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巴斯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頓巴斯戰爭(Війна на Донбасі 或Війна на сході України,東烏克蘭戰爭)指2014年2月至今在烏克蘭東南部頓巴斯的戰爭,由俄羅斯控制在烏克蘭東部和南部的俄語地區的親俄勢力與烏克蘭政府軍交戰。烏克蘭東部和南部的俄語地區的親俄勢力要求將這些地區併入俄羅斯聯邦。其中,克里米亞在2014年3月經過公投後宣布獨立並隨後加入俄羅斯聯邦;而頓涅茨克州[1] 及盧甘斯克州等地親俄民眾也佔領了政府建築物並升起俄羅斯國旗,局勢持續動盪,進一步引起外界擔憂烏克蘭爆發內戰拖累全球經濟。該波衝突亦間接導致馬來西亞航空17號班機被擊落之事故。
羅斯民族
在1200年前基輔羅斯是俄羅斯、烏克蘭(小俄羅斯)、白俄羅斯,是東斯拉夫人民族之共同文化發源地和搖籃,三國都承認基輔羅斯為羅斯文明之母,隨後蒙古金帳汗國入侵基輔羅斯而滅亡,以及波蘭-立陶宛大公國的軍事干預逐漸將古基輔羅斯之領土分裂,往後俄烏兩國並簽訂佩列亞斯拉夫爾條約合併,而在彼得大帝時期全俄羅斯完成吞併烏克蘭,將古基輔羅斯的各公國領土歸入俄羅斯。
俄烏民族分化
蒙古征服俄羅斯後以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古基輔羅斯滅亡,兩國共同的歷史開始出現分歧。伊凡雷帝時期莫斯科公國從一個小公國逐漸統一了古基輔羅斯分裂的的領土,此時蒙古金帳汗國因為內部的分裂和爭奪汗位而分裂成許多小國家如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和克里米亞汗國,莫斯科公國並驅逐了蒙古金帳汗國在東歐和中亞的勢力,成為最強大的東斯拉夫人國家;而西烏克蘭被立陶宛大公國併吞,隨後又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員。烏克蘭中部的哥薩克人和哥薩克酋長國拒絕接受波蘭貴族的控制,因波蘭強迫西烏克蘭改宗天主教,經常與波蘭聯邦發生衝突。西部烏克蘭的利沃夫成為小波蘭的一部份,中部烏克蘭要求改為加入文化相同的俄羅斯正教會,最終哥薩克議會|Cossack Rada於1654年通過《佩列亞斯拉夫條約》,加入莫斯科公國。17世紀中期俄國控制了古基輔羅斯領土,但最西部的加利西亞地區處於奧匈帝國統治,產生近代烏克蘭民族主義思想,隨著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的獨立和烏克蘭語的推廣,烏克蘭向西方靠攏的趨勢加大,與俄國矛盾日益尖銳。
衝突導火線
2013年11月底到2014年2月下旬,由於時任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受到俄方壓力,停止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引發親歐民眾示威等一系列國內政治危機,最終導致亞努科維奇被解除職務,前往俄羅斯尋求庇護。隨後,烏克蘭反對派上台,組建了臨時政府。之後克里米亞成為危機的焦點,並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公投併入俄羅斯。烏克蘭隨後舉行了總統選舉,波羅申科當選為新一任總統。
俄方干預
俄羅斯國內的媒體認為,美國在這次烏克蘭政變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且使用雙重標準看待克里米亞獨立公投、烏克蘭政權更迭以及科索沃戰爭,其北約東擴的政策和顏色革命試圖顛覆其政權是導致烏克蘭內戰的主要原因。美國等西方國家則指責俄羅斯煽動並支持烏克蘭東部分離主義武裝發動叛亂,美國及許多其他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發動經濟制裁。而俄羅斯媒體聲稱高達5000烏克蘭平民被政府軍砲擊而死亡的人道主義危機西方國家及媒體並未給予高度關注,是雙重標準。俄羅斯的輿論不能接受失去在烏克蘭的影響力,而由於烏克蘭對於俄羅斯的重要地位,將烏克蘭納入俄羅斯主導的歐亞一體化進程,使之成為俄羅斯實現大國崛起的戰略依託是普京治下的俄羅斯的重要目標,但由於西方日益深入地介入烏克蘭事務,在烏克蘭與俄的競爭日益激烈,而俄羅斯發展模式及其主導的歐亞一體化在與歐盟和北約的競爭中日益失去吸引力,俄羅斯對於烏克蘭倒向西方的擔憂和擠壓俄戰略空間的不容忍致使其強硬應對。對普京而言,「基輔傾向西方的行動對俄羅斯是一種冒犯,對醉心於帝國原有疆界的人來說,這是一場零和博弈。」
背景
歷史因素
俄羅斯民族主義者認定的新俄羅斯是一個歷史名詞,其歷史上的疆域包括黑海北部連接俄羅斯帝國的領土,於十八世紀下半葉俄羅斯-土耳其戰爭時產生,包括今烏克蘭東南部各州,以及庫班區域,是凱薩琳女皇於俄土戰爭後取得之俄羅斯領土。這個詞一直使用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後,之後新俄羅斯土地的割讓被蘇聯政府教育視作為十月革命的結果和妥協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兩國之間的分歧。烏克蘭的獨立正是因為列寧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史達林時期烏克蘭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蘇聯一國三票的由來在此,史達林並給予烏克蘭獨立國家地位,並將二戰前瓜分波蘭之利沃夫領土劃歸烏克蘭管轄,理由是讓烏克蘭民族統一在一個國家裡,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在1956年又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管轄。
烏克蘭東南部較早被征服,俄羅斯化較深,而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執行一系列去俄羅斯化政策引起當地俄裔不滿衝突逐漸暴發到東南部各州,但是在頓巴斯地區抵抗強度最高。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在衝突後自行宣佈獨立,而後兩國合併成立新俄羅斯聯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