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令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令尹

令尹主要由楚國貴族當中的賢能來擔任,且多為羋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亦有少數外姓之人為令尹(吳起、黃歇、李園),實不多見。 令尹是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其執掌一國之國柄,身處上位,以率下民,對內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爭,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

基本信息

名稱 令尹 朝代   楚國
 屬性 官職   出自  《說文解字》

基本解釋

"令尹:令,發號也;尹,治也;令尹,握事者也"--《說文解字》。

概念

  • 令尹是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其執掌一國之國柄,身處上位,以率下民,對內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爭,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國貴族當中的賢能來擔任,且多為羋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亦有少數外姓之人為令尹(吳起、黃歇、李園),實不多見。
  • 戰國時期,各國多以相邦為"百官之長",只有楚沿春秋之舊﹐宰輔之任仍名為令尹。如魏吳起到楚後,為悼王令尹。春申君獨攬楚之大權﹐其職位也仍是令尹。在《韓非子》和《戰國策》中都有關於楚令尹的記載。
  • 《左傳》稱令尹﹑司馬為楚之"二卿士"和"王之四體"﹐地位相當於其它諸國的百官之首--相(到了戰國,只有楚國仍然用令尹的稱號,而其他國家先後設相)﹐屬於楚王的股肱之臣。令尹地位略高於司馬,其人選有空缺﹐常由司馬遞補。令尹的職責是輔助楚王綜理朝政﹐雖也經常率軍作戰,但兵事主要由司馬掌管。可見﹐楚之文武略有分工﹐和晉國正卿的文武合一稍有不同。任令尹者一般為楚王子弟﹐有時或由嗣君為之。令尹職位尊顯,而一有過失,往往伏誅。見於《左傳》的楚令尹共二十餘人﹐其中如子玉﹑子上﹑子辛﹑子南﹐皆因有過而喪身。楚王馭下較嚴﹐和魯﹑衛等國優容大臣有着明顯差別。令尹很少世代相襲,避免了強家勢力的滋生。由於楚令尹制有以上特點,春秋時各國政權上陵下替的現象在楚並未出現,這也是楚能雄強於諸侯的重要原因之一。
  • 令尹為楚所特有之官名﹐但有些受楚影響較深的小國﹐也曾設有令尹。據春秋銅器銘文所記徐國就曾設有此官。
  • 戰國時期,各國多以相邦為"百官之長",只有楚沿春秋之舊﹐宰輔之任仍名為令尹。如魏吳起到楚後,為悼王令尹。春申君獨攬楚之大權﹐其職位也仍是令尹。在《韓非子》和《戰國策》中都有關於楚令尹的記載。

釋義

  • 春秋 戰國 時 楚國 執政官名,相當於宰相。《左傳·莊公四年》:"令尹 斗祁 、莫敖 屈重 除道梁 槎 ,營軍臨 隨 。 隨 人懼,行成。"《論語·公冶長》:"令尹 子文 ,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邢昺 疏:"令尹,宰也…… 楚臣令尹為長,從他國之言,或亦謂之宰。"《漢書·高帝紀上》:"﹝ 懷王 ﹞以羽為魯公 ,封長安侯 , 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為令尹。" 顏師古注引臣瓚曰:"諸侯之卿,唯楚稱令尹,其餘國稱相。" 唐 張說 《唐西台舍人贈泗州刺史徐府君碑》:"君子大守道而小守位,污隆隨時,屈伸以義,亡令尹而不慍,失司寇而遂行。"
  • 泛稱縣、府等地方行政長官。 宋·梅堯臣《立春前一日雪中訪烏程宰李君俞依韻和答》:"粉絮先春拂面翔,臨風躍馬到君堂,縣民將喜土膏起,令尹未驚農事忙。"《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卷五引 宋·劉斧《青瑣高議·寇相毀廟》:"﹝ 寇準 ﹞知 巴東縣 。縣舊有一廟,不知其名。舊令尹嘗夢其神泣告之。" 清 昭槤《嘯亭雜錄·岳青天》:" 岳少保起 , 滿洲人。以孝廉起家。初任奉天府尹,前令尹某以貪黷著,公入署時,命仆自屋宇器用皆洗滌之,曰:"勿緇染其污跡也。"

發展

  • 西周時,楚由各個部落聯盟拼湊而成,各個部落首領稱為"敖"。熊通稱王后(即為楚武王),為了削弱"敖"也就是各大部落的力量,加強國家集權,專門設立令尹、司馬,以分諸敖之權。
  • 楚武王以斗伯比、斗祁兄弟為令尹,征伐四方,對楚國初期的擴張壯大立下大功。斗伯比之子斗谷於菟毀家紓難,功勳卓著。然斗谷於菟之弟成得臣於城濮之戰慘敗,若敖氏發展受挫。楚王以蒍呂臣為令尹,意欲分若敖氏之權。
  • 蒍呂臣死後,斗勃、成大心、成嘉、斗般又相繼為令尹。若敖氏家族長期世襲令尹一職,且前任令尹有權指定其繼承人,權勢膨脹迅速。至斗椒,楚莊王處處抑制若敖氏,斗椒政變失敗,若敖氏被滅族。
  • 楚莊王為鞏固楚國王權,以其弟子重(穆王子)為令尹,楚國公族力量加強。其後子辛(穆王子)、子囊(莊王子)、子庚(莊王子)、子南(莊王子)相繼為令尹,其餘卿族雖有人(薳子馮、屈建)擔任令尹,其勢仍不及公族。
  • 前544年,子木去世,公子圍為令尹,公族勢力過大。最終公子圍弒君而立,是為楚靈王。
  • 楚靈王殘暴成性,鎮壓薳氏、屈氏,蒍氏(薳氏小宗)凋謝,屈氏亦走向低谷。楚人殺靈王,立平王。楚平王依舊多以公族成員為令尹,然其餘卿族(薳氏、屈氏)衰落,若敖氏後裔(鬥成然)雖有短暫崛起,亦不能左右大勢。
  • 子皙(共王子)、子瑕(穆王曾孫)、子常(莊王孫)、子西(平王子)、子高(莊王曾孫)、子國(平王孫)相繼為令尹。經過靈、平兩代的折騰,陳雜混亂的貴族制度、脆弱不堪的卿族伴隨着楚國的中衰。
  • 靈王、平王時代的政治洗牌造成楚國貴族缺失,景氏(平王諡為"景平")、昭氏(昭王諡為"昭")日漸崛起,屈氏也在步入復興的軌道。
  • 至戰國,景氏、昭氏、屈氏穩居楚國三大貴族之列。楚悼王欲圖強,以吳起為令尹,實為反常。然吳起以客卿之身,欲根除楚國貴族之腐基,難矣!
  • 楚悼王死後,吳起遭射殺,新法被廢。楚令尹一職基本由公族、景氏、昭氏三家壟斷,直至前223年,秦王趙政(一名嬴政,為秦始皇)滅楚。

