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香港聖公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香港聖公會

香港聖公會是普世聖公宗的第38個教省。香港聖公會於香港有悠久的歷史,於中國近代基督教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席位。除了作為一個宗教團體外,香港聖公會還積極參與香港社會各大小事務,也是香港主要的辦學團體之一。香港聖公會也是基督宗教在香港主要一大宗派。現任主教長是鄺保羅大主教,教省秘書長是管浩鳴牧師,設有教省辦事處處理教務。

聖公會信仰

聖公會信仰是基於相信聖經,舊新約的聖典,「包含一切必要的救贖」。香港聖公會進一步維持已獲通過教會主教制中主教、牧師和會吏的三種聖職。

歷史

根據香港聖公會官方網頁的發展簡史,香港的聖公會組織始於1843年,迄今已有逾160年歷史。

1843年:於香港割讓成為英國殖民地後,英國聖公會派遣史丹頓牧師來港,以牧養於香港的英國信徒,並同時創立聖保羅書院及興建聖約翰座堂,又積極向華人宣教。

1849年:成立維多利亞教區,直接隸屬坎特伯里大主教轄治權下,管轄範圍包括香港中國日本等地的宣教事務。首任教區主教為施美夫牧師

1865年:首所華人教堂聖士提反堂建成。

1912年:中華聖公會成立,香港成立中華聖公會港粵(後稱華南)教區。至此香港聖公宗的華語聖堂行政上同時隸屬於維多利亞教區及港粵教區,而英語聖堂則只隸屬於維多利亞教區,但主教為同一人。

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淪陷期間,香港的聖公會由日本派出神職人員進行管理。香港重光後恢復原體制。

1951年:因中國大陸政局轉變,香港及澳門之聖堂脫離中華聖公會港粵教區,成立中華聖公會港澳教區,沒有隸屬於任何教省,由坎特伯里大主教作為教區的轄治權人。後來雖然中華聖公會已不復存在,但港澳教區依然保持中華聖公會的信仰及禮儀及中華聖公會1948年的總議會憲綱和憲法則例,港澳教區聖品受封職的誓書內亦一直保持願遵守中華聖公會的教義、教政及禮儀的宣誓字句。

1962年:東南亞各教區組成「聖公會東南亞教區議會」(後稱東亞議會),港澳教區為成員之一。

1965年:因坎特伯里大主教認為東南亞教區議會將發展為一獨立的教省,故宣布放棄對港澳教區的轄治權。然而後來東亞議會並沒有成為一教省,而只作為中華聖公會憲章規條信託人。自此港澳教區成為一游離的個體。

1981年:選出鄺廣傑牧師為港澳教區主教,並為港澳教區首位華人主教。

1991年:由於港澳教區工作隨着社會發展而日益增多,加上長期以來沿用中華聖公會的憲章和規例因中華聖公會的不存在而無法更新,因此港澳教區於第40屆教區會議中,決定籌備成立教省。計劃中的教省下轄香港島教區、東九龍教區、西九龍教區及澳門傳道地區。

1995年:選出兩分區主教

1998年:選出鄺廣傑主教為香港聖公會首任教省大主教暨主教長,並於10月25日舉行教省成立崇拜及大主教升座禮。

2007年:擔任港澳聖公會首牧26年的鄺廣傑大主教於1月1日退任教省主教長,第二任主教長於2月3日在中環聖保羅堂舉行的大主教選舉,由教省總議會中三院組成的大主教選舉團投票選出鄺保羅為新任大主教,並在9月26日假聖約翰座堂舉行就職禮崇拜。

於香港開埠之初,由於聖公會為英國國教,因此香港的聖公會和港英政府往往有密切的關係,頗有官方教會的味道,例如於香港的第一座教堂聖約翰座堂即由香港政府永久撥予聖公會使用,並且不收地稅,教堂內亦有刻有英國皇家徽號和專門供港督或過境皇家成員使用的座椅。然而於後期,尤其是二戰後,政府和教會逐漸分離,政府只有當有重大的儀式要進行,如1986年港督尤德的喪禮,方會於聖公會的座堂進行。其後更有不信奉聖公宗的港督,例如信奉天主教的彭定康。香港主權移交後兩年起,香港聖公會屬普世聖公宗之一員,行政上是一個獨立自治的教省,和英國政府也再沒有關連。

鹿茵山莊前身為香港聖公會經營的聖基道兒童院。1993年,聖公會與長實合作,將兒童院改建為住宅用途。聖公會負責向城規會申請換地,長實則向政府支付7億港元補地價,並向教會提供3億港元。鹿茵山莊完工後,聖公會獲得其中120個住宅及100個車位,其餘單位售出後亦得到一半的分紅,不少於1.5億港元。稅務局正為此事向聖公會追討1.8億港元利得稅,聖公會以所有收入均作慈善用途為理由拒絕繳交,並上訴至香港高等法院。案件在1月27日判香港聖公會之有關利潤應課利得稅1.8億元。

