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伯樂(本名孫陽,別稱王良,約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字子良,春秋時期郜國(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人,春秋時著名畜牧獸醫。
伯樂善相馬,為了研究相馬到秦國實地考察、實踐,通過長期的潛心研究後,寫出了中國歷史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相馬經[1]》),並為秦國富國強兵立下汗馬功勞。他在相馬過程中,學會了給馬看病,並寫出了獸醫第一部針灸書《伯樂針經》,成為民間獸醫用針之重要依據。
典故
伯樂原本是星宿的名字,傳說是在天上管理天馬的神仙。《晉書・天文志上》:「傳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御官也。一曰司馬,或曰伯樂。」據說名駒見到伯樂就會向天長鳴,且會因他蒞臨而喜,因他離開而悲;《韓詩外傳》也有「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之句。
歷史
春秋時期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軍事的需要,馬的作用已十分凸顯。當時人們已將馬分為六類,即種馬(繁殖用)、戎馬(軍用)、齊馬(儀仗用)、道馬(驛用)、田馬(狩獵用)、駑馬(雜役用),養馬、相馬遂成為一門重要學問。孫陽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選擇了相馬作為自己終生不渝的事業。孫陽從事相馬這一職業時,還沒有相馬學的經驗著作可資借鑑,只能靠比較摸索、深思探究去發現規律。孫陽學習相馬非常勤奮,《呂氏春秋・精通》說:「孫陽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
少有大志的孫陽,認識到在地面狹小的郜國難以有所作為,就離開了故土。歷經諸國,最後西出潼關,到達秦國,成為秦穆公之臣。當時秦國經濟發展以畜牧業為主,多養馬。特別是為了對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騎士,秦人組建了自己的騎兵,故對養育馬匹、選擇良馬非常重視。
孫陽在秦國富國強兵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以其卓著成績得到秦穆公信賴,被封為「伯樂將軍」[2],隨後以監軍少宰之職隨軍征戰南北。伯樂在工作中盡職盡責,在做好相馬、薦馬工作外,還為秦國舉薦了九方皋這樣的能人賢士,傳為歷史佳話。
伯樂經過多年的實踐、長期的潛心研究,取得豐富的相馬經驗後,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整理。他搜求資料,反覆推敲,終於寫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被相馬者奉為經典,在隋唐時代影響較大。後雖失傳,但蛛絲馬跡在諸多有關文獻中仍隱隱可見:《新唐書・藝文志》載有《伯樂相馬經》一卷;唐中葉張鷟寫的《朝野僉載》、明人張鼎思著《琅琊代醉編•伯樂子》和楊升庵著《藝林伐山》中均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隱居之地
北邙山中有嶺,名曰太極嶺,嶺下有湖,名曰伯樂窪,為今孟津縣朝陽鎮所轄,傳說此地為伯樂隱居之地。
考古驗證
1973年11月到1974年初,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二、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其中就有一部失傳已久的《相馬經》帛書。《相馬經》帛書上共七十六行、五千二百字,其中殘缺五百字(有二百字可以查補,有三百字無法處理),因為這部古書沒有相當的今本可以查對,所以一些內容,我們無法完全了解。但其第一篇就寫到「伯樂所相,君子之馬」,並且多次延用相馬「法曰」和「吾請言其解」的措辭,說明這部相馬經即使不是伯樂相馬經原文,也是傳承、吸收和發揮了《伯樂相馬經》的成就寫成的。此《相馬經》內容包括經、傳、故訓三部分。經文部分,用韻文寫成,類似於描寫詩或賦。它把相馬法的要領概括為:「得兔與狐、鳥與魚,得此四物,必相其餘」。具體說就是:「欲得兔之頭與肩,欲得狐周草與其耳,與其肫,欲得鳥目與頸膺,欲得魚之耆(鰭)與脊」。形象生動,言簡意賅。帛書《相馬經》的出土,展現了伯樂相馬經的豐富內涵,也證明了《伯樂相馬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相馬專著在中國養馬學、相馬學等領域裡的重要地位。
葬冢
伯樂去世後,葬於故里。墓地就在今成武縣伯樂集鎮駐地伯樂村前。20世紀50年代猶存明嘉靖重修孫陽伯樂墓,雖飽經風雨和磨難,今墓址仍存。20世紀70年代,曾於伯樂墓前挖掘出伯樂殘碑,上有篆書「孫陽」。《太平寰宇記》「濟陰縣」下所記古蹟有:「伯樂冢,秦人善相馬者,葬於此。」北宋時,濟陰縣邊界極近成武,今伯樂集鎮當屬濟陰縣轄,故《太平寰宇記》所云之伯樂冢當為今伯樂集鎮南之伯樂冢。 伯樂姓孫名陽,而伯樂集村民亦多姓孫,且多稱伯樂為其始祖。過去,其家廟中還掛有:「伯樂宗風綿世澤,仲或孝感震家聲。」的楹聯。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孫氏族人的淵源。
影響
唐朝大文豪韓愈的名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使伯樂成為家傳戶曉的名字,後世被借用為懂得鑑別有才者的人。懷才不遇者,亦會自嘆伯樂不常有,表示未遇懂得欣賞自己的人。
視頻
伯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伯樂《相馬經》教你相出良駒,搜狐,2017-06-01
- ↑ 伯樂,西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