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非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非盟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非洲聯盟

簡稱: 非盟(AU)

總部: 亞的斯亞貝巴

非洲聯盟(簡稱非盟;英語:African Union,AU;法語:Union africaine,UA)是一個包涵了55個非洲會員國的聯盟,是屬於集政治經濟軍事於一體的全非洲性的政治實體。

非洲聯盟於未來有計劃統一使用貨幣、聯合防禦力量、以及成立跨國家的機關,這包括一個管理非洲聯盟的內閣政府。

此聯盟的主要目的是幫助發展及穩固非洲的民主、人權,以及能永續發展的經濟,除此之外亦希望減少非洲內部的武裝戰亂及創造一個有效的共同市場,最終目標是建立"阿非利加合眾國"。

前身是1963年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成立的"非洲統一組織"。2002年7月在南非改組。

剛果民主共和國總統費利克斯-安托萬·齊塞克迪·奇隆博為2021年非洲聯盟輪值主席。[1]

非盟簡介

成立日期

非洲聯盟的前身是成立於1963年5月25日的非洲統一組織。1999年9月9日,非統第四屆特別首腦會議通過《錫爾特宣言》,會議決定在2001年成立非洲聯盟(以下簡稱"非盟")。2000年7月,在多哥首都洛美舉行的第36屆非統首腦會議通過了《非洲聯盟章程草案》。2001年3月2日,在蘇爾特(利比亞)舉行的第5屆非統組織特別首腦會議閉幕式上,非統組織執行主席、多哥總統埃亞德馬宣布非洲聯盟 (African Union -- AU)成立。 2001年7月,第37屆非統首腦會議決定正式向非盟過渡。2002年7月8日,非統組織在南非德班召開最後一屆首腦會議。9日至10日,非盟舉行第一屆首腦會議,並宣布非盟正式成立,非盟正式取代非統組織。總部設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為紀念非統和非盟成立,每年的5月25日、9月9日分別被定為"非洲日"和"非洲聯盟日"。

組織總部

非盟總部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目標宗旨

組織目標

實現非洲國家和人民間更廣泛的團結和統一;維護成員國主權、領土完整和獨立;促進和平、安全和穩定;加快政治、社會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促進民主原則、大眾參與和良政;促進和保護人權;推動非洲經濟、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推動在各領域的泛非合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協調和統一當前和未來的區域經濟組織的政策,以逐步實現非盟目標;維護非洲共同立場和利益;加強國際合作,創造條件使非洲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應有作用。

組織宗旨

成員國主權平等,相互依存;尊重獨立時存在的邊界;和平共處;不干涉內政;制定共同的防務政策;和平解決爭端,禁止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尊重民主原則、人權、法治和良政;尊重人的生命的神聖性,譴責和反對暗殺、恐怖主義行為和顛覆活動;讓非洲人民廣泛參與非盟建設;反對以非憲法方式更迭政權;成員國發生戰爭罪、種族屠殺或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時,非盟有權依照大會決定進行干預;為恢復和平與安全,成員國有權要求非盟干預;促進性別平等;促進社會公正,推動經濟平衡發展。

組織體系

機構設置

(1)首腦會議(The Assembly of the Union):系非盟最高權力機構。原每年召開一次例會,從2005年起改為每年兩次,年初的首腦會議原則上在亞的斯亞貝巴召開,年中的首腦會議通常在成員國輪流舉行。若某國提出要求並經三分之二成員國同意,可召開特別首腦會議。

(2)執行理事會(The Executive Council):由成員國外長或成員國指定的其他部長組成。每年舉行兩次例會,若某國提出要求並經三分之二成員國同意,可舉行特別會議。執行理事會對大會負責,執行其通過的有關政策並監督決議的實施情況。下設常駐代表委員會和特別技術委員會兩個輔助機構。

(3)非盟委員會(The Commission):為非盟常設行政機構,負責處理非盟的日常行政事務。其領導機構由主席、副主席及8名委員共10人組成,任期4年,至多可連任一次。

(4)泛非議會(Pan-African Parliament):非盟的立法與監督機構。只具有諮詢和建議職能。由非盟成員國各5名議員組成,設1位議長和4位副議長,根據地域平衡原則分別來自非洲的五個次區域。每年召開兩次例會。現任議長為尼日利亞人貝瑟爾·納埃梅卡·阿馬迪(Bethel Nnaemeka Amadi)。

(5)和平與安全理事會(The Peace and Security Council):由15個成員國組成,其中5國任期3年,10國任期2年,均可連選連任。成員國權力平等,無否決權。主要職能是:維護地區和平與安全,預防地區衝突;對成員國實施軍事干預與維和行動;幫助戰後重建;進行人道主義和災難救援等。主要權力有:制訂非盟對成員國干預的形式和計劃;制裁以違憲手段更迭政權者;確保非盟反恐政策的實施;推動成員國實行民主、良政、法治和保障人權等。

(6)非洲發展新夥伴計劃(NEPAD):由南非、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塞內加爾和埃及於2001年發起,2002年被確定為非盟經濟社會發展綱領,2010年正式併入非盟框架。下設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指導委員會、執行委員會、規劃和協調局等決策和執行機構。

(7)經濟、社會和文化理事會(The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Council):諮詢機構,由成員國社會團體、專業團體、文化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組成。

(8)非洲法院(The Court of Justice):司法機構。

(9)金融機構(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包括非洲中央銀行、非洲貨幣基金、非洲投資銀行三個機構,均尚未建立。

組織成員

非洲聯盟成員共55個。

阿爾及利亞、埃及、埃塞俄比亞、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2022年1月31日,暫停布基納法索的非盟成員國資格)、布隆迪、赤道幾內亞、多哥、厄立特里亞、佛得角、岡比亞、剛果(布)、剛果(金)、吉布提、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加納、加蓬、津巴布韋、喀麥隆、科摩羅、科特迪瓦、肯尼亞、萊索托、利比里亞、利比亞、盧旺達、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里、毛里求斯、毛里塔尼亞、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南非、尼日爾、尼日利亞、塞拉利昂、塞內加爾、塞舌爾、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斯威士蘭、蘇丹、索馬里、坦桑尼亞、突尼斯、烏干達、贊比亞、乍得、中非、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即"西撒哈拉",1984年11月被非統接納為成員)、南蘇丹(2011年7月獨立建國,是非盟最年輕的成員國)以及摩洛哥("西撒哈拉"加入後,摩隨即退出非統,後於2017年1月第28屆非盟首腦會議上獲非盟2/3以上成員國同意正式重返非盟,"西撒哈拉"未退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