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舞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舞劇

 

 

 

舞劇是舞台劇的一種,是以舞蹈作為主要表達手段的舞台藝術。舞劇由若干要素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矛盾衝突。舞劇作為舞蹈、戲劇、音樂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

簡介

舞劇作為舞蹈、戲劇、音樂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

在可供查證的史書典籍中尚未見有關舞劇藝術起源的記載,不過,具有戲劇因素的樂舞卻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紀左右的西周時期,著名的《大武》就是綜合了舞、樂和詩等藝術形式,表現武王滅商這一歷史事件的情節性大型歌舞。後來出現的《九歌》,雖具有更強的舞劇因素。但依然不是我們今天所共識的嚴格意義的舞劇。至於明、清以後,舞蹈融入戲曲的史實,也不能說舞劇已經誕生。

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中國舞劇於20世紀30年代方才初見端倪。從某種意義上說,經過「外來藝術」的引進和吳曉邦、戴愛蓮、梁倫等新舞蹈藝術先驅的探索,才形成了相對完整的中國民族舞劇藝術。1939-49年,中國舞劇一共才不足10部,1949-1979年則出現了100多部,1979-2009年則有 300多舞劇,到2011年初為止一共500多部舞劇,數量上為世界第一。

舞劇音樂

舞劇音樂是舞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表現思想內容、發展戲劇情節、塑造人物形象及性格上發揮着重要作用。音樂不但擔任舞蹈的器樂伴奏,而且音樂本身具有揭示劇情和刻畫角色內心感情的作用,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正如人們曾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 中國舞劇的探索始終遵循着「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注重融會貫通和群眾的喜聞樂見。民族舞劇的探索促進了戲曲舞蹈的提煉與改造,逐漸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古典舞風格」。

中國舞劇

起源

舞劇開端:「新舞蹈藝術」的奠基人吳曉邦於1939年創作的三幕舞劇《罌粟花》,叩開了中國舞劇的大門。

中國的舞蹈史在可以提供查證的史書典籍中,還尚未見到有舞劇藝術起源的記載。但是,本身具有戲劇因素的樂舞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左右的西周時期(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著名的《大武》(中國第一部大型情節性的歌舞。)就是綜合了舞、 樂、詩等藝術形式,表現武王滅商這樣一個歷史事件情節的大型歌舞。

此後,又出現了《九歌》(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所作的祭神樂歌),具有更強烈的舞劇因素,但是,這些都不是我們今天所共知的嚴格意義上的舞劇。

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舞劇需要有較高的經濟投入,要有相對穩定的龐大的專業演員隊伍和現代化裝置的劇場。此外,舞劇藝術是舞蹈發展到相當高度的產物,而在那動盪的年代裡,直到20世紀初葉,中國的舞蹈也還未成熟到足以產生綜合性的舞劇藝術。中國舞劇在20世紀30年代才初見端倪。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舞劇也可以說是「外來藝術」的引進。

文革

從1949年至「文革」前可看作其實驗性的新興期,創作大都以繼承發展戲曲舞蹈與借鑑前蘇聯芭蕾舞劇的經驗相結合。其間作品有:《和平鴿》《盜仙草》《碧蓮池畔》《劉海戲金蟾》《寶蓮燈》《魚美人》《小刀會》《五朵紅雲》《蔓蘿花》《蝶戀花》《狼牙山》等。

1950年,歐陽予倩、戴愛蓮等運用芭蕾形式和技法創作的《和平鴿》,標誌着新中國第一部舞劇作品的問世。發軔期的探索,形成了一手伸向民族與傳統、一手借鑑西方的舞蹈觀念和方法結構自身的創作思路。北京舞蹈學校等機構的建立,為舞劇創作準備了隊伍。

