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雞心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雞心嶺

中文名稱;雞心嶺

外文名稱;jixinling

行政區類別;重慶市巫溪縣

所屬地區;重慶市

地理位置;鄂陝渝交會處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古戰壕,古棧道,

情侶峰,觀音崖,剪刀峰等

景區面積;1180公頃

雞心嶺,位於重慶市巫溪縣、湖北省竹谿縣、陝西省鎮坪縣三省(市)交匯處。"走上雞心嶺,一腳踏三省"指的就是此嶺,上豎國務院1996年豎立的界牌標樁,為陝、渝、鄂分界線,也是西南、西北、華中三大區的交匯點,是一中國地理位置特殊的地方。處在北緯31度,東經109度上,恰好位於雄雞版圖的心臟位置,所以有"自然國心"之稱。

中國的版圖像一隻雄雞東北三省是雞頭,新疆西藏是尾巴,台灣島和海南島是邁出的兩條腳。那麼,雄雞的心臟在哪裡呢?陝西、湖北和重慶三省(市)的交界處,有一個叫「雞心嶺」的地方,恰好位於「雄雞」心臟的位置,所以有「自然中國心」的美譽——

鄂陝渝交會之巔,有一雄渾山嶺,狀若雞心,以形而得山名。雞心嶺,便由此而誕生。其主峰在竹谿縣境內,海拔1890米,面積約8平方公里,嶺南是重慶巫溪縣,西北坡為陝西鎮坪縣,東坡在湖北竹谿縣。

年平均氣溫在18℃左右,冬季氣溫平均在6-8℃,夏季氣溫平均在27℃―38℃之間,最高極限氣溫可達43.8℃。

重慶終年少霜雪、多雲霧、冬暖、夏熱、春早、秋短,雨量充沛,夏秋之交夜雨更多,歷代詩人對"巴山夜雨"多有吟詠。

序言介紹

雞心嶺,位於重慶市巫溪縣、湖北省竹谿縣、陝西省鎮坪縣三省(市)交匯處。"走上雞心嶺,一腳踏三省"指的就是此嶺,上豎國務院1996年豎立的界牌標樁,為陝、渝、鄂分界線,也是西南、西北、華中三大區的交匯點,是一中國地理位置特殊的地方。處在北緯31度,東經109度上,恰好位於雄雞版圖的心臟位置,所以有"自然國心"之稱。[1]

景區簡介

鄂陝渝交會之巔,有一雄渾山嶺,狀若雞心,以形而得山名。雞心嶺,便由此而誕生。其主峰在竹谿縣境內,海拔1890米,面積約8平方公里,嶺南是重慶巫溪縣,西北坡為陝西鎮坪縣,東坡在湖北竹谿縣。雞心嶺距陝西鎮坪縣城不足30公里,距重慶巫溪縣城79公里,距竹谿縣城則更遠,達到132公里。從十堰出發,經竹谿縣城,再從豐溪鎮驅車三四十公里,直抵雞心嶺。驅車而行,三地到雞心嶺的道路十分通暢,對雞心嶺的開發,三省都傾注了不少心血。對於湖北來說,雞心嶺坐落在竹谿縣豐溪鎮源茂林場菜子壩。未登嶺之前,沿途已見識了層巒疊翠。雞心嶺地勢險峻,地質地貌奇特,奇峰屹立,山峰競秀。嶺分南北,氣候迥異,山勢雄渾秀麗,植被青綠蒼翠。雞心嶺海拔1890米也是通往三省(市)的邊際關隘。此嶺靠陝西一側有一龐大的峭壁懸崖山體,雄奇險峻,奇峰兀立,上有三峰如筍,直插雲霄,大有"刺破青天鍔未殘"之勢,相傳是太平天國洪秀全之妹洪延嬌當年馳騁大江南北時曾占領的寨子。

