蓽澄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zyzydq |
荜澄茄(學名:Piper cubeba),又名尾胡椒,是胡椒属的一种植物,被栽培以获取其果实与精油。它主要生长于爪哇岛与苏门答腊岛地区,因此有时也被叫做爪哇胡椒。其果实在成熟之前被采集,并被仔细地加以干燥处理。荜澄茄的贸易由其干燥的浆果组成,乾漿果在外观上类似于黑胡椒,但比黑胡椒多了梗柄——即“尾胡椒”的“尾巴”。在干燥过程中,果皮会产生褶皱,颜色也会从灰棕色变为黑色。其种子很硬,呈现白色并富含植物油。荜澄茄的气味被描述为一种让人愉快的香味。其味辛辣刺鼻,有些微苦味。
荜澄茄通过印度与阿拉伯人之间的贸易传向欧洲。古法语中的quibibes一词来自于阿拉伯语中起源未明的kababah(كبابة),英文名称cubeb则来自古法语。荜澄茄首先以阿拉伯名字出现在炼金术著作中。在约翰·帕金森的著作《Theatrum Botanicum》中,他提到葡萄牙国王在1640年前后下令禁止销售荜澄茄,以促进黑胡椒的贸易。在19世纪的欧洲,荜澄茄贸易曾因其医学用途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复兴,但是此后它在欧洲市场几乎消失。在西方,它仍然被用作琴酒与香烟的香味剂;在印度尼西亚与非洲则被用作食物的佐料。
目录
蓽澄茄的種植和炮製
來源
為胡椒科植物蓽澄茄或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果實。
①蓽澄茄,在果實充分成長而未成熟仍呈青色時採收,連果枝摘下,曬乾。乾燥後,摘下果實(每粒須連小柄)。
②山雞椒,秋季果實成熟時連枝摘下,除去枝葉,曬乾。[1]
原形態
①蓽澄茄
常綠攀援性藤本,莖長約6米。葉互生;葉片橢圓狀卵形或長卵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斜心臟形,全緣,兩面均光滑無毛。花單性,雌雄異株,成單生的穗狀花序,長約10厘米;花小,白色,無花被。核果球形,直徑約5毫米,黑褐色。果期8~9月。分佈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印度、西印度群島等地。
②山雞椒
又名:山蒼樹、香葉、山番椒、山薑子、野胡椒、香柴子、香粉樹、粉果木、過山香、土澄茄、滿山香、木香子、木築子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約5米,除嫩枝嫩葉有絹毛外,其它部分無毛。枝葉芳香。葉互生,紙質,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5~11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綠色,下麵粉綠色;葉柄纖細,長10~20毫米。花先葉開放或同時開放,單性,雌雄異株;繖形花序單生或束生,總苞片4,黃白色,有緣毛;每1花序有花4~6朵;雄花直徑約3毫米,花被裂片6,倒卵形,雄蕊9,排列成三輪,中央有小橢圓形的退化雌蕊;雌花直徑約2毫米,子房卵形,花柱短,柱頭頭狀。漿果狀核果,球形,直徑4~6毫米,黑色。種子有脊棱。花期2~3月。果期7~8月。生於灌叢、疏林或林中路旁、水邊。分佈在中國大陸的長江流域以南各地。[2]
性味
辛,溫。
性狀
①蓽澄茄
未成熟的干燥核果,上部近圓球形,直徑3~6毫米。表面暗棕色至棕黑色,有網狀皺紋,頂端有一小突起的柱頭遺跡,不甚明顯。基部果皮延長,形成細直的假果柄,長3~7毫米,直徑1毫米以下,表面有縱皺紋。外果皮和中果皮稍柔軟,內果皮薄而堅脆。內含未成熟種子1粒,黃棕色,富油質,有的皺縮乾癟。氣強烈芳香,味苦。產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
②山雞椒
又名:山胡椒(《滇南本草》),味辣子(《分類草藥性》),山蒼子、木姜子。成熟的果實,近圓球形,直徑3~6毫米。外皮棕黑色或黑褐色,有微細的網狀皺紋。果基部常可見殘留的小形宿萼,具6齒,下連細長的果柄,均易脫落。外果皮及中果皮柔軟多油,內果皮薄而堅脆。內含種子1粒,子葉2片,黃棕色,富油質,旺根細小,朝向果實的頂端。氣強烈芳香,略如老薑,味稍辛辣而微苦。以粒圓、氣味濃厚、富油質者為佳。主產中國大陸的廣西、浙江、江蘇、安徽。此外,中國大陸的四川、雲南、廣東、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亦產。目前的商品蓽澄茄均用此種。[3]
畢澄茄的效果
功效
為胡椒科植物蓽澄茄或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果實。主治食積氣脹,脘腹冷痛,反胃嘔吐,腸鳴泄瀉,痢疾,痰癖。[4]
