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J粒子的發現個人的回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J粒子的發現個人的回憶》,丁肇中1976年12月11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物理獎時發表的演講。原載美國《科學》雜誌第196卷第4296期。中譯文,載於《世界科學譯叢》雜誌1978年第1輯中。

內容簡介

他在演說的「光子和重光子」一節里闡明了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早在公元前4世紀的《墨子》已提到,歷史上許多重大發現都與研究光線有關。他在1957年才知道光量子的概念,他精心閱讀了經典著作《原子光譜和原子結構》,大學期間又細讀了蘇聯人阿希葉澤爾寫的《量子電動力學》,使他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高能加速器和精密探測器的發展又為他作了物質準備。為了探測產生率極低的ω和ф重光子,他用了半年時間專做這個實驗,每半小時全部檢查一次,化費大量時間和金錢來建造昂貴的能譜儀,用4個月時間進行了調諧和校準工作,一直到1974年8月底才發現了這個新粒子信號,他並沒有立即公布新的發現,又進行了大量數據分析工作,使成果發布推遲了近2個月。演說的後半部分介紹了J粒子的發現而導致了許多新的實驗進展,他們發現了與J相似的姊妹態並判定J正是粲夸克與其反夸克的束縛態。演說最後提出了目前引人注目的若干問題,激勵着科學家向新的高峰挺進。

作者簡介

丁肇中(ChaoChung Ting, 1936年— ),祖籍中國山東日照縣。13歲去台灣上學,20歲時,他回到出生地密執安大學攻讀,1960年獲得碩士學位,1962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63年,他以博士和福特基金會會員身份去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在柯可尼指導下進行研究。1964年,他又回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那裡他與斯坦伯格、吳健雄李政道等第一流物理學家一起工作。1974年夏季,以他為首的實驗組在美國布魯克海汶國立實驗室從事質子對撞而產生電子對的研究中,發現了以後被命名為「J/Ψ」的新粒子。這一發現充分證明了第4種夸克——「粲夸克」的存在,從而打破了粒子物理近10年的「冬眠」時期,導致了夸克模型的新生和量子色動力學的飛躍發展。為此,他與里克特共同分享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工具書

工具書是專供查找知識信息的文獻。它系統匯集某方面的資料,按特定方法加以編排,以供需要時查考使用。根據工具書的基本性質和使用功能,可以劃分為檢索性工具書[1]和參考性工具書[2]美國工具書專家蓋茨稱其為控制-檢索型工具書和資料型工具書,Information:control and access,Sources of information)。另外還可以根據語種、學科內容、規模大小等標準進行劃分。

視頻

J粒子的發現個人的回憶 相關視頻

丁肇中:做物理研究源於自己的興趣
丁肇中教授成片 推文發布版

參考文獻

  1. 檢索工具書可以用哪些 ,搜狐,2019-12-20
  2. 參考工具書,道客巴巴,201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