雞心嶺

在雞心嶺的腳下矗立着一座牌樓,橫跨陝渝公路交界處。三省(市)領導手書題詞的牌樓,盡顯三地真摯友誼。從重慶那方看,迎面橫批鐫刻着"通衢雄關"四個大字,牌樓門上的楹聯寫道:"山舞銀蛇蜀道天塹變通途,嶺馳鐵驥秦塞舊貌換新顏";鄂陝那方正門的橫額則是"乾坤浩蕩"四個大字,廊柱兩邊的對聯是:"雲橫九派嶺上盡攬秦風楚韻,霧漫三邊關前遙指蜀水巴山。" 在牌樓兩側門柱鑲嵌的大理石上,有時任湖北省省長蔣祝平的題詞"華夏兒女凝一心,秦楚巴風匯一門";時任陝西省省長程安東的題詞是"勝景銜三省";"千古雄關絕,三江坦途通"則是時任重慶市市長包敘定的手筆。互為近鄰的三省(市)長的手書題詞彙聚一幢牌樓。距牌樓不遠處,路邊赫然聳立一塊繪有巨幅中國"雄雞版圖"的宣傳牌,上面寫着"中國自然國心--雞心嶺",右下角標註為湖北竹谿縣、陝西鎮坪縣、重慶巫溪縣三家縣政府共立。

登頂眺望,放眼四周,群山俯首流水如線,秀色可餐,讓人奇異的是三省(市)植被迥然不同:巫溪境內人口稠密,卻植被稀疏;陝西省鎮坪縣界卻高山巍峨,樹木森森;而湖北省竹谿縣境內卻茅竹灌木,十分茂盛。如此差異在清朝光緒年間的《大寧縣誌》中就有明確記載,原因是巫溪境內人口眾多,保護不力,樹木早被砍光;湖北那邊為高山氣候,多長茅竹灌木,而陝西那邊是陰山,加上人煙稀少,所以樹木保存完好。

雞心嶺在北緯31度、東經109度上,中國地理位置約為北緯4度與53度之間,東經73度與135度範圍。那雞心嶺恰好位於中國雄雞版圖的自然心臟,所以有"雞心嶺是自然國心"之稱,有"中華奇觀"之譽,正如詩人倪嘉((雞心嶺抒懷》:"峰峻岭崇盡神韻,飄然疑作摘星人。雲袖柔潤拂面龐,罡風浩蕩灌心胸。一帶情情秦渝鄂,聯肩共求目標同。且聞金雞傳號角,浪疊潮湧乾坤動"。

雄雞啼曉,鄂陝渝三省市同時聞聽。雞心嶺這道別致的風景,成為特別象徵意義的經濟交融符號、文化交流符號、社會和諧符號,時常吸引着過往司機和乘客停車留影觀賞。或因為靠着陝西,又或因為依着重慶、挨着湖北,路過雞心嶺的車輛也不外乎掛着三省(市)的車牌號 。[1]

景區景點

人文景點

雞心嶺的人文景觀遺存也很豐富。遺台古壘,峰煙猶存,川陝鹽道古硝洞遺址,延(艷)嬌寨遺址等保存十分完美。南大門門樓、三省(市)勘界界碑等人文景觀耐人尋味。雞心嶺因是三省(市)交匯之地,邊民雜居,一檐三地,民風交融,特色各異,遊客到此,可領略"一腳踏三省"的樂趣,可感受巴楚風韻及巴山藥鄉藥文化的魅力,還可購買正宗的大巴山玄參黃連大黃、天麻、葛根素等中藥材養生健體。

自然景點

古戰壕

雞心嶺為陝鄂渝重要關隘,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將領張獻忠、清代白蓮教將領王聰兒,都曾率部與官軍激戰於此;解放戰爭、解放軍中原突圍曾與國民黨軍隊等都激戰於此。

