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鼻中膈彎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鼻中膈彎曲。原圖鏈接

鼻中膈彎曲(nasal septum deviation, NSD)發生於鼻中膈(Nasal septum)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由於鼻中膈硬和軟骨的生長速度不同,使軟骨成長時互擠壓而彎曲外凸,鼻中膈會向一邊彎曲或者呈不均勻的突出。另外,鼻樑的撞擊傷,例如打架時把鼻中膈打歪了、跌倒時把鼻中膈撞彎了,也是常見的原因。

簡述

把人類鼻內分成兩半,形成兩個鼻孔。鼻中膈由篩骨,犁骨和四方形的軟骨組成,一般為處在鼻內中央位置,彎曲的地方就是鼻中膈軟骨和硬骨的交界處,可能向左右任一側彎,呈現S型曲線,形成兩側都凸出的鼻中膈彎曲;常見的原因可分為先天解剖構造異常、嬰兒出生經過產道而擠壓,或是外傷如車禍運動傷害等。鼻中膈彎曲大多因兒時外傷或青春期發育速度過快造成,症狀包含塞、流鼻水鼻涕倒流、頭痛,甚至可能引發鼻息肉或鼻竇炎。鼻中膈是上呼吸道的門戶,為影響鼻道暢通的關鍵構造之一,鼻中膈彎曲引發「鼻閥功能障礙」,由於張口呼吸會使咽喉通道變得狹窄,吸入空氣時便引發鼾聲,原先就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嚴重度也會加劇。[1]

生理影響

鼻中膈彎曲會改變鼻腔氣流,使得尖端微血管易擴張,容易造成流鼻血的現象。鼻中膈彎曲還會誘發鼻甲黏膜肥厚導致嚴重鼻塞,約有35%左右鼻中膈彎曲患者,出現鼻塞症狀;還可能導致頭沉重、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頭痛、鼻音、嗅覺障礙等;嚴重者甚至會影響睡眠、工作生活品質。嚴重鼻中膈彎曲的患者,有時會造成打鼾,甚至於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所以打鼾患者除了口腔結構外,鼻部問題常是主要的因素。

不適症狀

由於天生或者後天外傷可能導致鼻中膈彎曲,堵塞空氣正常經過鼻孔,一般不影響生活,但嚴重時可導致用鼻呼吸困難,經常流鼻血,和反覆炎症,需用手術治療。一般適應症是歪鼻、合併鼻竇炎、鼻整形需求者。常見症狀-單側或雙側鼻塞、面部疼痛、流鼻血、夜眠時鼾音、固定單側的睡眠姿勢。長期將導致口乾、喉嚨乾燥、異物感、睡眠紊亂、鼻因性頭痛、鼻竇炎咽喉炎。但有時患者不自知,下列症狀可能是鼻中膈彎曲所帶來的不適感,需就醫檢查。

  • 患者鼻塞不適:單側偏曲者常為單側鼻塞,雙側偏曲者(如S型偏曲)則多為雙側鼻塞。但單側偏曲者,如對側出現下鼻甲代償性肥大,則也可能出現雙側鼻塞。
  • 反覆性流鼻血:鼻中膈彎曲處造成病患反覆性流鼻血。發生在偏曲之凸面、骨棘或骨脊的頂尖部,此處粘膜薄。常受氣流和塵埃刺激易發生糜爛而出血。
  • 打鼾 / 睡眠呼吸中止:鼻中膈彎曲引起氣流不對稱或不順而導致打鼾或睡眠呼吸中止的現象。
  • 鼻源性頭痛:鼻中膈彎曲造成骨刺的現象(Septal spur),引起鼻源性頭痛。
  • 為了鼻竇手術獲得較佳手術視野。
  • 處理歪鼻。

檢查

  • 鼻咽鏡檢查:又可分為前鼻鏡和後鼻鏡。所謂前鼻鏡檢查就是利用一種前端有的觀察鏡,由鼻孔觀察鼻甲、鼻道、鼻中膈等部位的方法。醫師使用後鼻鏡時,會將圓形平面鏡深入咽部,利用鏡子的反射觀察後側鼻孔的方式。
  • 內視鏡檢查:評估與觀察後鼻孔、鼻竇引流路徑與鼻咽區域的影像。
  • 鼻阻力檢查:檢測患者的鼻腔容積及鼻腔內空氣的流速,計算出鼻腔內的阻力值,提供更客觀的鼻塞數據。
  • X光檢查:整體診視是否有其他潛伏的解剖異常。

