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踏飛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漢銅奔馬
十大國寶文物(之一)

朝代 : 東漢

身高 : 34.5厘米

身長 : 45厘米

寬度  : 13厘米

重量 : 7.15千克

馬踏飛燕東漢銅奔馬的別稱之一,其次還有叫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1],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 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國寶級文物。

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2]

2018年12月12日,中國旅遊徽標交接儀式在「銅奔馬」出土地甘肅省武威市舉行,35年前從這裡走出的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徽標如今重回故里[3]

發掘出土

甘肅雷台

位於甘肅武威城區北關中路,占地面積12.4萬平方米,距今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雷台為前涼(301年~375年)國王張茂所築靈鈞台[4]。《資冶通鑑》中記載:為東晉元帝大興四年(公元321年)始築「周輪八十餘堵,基高九仞」。現雷台保存基本完好,長106米、寬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十座,其建築雄偉、規模宏大。

1969年在雷台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186年~219年)的大型磚石墓葬,墓道長19.34米,墓室分前、中、後三室及左右耳室各三處,出土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鑄造精緻的99件銅車馬儀仗俑,藝術價值最高的是一匹銅奔馬。

1969年,正是備戰備荒的年代。9月初,武威縣新鮮人民公社新鮮大隊第十三生產隊的村民正在挖防空洞。9月10日,揮舞着钁頭的村民,挖到了堅硬的石頭,村民將浮土層刨開後,發現是一塊磚頭。隨即發現了磚頭砌的牆體。於是村民們將磚拆開,發現是一個墓室。

大隊的幹部知道了這個消息後。他們帶着馬燈、武器由地道進入墓室,進行查看。這時發現,這是一個古代的墓葬。一些墓室中,放着銅馬銅車,這些銅車馬並不是很高。很快,墓葬中的各種殉葬品被送到了大隊部。當時,發現墓內有銅車馬和其它文物就讓生產隊會計負責,用麻袋將這批文物搬運到生產隊的庫房保管,隊幹部們還列出了一個入庫文物清單。

儘管如此,村民還是採取了封鎖消息的做法。儘管強調保密,但消息還是傳到了公社裡。新鮮公社書記對此非常重視,他以視察防空洞為由,來到生產隊。提出了一個明確說法,出土的古文物,不能變賣,更不能毀壞,要給上級政府反映。至此,這個消息才被上報。

漢墓文物

雷台漢墓出土銅車馬武士儀仗俑和一件罕見的銅奔馬,在甘肅省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實屬少見,說明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墓葬。後來,武威的文物工作者黨壽山先生親自用架子車,將文物搬運到武威文廟[5]大殿保管起來。到11月和12月間,雷台漢墓中出土的文物先後兩次被調到了省上。不過此時人們並沒有真正認識到銅奔馬的價值。

真正認識銅奔馬價值的是郭沫若,他是銅奔馬的伯樂。當郭沫若第一眼看到銅奔馬時,就對銅奔馬的造型讚嘆不已,認為它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無疑是一件稀世珍寶。據親歷者說,當時,讓郭老大加讚賞的兩件國寶是唐代金銀棺東漢銅奔馬,並且說「這兩件拿到北京可以引起轟動。你們好好宣傳,我回去也給你們宣傳宣傳。」後來,銅奔馬在北京的展覽上才一鳴驚人

創作技巧

東漢銅奔馬在創作上運用了高度寫實的手法。中國在先秦時代,雕塑尤其是純粹的塑作品不是藝術的大宗。青銅器雕塑主要以擬形器或局部裝飾存在。

在造型方法上,與青銅器紋飾樣也是裝飾性強,寫實性差。在這一點上與古希臘羅馬雕塑造型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但到了秦漢時代,塑不僅多起來,而且在藝術手法上走向了寫實的高峰,不僅體量巨大,而且深入細微,如秦陵出土的兵馬俑以及銅車馬就是這樣的。

