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魚泉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魚泉寺
圖片來自qq

魚泉寺位於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清。2002年12月27日公佈為四川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綿陽市

綿陽市,簡稱綿,古稱涪縣綿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四川省北部,是全省第二大城市。市境東接廣元市南充市,南界遂寧市德陽市,西鄰阿壩州,北臨甘肅省隴南市。地處四川盆地西北緣,東南部為川北低山丘陵區,西北部為龍門山岷山山區。涪江自西北入境,縱貫全市並流經市區,於東南部出境。全市總面積20,257平方公里,人口477.19萬,市人民政府駐涪城區

綿陽自西漢涪縣始,歷來為郡縣、州府治所,為四川省和成渝經濟區西北部中心城市、中國重要的國防科研和電子工業生產基地,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建設中國唯一的「科技城」[1]。綿陽是中國首批「三網融合」試點市、首批「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地區,有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榮譽稱號,曾獲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迪拜獎)。

歷史

古代

綿陽是四川盆地最早的人類活動地區之一,邊堆山遺址出土有45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和陶器。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漢高祖在今綿陽市區境內始置涪縣,因治地緊臨涪水(今涪江)而得名,屬廣漢郡。西漢初始元年(8年),王莽篡漢建新,於新始建國元年(9年)改涪縣為統睦。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分廣漢郡北部地區設梓潼郡,涪縣屬梓潼郡。

三國時期,綿陽是蜀漢重要的戰略要地,見證了蜀漢的興亡。211年,劉備從荊州率大軍入川,益州劉璋在涪縣富樂山為其接風。隨後,劉備大軍「水打涪城,兵屯五層」,奪取益州並建立了蜀漢政權。246年,蜀漢大司馬蔣琬病逝於涪縣,葬於西山,蜀漢再無治國能臣。鄧艾偷渡陰平攻下江油關後,蜀漢門戶大開。駙馬諸葛瞻諸葛亮嗣子)為國攜子戰死於綿陽之後,再無險可守的蜀漢政權註定了滅亡。

西晉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間,綿陽先後經歷了西晉、成漢、東晉、前秦、劉宋、南齊、梁、北魏、西魏、北周等10個朝代和國家的統治,市境內先後設置過潼州、新州、龍州等3州,梓潼、巴西、巴西梓潼、潼川、北陰平、陰平、新巴、江油、新城、始平、西宕渠、北宕渠、高渠等13郡,40餘縣。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四川入北朝,屬西魏政權,魏改涪縣為巴中縣,屬巴西郡。

隋開皇五年(585年)改巴西郡為綿州(原巴西郡遷回閬中,涪縣改稱巴西縣),轄有7縣,綿州以綿水(今綿遠河)得名。歷經各朝,政區名稱尚有幾度變更,政區建置亦有興廢分合,但總的趨勢逐漸穩定。根據經濟發展和軍事地位的不同,市境內逐漸形成了中部以綿陽市區為治地的綿州,東南部以今三台為治地的梓州潼川府,西北部以今江油平武為中心的龍州龍安府等3個政區建置中心。

近現代

民國二年(1913年)實行道縣制,裁綿州為縣,因縣城在綿山之南而得名綿陽。

民國五年(1916年)4月,同盟會會員、川軍第六混成旅任連長的王靖誠宣布起義並攻占潼川(三台),即為三台的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戰爭。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紛紛內遷至四川。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月,東北大學內遷至三台。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輾轉內遷的山東淪陷區各中學抵達至綿陽,成立國立第六中學。抗戰期間,綿陽雖地處西南大後方遠離前線,但遭日軍飛機多次轟炸。同時,十幾萬綿陽籍川軍奔赴前線參加抗戰。

1949年12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180師進駐綿陽。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綿陽城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26日,中國共產黨川西北臨時軍政委員會決定建立中國共產黨綿陽地方委員會;1950年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綿陽城軍事管制委員會在人民公園廣場召開群眾大會,宣布綿陽解放。

從1965年起,按照中共中央「三線建設」的戰略部署,綿陽地區被確定為三線建設的重要基地之一,相繼布點建設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西南應用磁學研究所空氣動力研究院西南自動化研究所等一大批國家級重點科研機構。

1985年2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建立地級綿陽市。

2001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正式批准建設綿陽科技城。

2005年11月11日至21日第十三屆世界(業餘)拳擊錦標賽在綿陽舉行。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綿陽市為重災區。截止2008年6月7日18時,有21963人遇難,失蹤累計8744人,受傷累計167742人。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於建設綿陽科技城有關問題的批覆(國函〔2001〕76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01-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