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去充血消腫劑、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劑。
手術治療:在藥物治療無效時才考慮手術治療,手術可能為其第一線治療方式。目前主流手術方式為鼻中膈成形術,手術通常只需局部麻醉即可進行,主要是將過度彎曲凸出的軟骨切除。單純鼻中膈彎曲若無症狀通常不必理會,當鼻中膈彎曲已產生上述的不適症狀時,一般會先使用內含抗組織胺及去充劑的口服藥,對於嚴重鼻塞患者而言效果通常有限,因為口服藥只能減輕黏膜的腫脹,但對嚴重彎曲的鼻中膈軟骨並沒有作用。若經藥物治療無效時,即可考慮接受手術治療。[2]

手術治療

鼻中膈彎曲手術( Septoplasty),約略可分為:1.鼻中膈黏膜下切除術(Submucosal resection)。2.鼻中膈旋轉繞道術 (Swinging door maneuver) 。3.軟骨切痕縫合術(Scoring & Sutures)。適合對象-手術的適當年齡一般是鼻中膈發育成熟的青春期以後。但由於外傷出現嚴重鼻塞時,可以考慮進行鼻中膈及鼻整形手術,因為鼻塞可能是顏面咬合錯位或顏面畸形的原因所致。

鼻中膈黏膜下切除術

鼻中膈黏膜下切除術(Submucosal resection)-最常用的是Killian鼻內切法(Killian approach),在離鼻中膈尾端約10mm的後方切開,剝離軟骨膜後除去彎曲的軟骨。在手術中要保留L型的鼻中膈軟骨( L strut),意思是在鼻中膈上部及尾端部分,留下厚度約1公分左右的樑柱,如此一來才有足以支持結構的力量,以防止塌鼻發生。此法方便取出後端彎曲的鼻中膈,但對於最前端的鼻中膈彎曲卻很難矯正。在手術中要保留L型的鼻中膈軟骨( L strut),意思是在鼻中膈上部及尾端部分,留下厚度約1公分左右的樑柱,才有足以支持結構的力量,以防止塌鼻發生。剝離軟骨膜後,除去彎曲的軟骨,再輔以多重微創縫合法,將鼻中膈兩邊黏膜皮瓣縫合固定,另外兩邊下鼻甲肥厚性鼻炎,會進行微創性下鼻甲成型手術。如此鼻道氣流暢通及穩定,鼻塞與打呼的問題也能大幅改善。

鼻中膈旋轉繞道術

鼻中膈旋轉繞道術 (Swinging door maneuver)是結構重建的技術,即將尾端鼻中膈軟骨由脫垂的一側,移到中間的位置並加以固定。另外有國外醫師Dr. Shah提出只需將軟骨從一側旋轉至對側即可達到相同的效果 。主要解決尾端鼻中膈彎曲即是將鼻中膈軟骨從一端旋轉至另一端。在有些案例中,若是鼻中膈過長,可適量修剪部分軟骨後(不宜過多),再將鼻中膈置中固定。當然此術式需要由經驗豐富的專業醫師來操作。

軟骨切痕縫合術

軟骨切痕縫合術(Scoring & Sutures)是利用將尾端的軟骨切痕及縫合(scoring & suture)方式來增加鼻中膈的直度與強度。必要時會再拿取出的鼻中膈軟骨(Harvested septal cartilage graft)做成支架板來加強鼻中膈的穩定度。 軟骨切痕縫合術(Scoring & Sutures):主要解決尾端鼻中膈彎曲。在一些案例中,除了鼻中膈旋轉繞道術外,可以輔以尾端軟骨的切痕及縫合(scoring & suture)來增加鼻中膈的直度與強度。必要時會再拿取出的鼻中膈軟骨(Harvested septal cartilage graft)做成支架板來加強鼻中膈的穩定度。[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