經脈
歸脾經、腎經。
主治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暖腎。治食積氣脹,脘腹冷痛,反胃嘔吐,腸鳴泄瀉,痢疾,痰癖。
①《海藥本草》:主心腹卒痛,霍亂吐瀉,痰癖冷氣。
②《日華子本草》:治一切氣,並腎氣膀胱冷。
③《開寶本草》:主下氣消食,皮膚風,心腹間氣脹,令人能食。
④《滇南本草》:泡酒吃,治面寒疼痛,暖腰膝,壯陽道,治陽痿。
⑤《綱目》:暖脾胃,止嘔吐噦逆。
⑥《本草求原》:治反胃吐黑綠水。
⑦《現代實用中藥》:治淋疾。[5]
藥理作用
蓽澄茄果實對粘膜有局部刺激作用,並能吸收,對泌尿道及呼吸道粘膜也能發揮此種作用;口服其揮髮油,對尿路有某些防腐作用。
蓽澄茄的作用主要由蓽澄茄酸引起。蓽澄茄素無重要生理作用。
家兔口服山雞椒流浸膏1克/公斤,可使尿量及氯化物排泄量增加,而口服煎劑或流浸膏2克/公斤則無作用。
山雞椒5%的水浸液,可殺滅淡色庫蚊幼蟲,其油劑或酊甘油塗擦於皮膚可避蚊。
山雞椒體外直接觀察及培養,對日本血吸蟲有抑製作用,但體內試驗無效。
六駁鹼毒性很大,類似士的寧對脊髓的興奮作用。[6]
历史
在公元前4世纪,西奥佛雷特斯提到了“komakon”,可将其与肉桂混合后作为芳香剂的成分。公元16世纪,吉勒梅·巴德与克劳狄斯·萨尔马修斯认为komakon就是荜澄茄,也许是因为爪哇语中的荜澄茄与“kumukus”的发音相似。这个误解造成了一个奇怪的事实——在西奥佛雷特斯之前,希腊人便与远在太平洋的爪哇人有了贸易联系。希腊人不可能从其它地方获得荜澄茄,因为爪哇的种植者们通过烤焦浆果使其绝育,并确保其不在其他地区种植,以维护他们的垄断权。
在中国的唐朝时期,荜澄茄从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传入中国。在印度,这种香辛料被叫做“kabab chini”,意即“中国荜澄茄”,也许是因为中国人也是贸易中的一环,但更有可能是因为它是与中国的贸易中的一项重要商品。在中国,它被叫做“vilenga”或“vidanga”,起源于梵语中的名称。《海药本草》的作者李珣认为它与黑胡椒生长在同样的树上;唐代的医生认为荜澄茄能化食、祛邪、黑发、香体的作用。不过,没有任何跡象表明荜澄茄在中国被用作调味品。 成书于9世纪的《一千零一夜》中,提到荜澄茄可以用于治疗不孕,这表明其已被阿拉伯人作为医药用途。荜澄茄在10世纪前后进入了阿拉伯的菜肴中。写于13世纪晚期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将爪哇描述荜澄茄与其它一些高价物种的产地。14世纪,荜澄茄被鲁昂与利佩的商人以以胡椒的名义从谷物海岸运入欧洲。圣方济会的作者Francesc Eiximenis在一则14世纪的寓言故事中,描述了一名世俗的神职人员进食的习惯——在沐浴后吃掉用肉桂、荜澄茄与蛋黄混合的古怪食物,可能是被作为春药。
在欧洲,荜澄茄亦被认为有祛邪的作用。在17世纪后期,一名天主教教士卢多维科·玛丽亚·Sinistrari记录了祛邪的方法,在其中荜澄茄是一种能挡住梦魇的熏香的成分。即使在今天,他的熏香的配方还在被新异教主义的作者引用,他们也主张荜澄茄能被用于制作香袋与符咒。
在销售的禁令解除后,荜澄茄的烹饪用途戏剧性地在欧洲消失了,只有它的医学用途还延续到了19世纪。在20世纪早期,荜澄茄从印度尼西亚通过定期航班运往欧洲与美国。贸易量逐渐减少到平均每年135吨,并在1940年后实际上停止了。
化学成分
干的荜澄茄浆果包含有由单萜(50%桧烯、α-侧柏烯、蒈烯与1,8-桉油酚)与倍半萜烯(石竹烯、古巴烯、α-和β-荜澄茄油烯、δ-荜澄茄烯、荜澄茄醇、大根香叶烷)构成的精油。
蒸馏掉荜澄茄中的水分大约可获得15%的精油。液态的荜澄茄油烯的分子式为C15H24。常温下为淡绿色或蓝黄色的粘稠液体,有轻淡的樟木香气。 After rectification with water, or on keeping, this deposits rhombic crystals of camphor of cubebs (C15H60).
荜澄茄素(C10H10O3)是存在于荜澄茄中的一种晶状物质,由叶普根尼·叔本兰与Capitaine在1839年发现。可从荜澄茄油烯、或蒸馏后剩余的残浆中分离出。
參考文獻
- ↑ 畢澄茄的來源,中醫百科
- ↑ 《中藥大辭典》:蓽澄茄原形態,中醫世家
- ↑ 《中藥大辭典》:蓽澄茄性狀,中醫世家
- ↑ 畢澄茄的功效,中醫百科
- ↑ 《中藥大辭典》:蓽澄茄主治,中醫世家
- ↑ 《中藥大辭典》:蓽澄茄藥理作用,中醫世家
外部連結
- 蓽撥, Bibo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