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肇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丁肇中
Samuel Chao Chung Ting
出生 (1936-01-27) 1936年1月27日(88歲)
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
國籍 美國
母校 美國密歇根大學
數學、物理學學士及物理學博士
知名於 發現J/ψ介子
配偶 凱伊·庫尼、蘇珊·卡洛·馬克思

丁肇中,(Samuel C. C. Ting,1936年1月27日-),擁有美國中華民國國籍,為華裔美國人,物理學家。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

丁肇中曾在臺灣就讀成功大學機械系一年級,後來前往美國密西根安娜堡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從機械系一年級讀起。當時老師認為他在傳統機械製圖上比較沒有天份,因此建議他改唸物理及數學。[2]

1959年,於密西根安娜堡大學拿到物理、數學雙學士。

1962年,密西根安娜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發現J粒子

1970年左右,已經發現了許多基本粒子。其中大多數包含兩個或三個夸克。

1974年,和伯頓·里希特(Burton Richter)彼此獨立地使用高能粒子碰撞,彼此獨立地發現了一個新的重粒子,稱為J / psi,通過實驗證明了第四個夸克的存在,此夸克後來被稱為「魅力」。[3]

因在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發現J粒子而獲得了諾貝爾獎,並在其職業生涯中獲得了許多其他獎項。

他的進一步開創性成果包括:

核反物質(反氘核)的觀察;

電子族(電子,μ子和tau)的尺寸的測量結果表明,電子族的尺寸為零(半徑小於10 -17)厘米);

對光線和大量光線的精確研究表明,光線和大量光線可以在高能量下相互轉換,並為夸克模型提供了關鍵的驗證;原子核半徑的精確測量。

發現膠子(負責傳遞核力的粒子);對膠子特性的系統研究;對μ子電荷不對稱性的精確測量,首次證明了標準電弱模型(Weinberg,Glashow和Salam)的有效性;宇宙中電子家族和中微子物種數的確定,電弱統一理論的精度驗證。

榮譽

中央研究院院士。

美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語錄[4]

  • 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5]
  • 在我做尋找新粒子的實驗尚未成功之時,人們說我是傻子,因為成功的可能性極小。但當我找到新粒子的時候,人們又說我是天才───其實,傻子與天才之間只有一步之遙。要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做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同時,要對意料之外的現象有充分的准備。總之

,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不斷地追求,再加勤奮地工作。

  • 「能考第一名當然好,但考試是考以前的經驗和知識,而科學恰恰是質疑前人的知識,通過實驗創造新的知識。」

視頻

尋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上——丁肇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