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粗體文字'音效(英語:audio effect)或聲效(英語:sound effect)是人工製造或加強的聲音,用來增強對電影、電子遊戲、音樂或其他媒體的藝術或其他內容的聲音處理。
在電影和電視製作中,一個音效是錄製和展示的一個聲音,用於不通過對話或音樂來給出特定的劇情或創意。這個術語經常用來指代用於錄製的處理過程,而不用指代該錄音本身。在專業影視製作中,對話、音樂和音效錄製的分離是很嚴重的,必須理解在這個上下文中,錄製下來的對話和音樂是從來不作為音效,而應用在它們上的處理過程常常是音效,例如混響(reverberation)或者鑲邊(flanging,或稱「飛行」聲)。
歷史
音效的使用始於劇場[1];根據某些記載,音效在古典時代已經開始使用。很多設備用於在後台模擬諸如雷聲或馳來的馬蹄聲這樣的聲音。在近現代時期,早期的劇場音效的清單變得越來越細,各種機械設備被設計出來用於產生更多更好的聲音。大型城市劇場經常有大量的這種設備。這種古董音效有時可以在輕歌舞劇的早期錄音中聽到,雖然按照當時的記載,原始的早期錄音棚的效果比那些在劇場裡的差得遠了。
1920年代,音效的領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首先是由於收音機的衝擊。多數早期的無線電廣播是直播的,並且以很多大量使用音效的現場戲劇作品為特色。好一點的播音室經常僱傭很多音效製作人同時工作。在1920年代中期,隨着電子話筒的改良,錄音技術的進步使得在78 rpm唱片上預錄製的音效庫的使用成為可能。真實的汽車,飛機,人群的笑聲和喧鬧就可以用盤加入到廣播劇中。到1920年代晚期,攝影棚從默片轉向有聲片,為音效打開了另一條道路。
電影中的音效
在電影和電視行業,音效指代整個音樂元素的等級結構[2],其製作包含很多不同的規則,包括:
- 硬音效(Hard sound effects)是熒幕上常見的聲音,例如摔門,武器發射,和汽車駛過。
- 背景(Background,BG)音是不和影片需要明顯同步的聲音,但是給觀眾場景設置的暗示,例如森林中的聲音,熒光棒的噼啪聲,車內的聲音等等。背景中人交談的聲音也視為一種「BG」,但只是當說話的人是聽不清楚的時候或語言是無法識別的時候(這被稱為Walla(集體對白替換))。 這些背景噪音也被稱為環境(Ambience)或者氛圍(Atmos, "atmosphere")。
- 擬音(Foley)音效是和熒幕同步的聲音,需要擬音藝術家的專門知識來正確錄製。腳步,手握道具的運動,衣服的沙沙聲都是常見的擬音單元。
- 設計音效不是自然中正常發生的聲音,或者是不可能在現實中錄製的聲音。這些聲音用來展現未來技術或者用音樂式的風格來製造某種情緒。
每個聲音「養分組」都是專門化的,其音效編輯稱為某個音效領域的專家(例如「鋸車者」或「鋸槍者」)。
製作音效的過程可以分為兩步:效果的錄製和處理。對於內容生產者有很多大型的商用音效庫可用(類似於尖叫(Wilhelm)),但是大型製作的音效可能需要根據目的專門錄製。
視頻
音效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央音樂學院-《瓦格納與拜羅伊特的音響效果》,中央音樂學院,2019-12-6
- ↑ 本是同音效,電影音效和遊戲音效有哪些區別 ,搜狐,2018-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