礼 邓景山 辛云京》。
  49. 见《幼学琼林·卷一·武职》。
  50. 郭沫若. 《青铜时代·述吴起》. 北京市朝阳门大街117号: 科学出版社. 1960年2月: 第202页. 
  51. 见《战国策·卷五·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
  52. 见《韩非子·问田》。
  53. 见李贽 《墨子批选·序》。
  54. 见白居易 《慈乌夜啼》。
  55. 见唐彦谦 《客中感怀》。
  56. 见徐钧 《吴起》。
  57. 见于石《感兴五首》。
  58. 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59. 见《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
  60. 见曹丕 《煌煌京洛行》。
  61. 吴起县基本情况介绍. 腾讯·大秦网教育频道. 2010年7月5日 (中文(简体)‎). 
  62. 傅青. 柘城起台:千年古镇的前世与今生. 商丘报业网. 2007年8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9月12日) (中文(简体)‎).  无效|dead-url=bot: unknown (帮助)
  63. 见《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六回·吴起杀妻求将 驺忌鼓琴取相》。
  64. 孙开泰; 孙东. 《吴起传》. 北京市: 北京出版社. 1991年. ISBN 9787200002638. 
  65. 专辑:东周列国·战国篇. 56网 (中文(简体)‎). 
  66. 京剧剧目考略-吴起 (中文(简体)‎). 


引用错误:组名为“注”的<ref>标签存在,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标签,或结尾的</ref>标签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