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空開山伯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空開山伯公
圖片來自xuite

風空開山伯公,又稱金山面開山伯公,是位於臺灣新竹市東區金山里的一棵樟樹與一座土地祠台灣高鐵公司為此變更高鐵軌道路線,亦將該樹作為高鐵廣告的主角。

伯公樹

在新竹市金山面金山里6鄰的風空山丘,有一棵被認為是全市最老的樟樹,但正好位在高鐵計畫路線,面臨砍除。

1996年,金山里獲選為新竹市社區總體營造的示範點,吸引地方文史工作者陳板進駐。當年8月,政府完成地上物補償查估補償,由高鐵出資補償委託竹市府辦理發放,風空開山伯公獲得三十五萬四千多元補償金,其中樟樹補償一萬七千元,樹旁的土地廟建物補償六萬四千二百六十五元,土地廟遷入金山集福宮費用二十五萬元,由當時的里長吳慶杰代領,專款存入土地廟遷移戶頭。陳板說服里長吳慶杰重視此老樟樹,於是11月間,吳慶杰等文史工作者在此樹前舉辦第一次座談會,呼籲社區民眾重視這棵樹,經由多次座談會,當地人開始認同吳慶杰等人的理念,一同參與護樹行動,亦引起媒體報導。

後來,金山里長改選,連任失敗的吳慶杰希望把保管經費全數繳還市府,讓市府感到麻煩。市府地政科長沈敏欽表示,補助費1997年5月已經全部結案,並且向省府及中央核銷,若退回這筆費用,市府無適當規定接納,唯有向高鐵反映處理。樟樹和土地公與高鐵開路紛爭,造成知名度打開,每逢假日民眾前往一睹,成了觀光勝地。

台灣高鐵公司董事長殷琪知道後走勘風空,在考量老樹異地殖生不一定可延續生命下,決定變更工程設計,讓老樹原地保留。1998年12月24日,她親自下令保留此樹,高鐵繞道。護樹行動亦讓新竹市政府在2002年3月39日公布《新竹市樹木及綠資源保護自治條例》,澤及新竹其他老樹群。里長吳慶杰稱讚老樟樹能保留,是高鐵局重大建設下的一大美談。該處知名後,也吸引攝影愛好人士來取景。高鐵以此老樹為題,拍攝平面、電視廣告、製作車站燈箱。

樹被新竹市府列管為需保護的第9號老樹,由台灣高鐵作法定管理人。2007年,高鐵局擔心影響高鐵行駛安全,決定修剪此樹,並行文給金山面文史工作室及樹醫楊甘陵協助。該年修枝時發現樹幹出現凹洞,腐朽嚴重內有螞蟻窩及蟻卵,於是新竹市府在2008年請林業試驗所進行超音波檢查,結論是嚴重腐朽但無立即危險。

2009年,高鐵局花費總經費新台幣30多萬元進行修剪及清除老樟樹的根部腐朽傷口,並作碳化殺菌,不銹鋼支架等醫療。2011、2013年《聯合報》報導時,風空百年伯公樹齡約300年、樹高22公尺,胸徑1.4公尺、胸圍3.1公尺。

2011年6月18日,國際森林年,林務局公布從各縣市選出最具特色的一百株老樹,介紹此樹、鶴岡千年鶼鰈老樹錫安祠榕樹等。新竹市七所國小十八名學童組成的「魔樹小子尋根之旅」團隊,三個月探訪包括此樹的一百棵老樹,以琉璃作為媒材完成了兒童繪本《新竹第一樹》,於2013年2月22日舉行發表會。同年7月報導,高鐵公共事務高級專員羅世發退休後,以一年多的時間紀錄護樹過程與收錄老照片,撰寫成書《時空際遇》。

伯公廟

土地祠(伯公廟)約20世紀中葉遷移到此樹下,廟身建材採用頭前溪石。名稱有「風空開山伯公」、「金山面開山伯公」。當地如「伯公龍」、「伯公崎」等地名也與其有關。

本來計畫此廟伯公遷入金山集福宮,但集福宮廟方以廟裡已有多尊土地公及已經等待建廟經費,不需要其二十五萬元的遷入費用為由,婉拒遷入。在樹身面臨移除時,金山面的媽媽舞蹈班曾來此土地廟許願,希望老樹能如願保留。保留老樹成功後,土地祠亦作了改變,原面對高鐵鐵軌行駛方向,但居民認為土地公「看久會膩」也不敬,於是商議轉向面對金山面。廟身從坐西朝東,改為坐北朝南。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1]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復興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實際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與農村地區的土地廟相對的,是供奉城市守護神的城隍廟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爺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爺夫人,是和藹可親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