古棧道

雞心嶺懸崖絕壁,險峻陡峭。古時人們便在懸崖絕壁間穴山為孔,插木為梁,鋪木板為棧道。

情侶峰

該處有古鹽道、情侶峰、雙壁崖、月下老人等景點。傳說,一對男女青年結伴同行經古鹽道到四川背鹽,途中被這裡風景迷戀,流連忘返。月下老人見男女青年十分般配,便使其結為伉儷。二位互贈玉佩,並將月下老人像刻在一塊玉佩上留作紀念,在這裡過起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後來,這對情侶化作兩座峰,玉佩化作兩面崖壁,月下老人現於崖上,笑望路人。

觀音崖

此處有觀音崖(觀音廟)、觀音送子、觀音鏡(其鏡又稱回音壁)等景點。相傳這裡觀音十分靈驗,古來一直香火不斷。

聖母洞

此處有聖母洞、聖女峰、聖女洞、古棧道遺址等景點,尤以聖母洞為奇特。該洞酷似女性生殖圖騰,傳說凡不能生育的人,只要來到洞前朝拜,便能添子增孫,繁衍後代。

剪刀峰

該峰酷似剪刀。傳說,是玉皇大帝派觀音菩薩下凡幫助聖母分娩用的剪刀所化。在剪刀峰背後山坡上有一古寨遺蹟--延嬌寨,傳說是太平天國將領洪秀全之妹洪延嬌隨兄轉戰駐軍的地方。

五子峰

傳說聖母所生的五個兒子,長大後被派遣到雞心嶺鎮守邊關,這五座山峰便是聖母五個兒子的化身。五子峰山崖有五洞相連,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石筍石佛、流泉飛瀑,天然自成,傳說是聖母五個兒子的住所。

古鹽道

巫溪產食鹽,自古陝西、湖北邊陲居民生活用鹽須到巫溪去買,天長日久,便在雞心嶺上形成了南北走向的古鹽道。古鹽道,素有"南方絲綢之路"之美稱。據考證該道始於夏商,盛於歷朝。

景區天氣

年平均氣溫在18℃左右,冬季氣溫平均在6-8℃,夏季氣溫平均在27℃―38℃之間,最高極限氣溫可達43.8℃。

重慶終年少霜雪、多雲霧、冬暖、夏熱、春早、秋短,雨量充沛,夏秋之交夜雨更多,歷代詩人對"巴山夜雨"多有吟詠。

故事傳說

自然國心

陝西省安康師範專科學校的趙臨龍教授,是率先提出雞心嶺為中國"自然國心"學術觀點的學者之一。2002年,趙臨龍提出開發雞心嶺"國心"旅遊景點的理念。他認為,中國版圖像一隻放聲高歌的雄雞奔跑在世界的東方,台灣島是它跨出的前腳,而海南島是它支撐整個身體的後腳。因此,中國版圖的"中心"應在以海南島所形成的東經110°經度線的附近,我國雄雞版圖位於東經110°最北的內蒙古滿都拉為北緯42°,最南的廣東海安為北緯21°,而位於湖北十堰(竹谿縣)、陝西安康(鎮坪縣)與重慶萬州(巫溪縣)交界的山峰叫做雞心嶺,它位於我國北緯31.5°(東經109.5°),正好是由滿都拉到海安的中心點。於是,便有了"雞心嶺是中國雄雞版圖的自然中心"之說。[2]

金雞傳說

在陝、渝、鄂接壤處,有一高嶺,相傳嶺下有一山洞,從洞中不停的向外噴灑鹽水。一日,木匠祖師魯班與太上老君路過此嶺,發現了這股鹽水白白浪費掉了,於是二位打賭,聲言一夜間要將鹽水引至人口稠密的巫溪、巫山一帶。造福百姓,先者為師,後者為徒,觀音菩薩可以作證。天黑,二位同時動工,魯班念動咒語,運發神力,揮舞王尺,一路逢岩打眼豎杆,遇溝凌空架起渡槽,半夜即至重慶雲陽縣雲安鎮了,老君因久在天庭煉丹,對工程不熟,到子時才將鹽水引至巫溪縣寧場鎮。勝負已見分曉,觀音擔心二人會因此而傷和氣。忙駕祥雲飛至三省交界的這座山嶺上,化作雄雞高啼三遍九聲,魯班、老君以為天亮了,同時收工。此後,這座山嶺得名金雞嶺,再後來,人們觀其形狀似雞心,易名雞心嶺。至今重慶雲安和巫溪兩處的小鹽場,出產幼稚井鹽,據說就是引致雞心嶺上的鹽水。[3]

