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高榖)
前往: 導覽搜尋
  • 歷仕明朝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五朝


高谷(1391年4月14日-1460年2月2日),或稱高榖,字世用,江蘇東台人,明朝大臣、內閣首輔。

明成祖永樂十三年(1415年)進士,初選庶吉士,授中書舍人,遷翰林侍講、侍讀學士,轉工部尚書,累進少保、東閣大學士。景泰七年(1456年),遷謹身殿大學士,仍兼東閣。歷仕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五朝,為官廉謹,處事公允。後因年老而致仕,歸鄉後仍簡樸如初。

天順四年(1460年),高谷逝世,年七十。成化初年,追贈太保,諡號「文懿」。

高谷的文章簡質,有《高文懿集》十二卷,為其宗子所校刻,流傳於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高谷                 出生時間         1391年4月14日
                別 稱         高榖                 去世時間         1460年2月2日
                出生地         揚州興化                 官 職         太子太傅、謹身殿大學士兼東閣大學士
                  所處時代          明朝                  追   贈           太保,諡號:文懿

人物熱點

人物生平

早年及第

高谷,或稱高榖[1],先世居河南懷慶,其家世代業儒。先祖在北宋末年南渡,徙居揚州。揚州陷,遷居泰州丁溪場(今江蘇鹽城市大豐區草堰鎮),元末時曾移蘇州,明朝建立後,復返故里。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月十日生,自幼聰慧,承家訓嗜讀不倦,且資質厚重,舉止端莊。十歲入縣學,成庠生,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年)十五歲中舉。

永樂十三年(1415年),高谷登進士第,年方二十五歲,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又授中書舍人。

漸升入閣

明仁宗即位後,改授高谷為太子春坊司直郎,旋即調任翰林侍講學士。

宣德十年(1435年),明英宗朱祁鎮即位。不久後,經由內閣首輔楊士奇薦拔,高谷與苗衷馬愉曹鼐四人均充任翰林侍讀,成經筵,為英宗講讀經學。

正統三年(1438年),與修《明宣廟實錄》,升翰林侍讀學士。

正統十年(1445年),高谷以侍講學士職進升為工部右侍郎,入內閣參與機務。

身陷紛爭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犯境,英宗朱祁鎮輕信宦官王振,率數十萬大軍親征。結果於土木堡一役全軍潰敗,王振被殺,朱祁鎮被瓦剌俘獲。歷史上稱為「土木之變」。消息傳來,朝野震驚,高谷支持兵部尚書于謙抗擊外故,同時擁立朱祁鎮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登繼大統,是為代宗。

景泰元年(1450年),高谷升任工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仍掌閣務。

此時,由于于謙擊退了瓦剌的侵犯,加之瓦剌內部矛盾激化,瓦剌太師也先後數次表示修好,願意贖放英宗。這使代宗十分尷尬。八月詔議,因代宗態度不明朗,朝廷久議不決。此刻高谷十分清醒,他堅定了遣使迎駕的主張,並提議大臣趙榮可擔此任。

未幾,英宗贖還,將至京。代宗不願張揚,具禮甚薄,群臣不敢擅議,惟高谷直言不諱,力主「禮宜從厚」。當時有一位叫龔遂榮的千戶,出於忠誠,投書高谷,亦主張厚禮迎駕。高谷遂將此信遍傳朝臣,並教訓他們說:「一介武夫尚知此理,況公卿乎?」事傳代宗,代宗甚怒,追查此事。高谷挺身而出,出示書信,並力陳自己的主張,舉唐肅宗迎上皇故事,請代宗效行。帝不納,亦不深罪高谷,逮龔遂榮,未幾亦釋。英宗歸鑾,被奉為太上皇,置於深宮。

景泰二年(1451年),加少保、東閣大學士。同年,代宗「易儲」,廢黜英宗之子、太子朱見濬(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代宗為達目的,在事前事後厚賄群臣,高谷不能阻止此事,也被加授為太子太傅,享雙俸。

此後,曾在應天、鳳陽受災時代替代宗祭祀三陵,賑濟饑民。

景泰七年(1456年),與閣臣陳循總裁編修《環宇通志》,晉謹身殿大學士兼東閣大學士。他與閣臣王文不和,屢次請求解預機務,代宗不允。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病重不能視事,英宗在石亨曹吉祥等文武大臣的擁戴下,突然奪宮升殿,廢黜代宗。此為「奪門之變」。

上書致仕

英宗復辟後,對景泰時期的閣臣進行了清算。陳循、王文等或被誅殺、或被流放,抗敵功著的于謙也被斬於刑場。時高谷已年逾花甲,早在景泰年間因內閣王文擠兌,就已萌退意,自己又是景泰重臣,英宗雖未罪己,但也不敢再戀相位。於是上書英宗,請求告老。英宗閱書,對左右大臣說:「谷在內閣議迎駕及南內事,嘗左右朕。其賜金帛襲衣,給驛舟以歸。」於是恩准致仕,並賜金帛襲衣,安排驛舟,不久後又賜敕獎諭。