楚國歷任令尹

  • 1.斗伯比(前706年以前-前699年之後任令尹)生卒年不詳。亦名熊伯比,若敖熊儀之子。公元前706年,斗伯比參政。據《左傳·桓公十三年》記載,"莫敖屈瑕驕傲輕敵,伐羅必敗",結果屈瑕在率楚軍討伐羅國時,果然大敗。其任楚國令尹時期,參與楚武王伐隨戰爭。2.斗祁(前690年前後任令尹)生卒年不詳。名祁。若敖氏後裔。長時期協助楚武王,掌握楚國軍政大權。公元前690年,隨武王征伐隨國。征途中武王病死,他密不發喪,仍按原計劃率楚軍東進。逼進隨都後建造營壘,迫使隨人求和,與隨侯訂盟於漢水之濱。待楚回師渡過漢水,才正式發訃告。3.彭仲爽(前688年以後-前683年以後)生卒年不詳。據《左傳·哀公十七年》載:"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為令尹。"。楚文王伐申國(今河南南陽),授仲爽為令尹,先助楚文王滅掉申國,公元前680年又滅掉息國(今河南息縣西南),成為楚國的縣;後征服陳國、蔡國,使他們向楚國朝貢。因相楚有功,楚文王賜仲爽廣地,其家世為楚大夫。彭仲爽是為數不多的出身非楚國王族的令尹。
  • 4.公子善(前675年以前-前664年)(?-前664)名子善,字子元,楚文王弟。前666年,在楚文王夫人息媯宮旁修建館舍,成天歌舞不息,被息媯斥責。同年秋,以600乘戰車伐鄭返郢後,擅自住進王宮。楚成王八年。被忠於楚王室的申公斗班殺死。
  • 5.斗豰於菟(前664年-前637年)生卒年不詳。字子文,斗伯比之子。又稱斗豰於菟,據《左傳·宣公四年》記載:斗伯比與鄖(今安陸一帶)國君之女私通產子,被鄖國夫人丟棄於雲夢澤中,某日鄖君狩獵,見虎抱一嬰兒餵乳,乃帶回鄖國撫養。楚人稱"乳"為"豰",稱"虎"為"於菟",故名。前664年,斗班殺令尹子元,斗谷於菟繼任令尹。執掌楚國軍政大權二十七年,其間兩次去職又復職,期間協助楚成王大力整頓楚國內政,率軍滅弦國、黃國、英國,前637年主動辭職,推薦楚將成得臣當令尹。
  • 6.成得臣(前637年-前632年)(?-前632)名得臣,字子玉,斗伯比之子,子文之弟。若敖氏後裔。春秋時楚令尹。楚成王三十五年(前637年),因戰功被子文推薦為令尹。成王三十八年,率楚軍滅夔(今秭歸境),又北征背楚親晉的宋國。次年冬,再圍宋,與救宋之晉、齊、秦聯軍戰於城濮(今山東鄄城臨濮集),楚軍潰敗,引咎自殺于歸途中。
  • 7.蒍呂臣(前632年-前629年)(?-前631年)蒍(同薳)氏,名呂臣,字叔伯。薳章之後裔。原為大夫。城濮之戰戰敗後子玉自殺,楚成王立蒍呂臣為令尹,以圖分若敖氏之權。蒍呂臣雖為正卿,卻難以控制若敖氏,遭到斗勃、斗般、成大心等人的一致反感。前631年,蒍呂臣在一片反對聲中死去,任令尹僅一年。
  • 8.斗勃(前629年-前627年)生卒年不詳。名勃,字子上。若敖氏後裔。初為大夫。前632年城濮之戰時輔助子玉,指揮楚軍右翼,被晉軍擊潰。楚成王為立太子事,曾徵詢其意見。他提出商臣為人殘忍,不可立為太子,因而遭商臣怨恨。前627年率楚軍討伐陳國、蔡國。與陳、蔡媾和後,又攻打鄭國。晉國出師救蔡,和晉軍陽處父對峙於汦水(一名滍水,即今河南魯山、葉縣一帶的沙河)。為避免遭晉軍襲擊,後退三十里,準備等晉軍渡河後再戰。不料陽處父卻揚言楚軍逃跑而退兵撤,楚亦撤軍歸國。太子商臣以此誣告子上是接受了晉賄賂退兵而被楚成王處死。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