歷史記載

兵家之地

雞心嶺從古至今,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史載,三國時期張飛入川、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入川都曾經過此地。在嶺上殘存石碑上,陽刻着清朝"道光九年"、"雞心嶺"等楷書字樣。可見,清朝道光九年(1829年)已有此稱謂。

古鹽道

"攀上雞心嶺,一腳踏三省;去時不知歸,歸來身失魂!"這首記載於《竹溪史志》 中的民謠,描寫了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鹽夫是如何靠着肩挑背扛,從巫溪大寧河鹽場,通過海拔1890米的雞心嶺往湖北省的竹溪、竹山、房縣以及陝西省安康市下轄幾縣,運去百姓所需的食鹽。距離竹谿縣源茂林場35公里的重慶市巫溪縣境內有一大寧河。北岸山峰有一鹽泉,流淌不息,村民便用此泉之水埋鍋熬鹽,並銷往臨界各地。後來產量驟增,鹽廠收為官辦,名為大寧鹽。

以上圖片、圖冊來源:

據史料記載,橫亘東西、勾連南北的古鹽道,縱橫延伸於渝陝鄂數省市。從巴山地區運來大量食鹽,通過雞心嶺古鹽道運往各地,鹽道遺址就掩藏在深山老林中,它是通往陝南、關中和鄂西北的唯一通道,被喻為"南方的絲綢之路",也被列為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

《輿地廣記·圖經》記載:"永平七年(公元58年),嘗引此泉於巫山。"事實上,由大寧鹽廠人力背負鹽至陝西、湖北也就開始於東漢永平七年,雞心嶺鹽道便由此開通。由此推算,古鹽道應在距今1954年前就已投入使用 。

《鹽茶》載:"天不愛寶,養活無數生命……山民之肩挑背負,赴廠買鹽者,冬春之間,日常數千人。"蜀道艱險,壁如斧削,而鹽廠出鹽均以竹篾袋裝每坨為100斤,故而鹽夫挑鹽或為100斤或為200斤。雞心嶺境內山高澗深,在鹽道上鹽夫們逢水架橋,遇崖鑿置棧道

鹽夫肩挑背負世代運鹽止於1972年,為後世留下了鹽民文化、古鹽道。在這裡至今還流傳着"鹽比黃金貴","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巴鹽既出,天下索求"的說法。

相關作品

小說雞心嶺

由鎮坪作家張彪寫作,全書50萬字,2010年由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 《雞心嶺》一書描寫了大巴山區經歷的生死攸關的剿匪鬥爭,這是一部紀實性的長篇歷史小說,除了部分歷史人物的姓名有所改動外,幾乎所有的人物、地點、事件都是60年前雞心嶺時空的回放。

電影國心鏖戰

電影劇本《國心鏖戰》(又名《鏖戰雞心嶺》),由鎮坪作家張國遠改編自張彪的長篇紀實小說《雞心嶺》,全劇36000字,在網上輸入"蒼天淚2 網易博客"即可查看劇本。已和"金漢江影視公司"簽訂授權書,正往廣電總局申報立項。

旅遊時節

前往重慶旅遊的最佳時間在春、冬兩季,夏季酷熱,秋季多雨都不適合旅遊。

相關視頻

一腳踏三省之雞心嶺

航拍雞心嶺(陝西、湖北和重慶交界處)

自然國心——雞心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