這篇「獎諭」十足耐人尋味。文章前半部說了一通高谷「以智識文學,執經事朕」、「懷舊之私實有切於朕意」之類情誼話。後半部話鋒一轉,云:「卿之歸也,日與親戚故舊徜徉邱園,展契闊之深懷,道朝廷之盛事。清風高致,足以勵廉而革貪;盛德雅望,足以敦化而善俗,則卿亦永有終譽焉。」柔言中隱含威脅。其實是警告高谷歸里後言行小心,否則,就談不上「永有終譽」。

隱居故里

高谷歸後,隱居故里,絕口不談景泰至天順初年的朝廷變故。

天順四年(1460年)正月初十日,高谷在東台逝世,終年七十歲。

成化初年,尚書姚夔進言「高谷進退有道,始終不渝,宜加賜救」,明憲宗乃贈高谷為太保,諡號「文懿」(一作文義、文毅),祀於鄉賢祠。

人物成就

高谷入閣,清廉正直,持議公正,且不避權要,遇事無偏私。景泰五年(1454年)給諫林聰因忤重臣,被構罪廷訊,欲論重辟。高谷從南直隸視察災情回都,聞訊竭力營救,獨陳其冤,使林聰獲赦並官復原任。七年順天鄉試,大學士陳循因自己的兒子未能中試,遂攻訐考官劉儼黃諫等人閱卷不公。高谷受命複閱,力言劉、黃無私,且仗義執言云:「貴胄與寒士爭進,已不可,況不安義命,欲因此構考官乎?」

高谷又以薦賢任能,提掖後進為任事,先後兩次主順天鄉試,皆稱得人。曾上以此為疏主張內外諸司應惟賢是用,又說經筵日講,關係聖德,薦大理卿陳詢、學士呂原、中允楊鼎、左都御史王文、大理卿蕭維楨、司業王恂等人入選。後王文入閣,余皆鼎侍經筵。又薦翰林修撰商輅彭時入閣,二人後為明憲宗時名臣。

人物典故

高谷鄙浮華、樂儉素。為中書時,嘗奉旨往海印寺抄寫佛經,遇雨輒褪靴卷褲,提袍赤足歸,使同僚大為驚訝。官任侍讀學士時,每赴公宴,總是用布頭剪成新花樣補綴在破錦袍上,以至有人嘲笑為「高學士錦上添花」,高谷不以為然。位至台閣,也僅「敝廬瘠田而已」。明、清方志都載,高谷「元老府」「湫隘特甚」,並非誇張,其故居今猶在,低檐小室,無異民居。

人物紀念

高谷死後,與誥封夫人郭妙寧合葬於今江蘇省東台市經濟開發區雙新村九組。其墓園恢宏,有神道碑、石人石馬。由大學士李賢撰寫墓誌,巡撫鄭曉撰行略。

人物評價

  • 姚夔:谷鯁直不回,端亮有守。始以翰林學士侍英宗經筵,入內閣輔政,孜孜為國,恪持公論。景泰間,力主遣使迎鑾之議。及其還駕,獨建備禮、郊迎策。天順初,以老疾乞歸田裡,遂卒於家。進退有道,始終不渝。(《今獻備遺》引)
  • 葉盛:如王直胡濙、高谷,清德正學。(《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引)
  • 唐樞:①端簡廉靜,不比匪人……時蕭鎡守似矣,而歉於公終。苗衷諳似矣,而歉於公施。呂原厚似矣,而歉於公達。馬愉慎似矣,而歉於公廣。(《國琛集》) ②自惕警己巳,縉紳稍稍精神,傑者輩出,人思奮於政矣。本朝治體一大機括,於群公介之,他未暇論。(《國琛集》)
  • 項篤壽:黃文簡勤慎詳密,見危能安。高文毅廉靖端方,臨難不懼。跡其保護儲宮,十年瀕死。力主迎鑾,以忠謹稱。可謂大臣也已。(《今獻備遺》)
  • 張廷玉:高谷之清直,胡濙之寬厚,王直之端重,蓋皆有大臣之度焉。當英、景之間,國勢初更,人心觀望,執政任事之臣多阿意取容。而谷、濙惓惓於迎駕之儀,直侃侃於遣使之請,皆力持正議,不隨眾俯仰,故能身負碩望,始終一節,可謂老成人矣。(《明史》)
  • 朱國楨:「所作自諸體外,其贈章都曲藝卑秩處士文,絕不見有大富貴人酬應之篇,即此可見其為人矣。」

史料記載

  • 《今獻備遺·卷七》
  • 《續藏書·卷十·內閣輔臣》
  •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