漢代塑雖然不如秦代的高大與細緻,但仍然保持了相當的寫實性,相比秦代雕塑的靜穆,更多了些運動感。東漢銅奔馬也是如此,比例勻稱,造型精準,雖然沒有過多細節的刻畫,卻概括性地傳達出其基本形體與動勢。

文物鑑賞

關於此的名稱,其定名為東漢銅奔馬,這也是被認可的名稱,除此以外還有馬踏龍雀、飛燕騮、紫燕騮、天馬、馬神天駟、馬踏飛燕等說法。對於一件藝術品的命名有這麼多的說法,這在藝術史中絕無僅有,可見其在藝術史上的巨大影響力。在馬足下加鳥形底座的做法是此雕塑的一種創新。

構思之精巧

合平力學原理

足下加上鳥形底座以固定原圖鏈接來自搜狐 的圖片

它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既合平力學原理,又使奔馬的輕盈和物體的穩定雙雙得到完美的解決,這正是它的高超之處。東漢銅奔馬是一件在三維空間中展開的有體積和重量的物件,而且動感強烈,呈三足騰空之勢,在其足下加上鳥形底座以固定,解決了這一現實問題。具體而言,鳥形底座平,與地面接觸面積大,鳥的頭、雙翅、尾呈現伸展狀,增大了穩定性,這道理正如三角支架。所有這些,使馬的重心通過足踏于飛燕背上而能保持平穩,構思之精巧無出其右。

其次,東漢銅奔馬用鳥形底座,在藝術上也是一種創造。

將底座的實用功能與藝術創造結合起來,這一大膽而又巧妙的做法,增添了作品的藝術效果。

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把奔馬飛鳥絕妙地結合在一起,大膽地讓馬的右後蹄踏在一隻凌空飛翔的鳥身上。

這樣就襯托出馬的迅疾,使一匹靜止的銅馬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東漢銅奔馬身軀粗壯圓渾,但其動作輕盈,用一足將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隻小小的飛鳥身上,這顯然是經過了周密的計算。小鳥似乎正吃驚地回首而望,驚愕於同奔馬的不期而遇。簡直就是「揚鞭只共鳥爭飛」的真實再現。

東漢銅奔馬是東漢青銅藝術的精品之作,是一種程式化的創作模式,在形態上沿用了當時通行的奔馬的造型,並且在馬足下加上鳥形物以支撐穩定,這是一種創造。整體上看,東漢銅奔馬是漢代人勇武豪邁的氣概、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現,反映了漢王朝的強大與富底。

2002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將東漢銅奔馬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為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重要展覽

1973年,東漢銅奔馬參加了古代歷史文物出國展,在英國法國展出。

2014年02月17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文物報社承辦的「奔馬迎春——中國馬文物」圖片展在河南博物院舉行,東漢銅奔馬在列。

社會評價

上海市新聞學會副會長張林嵐一張文集·卷六》:「飛馬超越龍雀的藝術意境和雕塑表現的濃郁民族風格,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此馬出土,『一洗天下凡馬空』,先秦以來的馬俑為之黯然失色,畫家為之擱筆。」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胡楊傳世國寶全檔案》:「這件鑄造於兩千年前的青銅駿馬,造型生動,比例準確,四肢所呈現出的動勢完全符合馬的動作習性,令中外許多考古學家與藝術家嘆為觀止。」

視頻

馬踏飛燕相關視頻

再看「馬踏飛燕」,欣賞絕世佳作!
稀世國寶銅奔馬,從古墓中出土,郭沫若欣喜作詩
國寶大師締造青銅藝術世界

參考文獻

  1. 武威雷台漢墓簡介,欣欣旅遊網
  2. 省文物局負責人回答記者提問時說: 「銅奔馬」名稱不宜輕易改動,日期:2018-06-06 08:49 甘肅省人民政府
  3. 中國旅遊徽標重回「銅奔馬」出土地,2018-12-12 15:29:52 來源: 新華網
  4. 靈鈞台 海藏寺 ,武威市涼州區人民政府
  5. 武威文廟簡介,欣欣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