20世紀50年代末起,以舞劇《寶蓮燈》為起點,中國舞劇創作進入了第一個輝煌期。《寶蓮燈》的舞蹈語彙融中國民間舞、戲曲舞蹈於一爐,借鑑西方、尤其是前蘇聯的舞劇創作觀念,整合成一種表達方式,由此「樹立了我國古典民族舞劇一種比較完整的樣式」。趙青在《寶蓮燈》中出色的藝術創造,奠定了她在中國舞劇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寶蓮燈》開啟的「古典舞劇」創作道路,引發了一系列遵循者和同類風格的舞劇作品,如《牛郎織女》《劉海砍樵》《后羿與嫦娥》《小刀會》《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小刀會》。該劇運用戲曲舞蹈、武術、江南民間舞蹈、西方華爾茲等多種個性化的舞蹈語言,打破了以往舞劇神話題材的窠臼;它的「章回體」結構方式,「二分法」的創作模式,成了後來中國舞劇創作的「藍本」。《小刀會》是中國古典舞劇創作原則的奠基之作。與《小刀會》同年問世的三幕神話舞劇《魚美人》,代表了中國舞劇「多舞種合一」的創作風格。由前蘇聯芭蕾大師彼·安·古雪夫任總編導的這部作品,是借鑑芭蕾舞劇編創經驗,將芭蕾與中國傳統舞蹈結合,探索「芭蕾民族化」道路的實驗性作品,李承祥、王世琦、陳愛蓮等一批藝術家都因此劇而大放異彩。

20世紀60年代中葉,民族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的相繼問世,在中國芭蕾藝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表明,中國芭蕾舞已度過「從無到有」的萌芽狀態,進入自主創作和芭蕾「民族化」時期,通過這兩部作品,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芭蕾的實力和價值,也成為了中國芭蕾的保留劇目。它們的實踐,開拓了芭蕾藝術表現現實題材的可能性,更拓展了舞劇的表現功能,為中國舞劇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關鍵作用。

1939年-1969年的中國舞劇,大體呈現這樣的風格類型,即:以戲曲舞蹈及其它傳統形式為主的「古典舞劇」,造就了兩部經典《寶蓮燈》(1957年)和《小刀會》(1959年);以民族民間歌舞為主的「民族舞劇」,如《五朵紅雲》(1959年);將芭蕾舞和中國古典舞、民間舞交織而成的中國舞劇,如《魚美人》(1959年);當然,還有風頭強勁的「芭蕾舞劇」。

「文革」(1966年—1976年)十年,芭蕾藝術變成了中國的「大眾文化」,《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被提升為「樣板戲」。

復甦

「文革」後進入文藝復甦期,全國各地競相推出大型舞劇,舞劇的創作視野和表現題材都有了極大的拓展,中國舞劇在大膽地吸收、借鑑中,更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其間作品有:《絲路花雨》《文成公主》《銅雀伎》《半屏山》《奔月》《鳳鳴岐山》《木蘭飄香》《召樹屯與楠木諾娜》《卓瓦桑姆》《珍珠湖》《燈花》《森吉德瑪》《春香傳》《阿詩瑪》《絲海簫音》《蘩漪》《悲鳴三部曲》《雪妹》《紅高粱》《邊城》《遠山的花朵》等。

舞劇《絲路花雨》的創作取材於敦煌莫高窟壁畫,開始了古代樂舞文化的復興。它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舞劇事業的復甦和民族舞劇新時代的開始。該舞劇舞蹈語彙的發現和對「S」型動作體態的發掘,為「敦煌舞」的體系和中國舞蹈的創作觀念增添了新的含義,為古典舞的當代詮釋找到了一條恰切的道路。之後便出現了《文成公主》《銅雀伎》等具有標誌意義的舞劇作品。

「新時期」以後的舞劇創作,開始變革以往的觀念、審美與動作語言走向,破除單純、現象性的描摹,視點轉向人的內心矛盾、生命本質意義的探究,語言功能的嚴肅性、深刻性提上了日程。一批揭示社會與人性之複雜關係的舞劇作品問世。芭蕾舞劇《祝福》(編導:蔣祖慧),凸現祥林嫂的精神狀態,達到了抒情悲劇的藝術效果。由胡霞飛、華超等編導的舞劇《蘩漪》的心理結構方式,為中國當代的舞劇創作提供了可以借鑑的思路。與此手法相近的,還有舞劇《鳴鳳之死》。遼寧芭蕾舞團創作的舞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是這一時期芭蕾民族化道路上綻放的又一朵奇葩。當然,在中國現代舞劇的創作史上,切不可忘記舒巧這個名字,80年代中期以後,她創作的《黃土地》、《玉卿嫂》等十餘部舞劇作品,帶給中國舞壇的震懾是前所未有的。她在舞劇語言和結構方面的藝術探索與超越,使她成為中國舞劇史的一個奇蹟。

