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鵝湖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鵝湖鎮隸屬於無錫市錫山區,位於無錫市東南,東與蘇州市相城區接壤,北與常熟市交界。境內土地平坦,河盪眾多,風光旖旎,景色宜人,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城鎮[1]。鵝湖鎮因水而興,因水而得名,素有「八湖福地」的美稱。鵝湖鎮由甘露、盪口兩片區組成,為無錫市6+1城鎮組團之一。全鎮總面積54.57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7.44萬人(2017年)。

2019年10月,鵝湖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文物景點

一、華氏老義莊

華氏老義莊是有里人華進思、華公弼父子於清乾隆年間所建,其後華氏子孫陸續修建,存房屋四進,占地面積約兩千五百平方米。中軸線上,除東側照壁已被拆毀外,其餘保存基本完好。自南向北依此為隔河照壁、碼頭、八字照壁、門廳、轎廳、正廳、後廳。門廳兩側分置碑記各一塊,梁枋與斗拱上分設彩繪雕刻;轎廳與正廳之間設東西兩廂,東廂已毀;正廳系楠木結構,三間七架;後廳三間七架,東側牆上嵌有書條石若干。

華氏老義莊系江南地區典型的清初明式建築,規模較大,保存相對完整。第三進楠木正廳以及門前隔河照壁頗具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此外,華氏為盪口大族,截止到2006年華氏人口仍占全鎮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明清兩代華氏在盪口鎮共建大小義莊七處,有三處基本完整。華氏老義莊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處,同時也是江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義莊,對研究江南地區義莊的興起與發展以及江南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2006年,文物部門計劃在保護、維修的基礎上,積極徵集有關資料,加大研究力度,爭取條件創辦義莊博物館,使之成為研究和展示江南義莊的基地。

二、華氏始遷祖祠

華氏始遷祖楠木廳建於清初,其後屢有修葺。存楠木廳三間以及附屬建築十餘間,占地三千多平方米。解放後一直作為鎮糧管所倉庫貯存糧食。2001年2月由錫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楠木廳位於祠堂東側第二進,三間五架,樑柱均用楠木,料質粗大,其檁與梁、梁與斗彼此咬合的做法為其他地方所未建。

三、華蘅芳、華世芳兄弟故居

華蘅芳是中國近代傑出的科學家數學家、近代科學的先驅者、傳播者,其弟華世芳也是卓越的數學家、教育家,華氏兄弟在中國近代科技數學自然科學領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華蘅芳故居[2]為三進四合院式晚清建築,典型的江南風格民居。

此外,北倉河沿岸,尤其是華蘅芳故居及華氏老義莊的周圍保留了為數不少且比較完整的明清民居,深宅小巷,做法精緻,保持了較好的環境風貌。

四、三公祠

嘉靖三十六年(1557),翰林院侍讀學士、邑人華察為紀念名宦蘇淞巡按、監察御史孫慎、督糧蘇淞、山東布政使司右參政翁大立、無錫知縣王其勤三人丈量土地、清厘田賦、造福一方百姓的功德倡建生祠,在三公名號中各取一字建思泉亭、學海書院、望月樓以及遺愛堂、致齋所、衍慶道院。到2006年僅存思泉亭及房屋三間。思泉亭筒瓦攥尖頂,承以四根圓角方柱,亭內古井一口,名為思泉井。亭旁牆上嵌《思泉亭記》碑刻一塊。房屋一進,三間七架,兩側分置明代大學士王世貞、清代狀元顧皋等所撰石刻碑記共八塊。庭院內西側牆上嵌有步弓石一塊,是當年為丈量土地而刻的標準工具,為國內所罕見,步弓刻於三塊疊置的黃石條上,形狀近似於現代的圓規,兩足見距173厘米。當地百姓感於三公恩德,歲歲致祭,香火不斷。


五、甘露寺

甘露寺是建於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的甘露禪院和建於宜和三年(公元1121年)的烈帝廟的總稱,洪武十四年(公元1355年)僧宗晟重建,易名甘露寺,隆慶六年(1561年)大學士華察(字鴻山,俗稱華太師)重修,萬曆丁酉年(公元1597年)僧真覺重建山門大殿。後歷經唐、宋、元、明、清五代,寺廟屢建屢毀,屢圯屢修,寺院內廳堂樓閣、鱗次櫛比,眾多名人留詩題詞,書匾碑石林立其間。1992年移地重建,並由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名。

視頻

鵝湖鎮 相關視頻

鵝湖鎮航拍視頻
家鄉的美鵝湖鎮

參考文獻

  1. 「水產之鄉」鵝湖鎮將被打造成濱水新鎮, 華夏經緯網,2013-01-23
  2. 江蘇錫山市鵝湖鎮華蘅芳故居,中國園林網,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