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施美夫會督(George Smith,1815年6月19日-1871年12月14日,或譯史密夫、四美、司蔑,因為當年的譯名欠缺統一。)是英國聖公會來華傳教士,香港聖公會首任會督(主教,1849年—1865年),亦是香港的首任教育部門長官,及多家由教會開辦學校的校長,被譽為香港現代教育的先驅。

聖經古譯本是指在基督時代前幾個世紀的舊約譯本[1]。希伯來文古抄本十分稀少,古譯文能幫助我們認識古代的希伯來文經文,它們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另一方面,猶太教及基督教的信仰之所以流傳廣泛,譯本是功不可抹的[2]

目錄

簡介

1815年6月19日,施美夫出生於英格蘭西南部森麻實郡的惠靈頓。1837年獲牛津大學學士學位(1843年獲碩士學位,1849年獲博士學位),1839年按立為會吏,1840年按立為牧師。不久他加入英國聖公會的海外差會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成為一名傳教士

1844年9月25日,施美夫和麥麗芝牧師(T.McClatchie)抵達香港,他們是最早來華的2位英國聖公會傳教士。他們對通商口岸進行考察後,確定浙江寧波為該差會在中國的傳教中心。由於健康原因,他被迫返回英國,1847年出版了他在華期間的「Narrative」。這時他努力為在華傳教事業籌集資金,於1849年被委任為新成立的維多利亞教區會督(主教),負責中國和日本的傳教事業。他在1850年3月29日抵達香港,致力於傳教及教育工作,並擔任聖保羅書院之第二任校長。他在香港的期間,亦有到亞洲其他國家地區傳教。

1864年,施美夫離開香港回到英國定居,次年從主教職位退休,1871年12月14日於英國Blackheath(當時屬於肯特郡,今屬倫敦)家中病逝。

視頻

施美夫 相關視頻

談宗教的起源
新西蘭首都惠靈頓,層次性真好,這視野是我見過最美的城市之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