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舞劇的原創精神得到了伸張,探索領域與品種、風格也出現寬廣和多樣化的趨勢。相比之下,古典舞劇、民族舞劇的步伐邁得比芭蕾舞劇大些,作品的數量和質量也更好些。全國性的舞劇調演與比賽機制的形成,也使得優秀舞劇作品層出不窮。出現了《遠山的花朵》《胭脂扣》《阿詩瑪》《邊城》《虎門魂》《阿姐鼓》《阿炳》《閃閃的紅星》《媽勒訪天邊》《大夢敦煌》《野斑馬》《星海,黃河!》《青春祭》《瓷魂》《干將與莫邪》《紅梅贊》《霸王別姬》《紅樓夢》《風中少林》《風雨紅棉》等名篇佳作,預示着中國舞劇發展新高潮的出現。

在中國舞劇中還有一類作品,就是氣勢恢弘的樂舞史詩。它本是中國自古以來樂、舞、詩三位一體的傳統藝術形式,其源頭可以追溯至千年以前的《大武》《九歌》等,此類作品可以包容的題材十分廣泛,以表現氣勢宏偉的重大的歷史題材為其擅長。建國後的三部型音樂舞蹈史詩《人民勝利萬歲》《東方紅》《中國人民革命之歌》堪稱絕版。

代表作品

木蘭飄香

劇情簡介

第一場 敵寇入侵

古代北方邊塞城堡下,烽煙四起,敵兵入侵,國破家危,生靈塗炭。面對燃燒着的古城和慘遭殺害的同胞,仇恨的烈火在木蘭胸中燃燒。

第二場 替父從軍

木蘭居室。布機聲聲,木蘭憂憤萬千,心中想着遭受苦難的同胞,停機拔劍起舞,以明報國之志。徵兵軍帖到,花父準備帶病出征,木蘭當機立斷,喬裝男兒替父從軍,花父讓家院充當馬夫隨木蘭出征。

第三場 奇兵救駕

木蘭與馬夫豪情滿懷,奔赴前方。途中,皇帝在武將盛華保護下出巡,誤陷敵軍布下的火牛陣。危急中,木蘭躍馬前來,大破火牛陣,救出皇帝。木蘭離去,皇帝萬分感激。

第四場 拜將受印

前方兵站,姑娘們為戰士獻上軍衣軍盔,各族健兒紛紛報名投軍,比試武藝。木蘭與馬夫趕到,盛華與木蘭比武。正在難分難解之際,皇帝駕臨,認出木蘭,親自封木蘭為將,群情歡騰。

第五場 療傷情長

黃河之畔,春去夏來。木蘭在戎馬生活中,與盛華並肩戰鬥,結下深厚的友誼。在一次追趕敵酋的戰鬥中,木蘭為保護盛華不幸臂中飛刀。木蘭在營帳內卸下戎裝洗傷。盛華闖進帳來,發現木蘭女裝,驚訝萬分,馬夫持刀逼盛華不許說出真情。盛華為木蘭灸刀療傷。兩相知,兩相慕,兒女情在兩個年輕的將軍心中萌發。忽報敵使來下戰表,一場新的決戰來到。

第六場 破敵全勝

塞外古戰場,兩軍對陣。刀光閃閃,盛華奮戰群敵,肉搏拼殺,突遭暗箭,倒在山頭,木蘭趕到,盛華已死。她悲痛欲絕,舉起令旗,奮殺群敵,生擒敵酋,大獲全勝。

第七場 明堂辭封

木蘭班師回朝,皇帝迎接,賜金銀財寶,木蘭不受。加封高官,木蘭謝絕,交回令旗,求歸故里。皇帝又親將公主許配木蘭,木蘭迫不得已,脫下銀盔,解下戰袍,紅妝玉立,雲發垂肩,滿朝文武,一片驚呆。

尾聲 蘭芳永馨

大地春回,蘭花盛開,木蘭在花叢中,追懷犧牲的戰友。駝鈴聲聲叮噹,蘭花陣陣飄香,皇帝、公主、大臣前來送行,木蘭和馬夫返歸故鄉。[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