組織架構

教區傳道區

香港聖公會教省轄下分三個教區及一個傳道地區,分別為:

香港島教區,主教座堂:聖約翰座堂;

東九龍教區,主教座堂:聖三一座堂;

西九龍教區,主教座堂:諸聖座堂;

澳門傳道地區,傳道地區首堂:澳門聖馬可堂。

香港聖公會東西九龍教區以立法會九龍東、新界東及九龍西、新界西選區分隔,但整個九龍城都劃在東九龍教區里。

香港聖公會教省在整體上包括牧區二十六個、傳道區二十個、中學三十三間、小學五十六間、幼稚園三十六間及社會服務機構八十五間,全部都散落在香港及澳門三個教區及一個傳道地區之中。

總議會

教省總議會由主教院、聖品院和平信徒院組成。成員來自香港島教區、東九龍教區、西九龍教區及澳門傳道地區。總議會之下,有不同的委員會負責不同聖工的地方,共同榮神,服務世人。

辦學機構

香港聖公會是香港的主要辦學團體之一,現於香港辦有32所中學、58所小學、35所幼稚園,於澳門則有2所中學、2所小學及1所幼稚園。此外香港聖公會於香港大學辦有一所舍堂(聖約翰學院),另辦有一所神學院(明華神學院)及一個宗教教育中心。

教省機構

教聲

教聲(Echo)是香港聖公會擁有及出版的中文及英文報紙,逢星期日出版。內容包括香港、外地教會新聞,專欄等。 除了在各教堂派發外,亦可向該報自由奉獻,部分內容亦可在網站閱讀。

福利協會

它主要負責香港聖公會的社會福利工作,服務範圍包括幼兒服務、青少年服務、家庭及輔導服務、智障及殘疾人士復康服務、社區發展服務、安老服務、培訓、顧問服務、成人教育等。

聖基道兒童院

早於1935年由何明華會督創辦,最初主要是收容當時社會上戰亂的孤兒,現時已發展為多元化兒童服務機構,是香港擁有最多兒童之家服務名額的非政府機構。現今也為來自破碎家庭的青少年提供住宿照顧服務。

聖雅各福群會

由聖公會何明華會督及熱心人士在1949年創辦,最初名為「聖雅各兒童會」,於石水渠街北帝廟的一個偏廳開始推行兒童工作。1987年位於石水渠街的總會落成啟用。現時共有40多個單位,為不同地區人士提供服務。它是香港的一個慈善機構,總部建築物在灣仔石水渠街,也是香港公益金受惠成員之一,接近五成經費來自社會福利署。

宗教教育中心

他們在1978年1月29日成立。早於60年代加強發展教育事工,同時準備全面開拓宗教教育工作。

中心成立初期,主要以培育信徒為目標,出版《傳遞》季刊、製作影音教材、定期舉辦研討會及培訓活動。80年代初,出版《完美的人生》小學宗教課程,廣受學校重視及採用。其他出版包括《裝備-團契領袖手冊》、《聖公會中學詩集》、《聖公會中學禱文集》等。

90年代,中心漸具規模,培訓及出版工作亦日趨多元化,位於主教府的原址已不敷應用。中心遂於1992年遷往深水埗,同時增設書刊資源服務處,擴闊服務層面。其後每年平均出版書籍30至40本,《同創新天地》中學宗教教育課程、《天父世界》幼稚園宗教教育課程亦相繼面世。除出版課程及信徒培育書刊外,本中心更致力開展兒童事工,出版一系列兒童圖書及喻道故事。

邁進廿一世紀,努力回應社會、學校、教會等不同的需要,正策劃編寫生命教育課程、製作多媒體教材、更新信徒培育資源及提供適切的培訓課程。同時,他們正全力推廣生命教育及親子工作。並設門市、展銷、會員等服務,部分文章亦可在網站閱讀。

聖公會明華神學院(英語:Sheng Kung Hui Ming Hua Theological College)由聖公會港澳教區的前任主教何明華會督於1947年設立,前身為聖公會明華學院,為當時港澳教區的平信徒提供培育課程。1996年,香港聖公會教省準備成立,明華學院為配合訓練教省的聖品人,變成今日的明華神學院,協助栽培牧者和平信徒。學院提供神學學士課程,修讀科目包括聖經研究教會歷史基督教教義基督教倫理、牧養神學、及哲學等。學院亦提供其他學習機會如各類不同之課程。[1]

參考文獻

  1. 聖公會明華神學院. [201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