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陶笛拉丁語:Ocarina),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吹管樂器。現代陶笛的雛型曾在不同文化中出現。

中國有一種近似陶笛的古老樂器:。至於中國的「塤」跟陶笛有沒有共同源頭,已無從稽考,但是,在中國除了「塤」之外,還有很多陶土樂器,例如1200年歷史,源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泥哇嗚」、源於湖北春秋戰國時期的「嗚嘟」卻與現代陶笛的基本特徵完全一致,不但在外形上區別不大,而且都具備陶笛哨口,甚至連孔數都完全一致;另外的共通點則是都是主要以陶泥燒制的閉管式樂器。

而在南美的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亦於六世紀出現一種用於裝飾和祭祀的仿鳴的彩繪樂器,也被認為可能是現代陶笛的雛型。

目錄

歷史

近代歐州的陶笛源自1527年。該年歐洲航海家南美洲的阿茲特克人帶回歐洲演出,並首次在歐洲以陶笛奏出樂章。最初歐洲人只把陶笛當成玩具樂器,直到1860年意大利燒磚工匠兼音樂家Giuseppe Donati於1860年制出十按孔陶笛,並命名為ocarina[1],在意大利博洛尼亞方言中,oca意指小鵝。

二十世紀,陶笛先後傳到美國亞洲國家。1928年,日本人明田川孝在原有的十按孔陶笛的基礎上加上了兩個半音按孔,使之能吹奏其本調的「平行小調」(比如說一把C調陶笛加上兩個半按音孔後,即能吹奏比C更低的B和A音,C笛即能吹C調的「平行小調」A調),成為現時在日本以及台灣流行的十二按孔模式。

除了十按孔、十二按孔外,還有其他不同孔數的版本。1960年代英國音樂家John Taylor發展出四按孔、球狀、八度音域的版本,後來,雕塑家Barry Jenning把Taylor的四按孔笛改良至最多可加到七按孔。這些四孔至十二孔不等的樂器(無論是否潛艇狀),皆被稱為「ocarina」。

台灣還發展出具台灣特色的品種,比如說以製造紫砂壺用的陶泥所做的紫砂笛,由於紫砂笛硬度較高,音色也特別清脆。陶笛還發展出一些動物水果造型的裝飾用的品種,可供當成吊墜佩帶。鶯歌陶瓷老街及九份老街有陶笛專賣店,提供陶笛愛好者選購。

台灣陶笛愛好者黃又清於2009年及2014年利用兩種陶笛結構改良,將雕塑家Barry Jenning改良到七按孔的球形陶笛,加上唇孔的第八個音孔及修改吹嘴結構進而突破兩個八度的音域(以C調高音笛為例,可以達到G5到G7的音域)同時採用台灣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PIDC)塑木的技術,開發出各種含有地方農產品成分,如檜木粉,文山包種茶等,成為此笛的原料,所生產的Ocarina除了音域廣之外,還有該農產品特有的香味。

特點

有別於大多數的吹管樂器,由於陶笛外形呈壺狀而非長管狀,屬球形的閉管樂器,根據波動學原理,大多數的陶笛都不能超吹(overblow)出「泛音」。陶笛的強弱處理是發展的重中之重,任何樂器演奏中必須匹配的演奏技術,陶笛當然不能例外,只不過在這方面顯得格外難以控制,目前世界範圍內該領域只有少數演奏家掌握了可行的方法,並得以推廣。大多數管樂器(比如:中國竹笛嗩吶小號薩克斯長笛……)都是由嘴部控制的一個點與氣息配合,控制音頭音尾及強弱表現,處理起來得心應手。但陶笛由於吹嘴為固定形狀的氣道,在這方面的處理,嘴部這個點是幫不上忙的,為了完成音在准前提下的強弱表現,就必須由嘴部與氣息配合改為十個手指與氣息配合,由嘴部一個點轉為手指十個點與氣息配合,理論上來講難度倍增。尤其是在沒有氣顫音的配合下完成強弱表現,簡直是難上加難。所以,大多數的強弱表現應該是與相適應幅度和下的氣顫音配合而完成的。陶笛的強弱處理尤為重要,在沒有強弱處理的演奏中,無論獨奏合奏,任何曲子都變得枯燥乏味,曲目一直在換來換去,就是感覺都差不多,缺少了起承轉合,白開水一樣的平淡。在強弱處理環節上的關注和練習是長期的,所謂熟能生巧,關注練習久了會形成習慣。陶笛由於固定氣道的特質使得任何人都不可能把強與弱做到完滿,但強與弱的表現肯定是一個專業演奏者永無休止追求的方向。由於陶笛的音域不寬(中音C調笛能吹A至F十二度),因此也有人發展出雙腔、三腔的陶笛,以擴展其音域[2]

視頻

陶笛 相關視頻

《無羈》陶笛
26my 陶笛演奏《鴻雁》《缶》

參考文獻

  1. 陶笛的起源,道客巴巴, 2012-10-10
  2. 《新白娘子傳奇》一劇用了哪些中國古老樂器? ,搜狐,201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