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鹽辛[1] [2] ,(日文漢字寫作塩辛,平假名寫作しおから),是流行於日本與朝鮮半島一帶的漬物,所謂漬物,是指用鹽或醬油醃製的醬菜或海鮮等。。
簡介
鹽辛,是將魚類、蝦、章魚等海鮮及其內臟,以酶、鹽、酒麴,加上食材自帶的微生物發酵而成。
鹽辛通常用以醃製海鮮,有鹽辛魷魚。鹽辛魷魚,是用新鮮的螢光魷魚,放入將醬油中醃製而成,這種小魷魚非常新鮮,送入口咀嚼時,鮮美的汁液一涌而出,絕對甘香鮮美,是繼"酒盜"後,不可多得的下酒小菜。
鹽辛與味噌、醬油並列日本三大食材。常做為下酒菜、副食品與調味料。 [3]
口味特色
鹽辛,是日本一品另類的酒肴。很多外國人,對它的印象相當差,並把它稱為黑暗料理。
但日本人基本全能接受,甚至多數還十分喜愛。就好象中國的「臭豆腐」、「豆汁兒」一樣。
會品嘗的人嗜其成癮,不能自撥。而吃不慣的人,則談虎色變,聞風喪膽。
食材由來
「塩辛」是魚貝蝦蟹等海鮮食材,未經加熱,直接用鹽醃漬起來。只依靠素材自身的酵素,及微生物來進行發酵的一種發酵食品。
為了改善口味和提高保存能力,往往會向其中添加一些輔料。比如,能促進發酵的「麴」、有利於增加保存性的「日本酒」、防止脂肪腐敗的「唐辛子」(辣椒)等。
塩辛雖經常被單獨作為配菜出現,但也經常充當調味料的角色用於其它料理。
工藝
明治時期至昭和初期的傳統工藝為素材對食鹽的基本比例為1:3,鹽份濃度大致在25%左右。依據經驗、食材的鮮度、食材大小等因素進行微調。而不同地域、食材種類,鹽分比例也各不相同。
現代工藝中,添加「麴」菌的情況下,會減少用鹽比例。另外,也有為了除腥、脫脂、脫水,而事先進行1~2日的鹽漬手段。
發展歷史
- 該地區出土數份飛鳥時代末期(694-710年間)的木牌,其上紀錄著政府的徵收項目,其中便有「鮒醢」,指用鹽醃漬發酵的漁獲;
- 江戶時期的《日葡辭書》與平安時代的《今昔物語》都有出現「塩辛」一詞。
- 除此之外,日本各地方言都有指涉相似食物的詞彙,如鳥取市的「しょうから」、志摩市的「しょから」、沖繩縣的「辛す(ガラス)」等等。
參考文獻
- ↑ 鹽辛,華人百科
- ↑ 鹽辛,百科知識中文網
- ↑ 藤井建夫、松原まゆみ、伊藤慶明 ほか、「いか塩辛熟成中のアミノ酸生成における微生物の関與について」 日本水産學會誌 Vol.60 (1994) No.2 P.265-270, doi:10.2331/suisan.60.265
- ↑ 川上行蔵 『つれづれ日本食物史』 第2巻 東京美術 ISBN 4-8087-058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