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騎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騎樓英語:Veranda,在粵語中亦可引申為「露台」),東南亞閩南話稱為五腳砌(源自馬來西亞華人對騎樓的稱呼),閩南語泉漳話稱亭仔跤(或作亭仔腳,台羅作tîng-á-kha),客家話稱店亭下,是一種外廊式建築設計。建築物一樓臨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則為二樓的樓層,猶如二樓「騎」在一樓之上,故稱為「騎樓」。

在華人地區,騎樓具有濃厚的華南特色的建築設計,用於店屋建築。現時華人地區的騎樓一般地下(一樓)用於經商,二樓以上住人。騎樓既可防防曬,又便於展示櫥窗,招徠生意。

台灣數次大地震後的建築倒塌分析,騎樓對建築抗震可能有嚴重的負面影響,結構設計妥當則可避免。

起源

18世紀下半葉,英國人來到印度東部的貝尼亞庫普爾(Beniapukur),這裡氣候十分炎熱,英國人極不適應。於是,他們在住宅前加了一個外廊以遮強光,造成較為涼爽的環境,很快被當地人效仿,英文「veranda」一字是來自葡萄牙語「varanda」,而「varanda」一詞則來自貝尼亞庫普爾方言,英國人稱之廊房(langfang)。這種以遮陽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築),隨着英國殖民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大,經由南亞、東南亞、東北亞而至中國。在鴉片戰爭後傳入香港、廣州,然後再北上到廈門及西入廣西,由此可見,騎樓建築是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築形式[1]

類似建築為傳統的抱廈(廍口、敞軒),華北地區多半有屋頂,華南地區則多做廊屋,最大的區別為抱廈不若騎樓上有另外的生活居住空間等建築為單層廊。

發展歷史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築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2]: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的各主要商業街。

商業建築中的「騎樓」部分是在樓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造,在馬路邊相互聯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氣魄最大: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均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佼佼者。本世紀的60年代以後,廣州新建的商業街區已很少採用這種形式了。

視頻

騎樓 相關視頻

廣州一德路百年騎樓
中華文化之海南騎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