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潼區是西安的東大門,自周秦到漢唐,臨潼一直為京畿之地,處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帶。臨潼是仰韶文化時期母系氏族部落先民生存繁衍的地方--姜寨遺址;是"烽火戲諸侯"周幽王愛妃褒姒一笑失江山故事發生的地方--驪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發生地--鴻門宴;是秦始皇曆時39年修建氣勢龐大陵園的地方--秦始皇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恩愛纏綿、沐浴溫泉的地方--華清池;是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將軍對蔣介石實行兵諫的地方--兵諫亭。

2008年5月27日,臨潼正式被國家國土資源部評為"中國御溫泉之都"。[1]

建制沿革

臨潼歷史淵源深厚,歷經周、秦、漢、唐,一直為京畿之地,因城東有臨河,西有潼河,故名臨潼。《臨潼縣誌》說:"祥符改名,以臨、潼二水環縣左右故名臨潼"。

戰國時,秦在渭河北就建都櫟陽。

秦孝公時,置櫟陽為縣,因渭河以北地區土地平坦、面積廣,盛產糧食,自秦漢到隋唐,始終保持了縣的建制。除古櫟陽外,還有萬年(今櫟陽鎮)鄣縣(今交口鎮)平陵、粟邑(今康橋粟邑)等縣。

渭河以南在周代為驪戎國,並有戲邑、芷陽之設。

秦始皇帝嬴政時設酈邑(公元前231年)。

漢高祖時改酈邑為新豐(縣城地址在今新豐,公元前197年)。

唐垂拱二年(686年)改為慶山縣,天授二年(691年)置鴻州並鴻門縣於零口。

神龍三年(705年)廢慶山縣復為新豐縣。

天寶三年(744年)設會昌縣(今城區所在地)。

天寶七年(公元748年)把新豐併入會昌,改名為昭應縣。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以臨河(石瓮寺溝水)繞城東而過,潼河(溫泉水)繞城西而走,隨取名臨潼。

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降櫟陽縣為鎮,歸屬臨潼縣。

明清之時,臨潼歸西安府治轄。民國時屬咸陽行政督察區。

1949年臨潼解放,為渭南地區管轄。

1956年改為省轄。

1958年劃歸西安市。

1961年復歸渭南地區。

1983年10月劃歸西安市管轄。

1997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57號):撤銷臨潼縣,設立西安市臨潼區,區政府駐驪山鎮。

位置境域

臨潼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東大門,南依驪山,東鄰渭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鄰滻灞生態區和新築國際港務區,北鄰閻良國家航空產業基地,全區總面積915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全區現轄23個街道辦事處:驪山街道、秦陵街道、新豐街道、代王街道、斜口街道、行者街道、零口街道、相橋街道雨金街道、馬額街道、西泉街道、櫟陽街道、新市街道、徐楊街道、何寨街道、交口街道、油槐街道、北田街道、鐵爐街道、任留街道、穆寨街道、小金街道、仁宗街道。區政府駐驪山街道。

地理環境

臨潼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地勢南高北低,山塬川依次分布,分別占15%、18%、67%。土壤肥沃,土質優良,土壤以婁土、黃土性土和瘀土為主,適宜種植作物有小麥、玉米、蔬菜等,主要特產有石榴、柿子、核桃和相棗等。

氣候

屬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冷暖、乾濕分明,光、熱、水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3.5℃,無霜期219天,年降雨量591.8毫米。年日照時數2052.7小時,年總輻射量111.7千卡/平方米。

水文

境內有臨河、潼河、零河等10餘條河流,渭河穿境而過。水利設施齊備,農田灌溉方便,臨潼主產優質小麥和玉米,是國家重點糧食生產基地。渭河平原區優質糧食生產基地面積45萬畝。

人口民族

據公安年報數據顯示(戶籍數),2009年末全區戶籍總戶數186755戶,戶籍總人口702484人。其中,農業人口584718人,占總人口比重為83.24%;非農業人口117766,占總人口比重為16.76%;男性人口355278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0.57%;女性人口347206人,所占比重為49.43%。遷入人口3702人,其中省外遷入1275人;遷出人口2790人,其中遷往省外988人。全區戶籍出生人口8769人,人口出生率12.48‰,死亡人口1981人,死亡率2.82‰。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655874人。

區內居民大多為漢族,少數民族占的比例較少,有回、壯、藏、滿、朝鮮、土家族等18個少數民族約2200餘人,主要分布在驪山街道辦事處,大多聚居於臨潼城區。

全區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五教齊全,宗教活動頻繁。[2]

經濟概況

在產業布局上,臨潼將形成"一心、三軸、五片區"的產業體系結構。"一心"指依託秦始皇陵遺址保護區及臨潼主城區形成的歷史文化旅遊核心。"三軸"指西臨高速旅遊產業主軸、渭河旅遊產業次軸、產業聯繫軸。"五區"指航空產業基地擴展區、渭北現代工業新城、現代服務產業區、山區生態旅遊產業區、現代農業產業區。

2010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150.61億元,同比增長14.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59億元,同比增長30.8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8.45億元,同比增長31.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4.95億元,同比增長1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43億元,同比增長1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213元和7156元,分別增長17.3%和23.5%;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降低5.5%。

農業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戰爭頻繁,加之天災人禍,致使農業生產受到一定的損失。1929年,陝西遭大旱,後又相繼發生瘟疫,使臨潼"餓殍遍野";"舉村而逃亡者"不計其數。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1932年,涇惠渠工程告竣後,灌溉面積約近4萬畝。

民國十九年(1930)只有12萬畝,民國二十七年(1938)已擴大到245766畝;民國二十九年(1940)時達到高峰,其種植面積竟達到320754畝。

民國二十年(1931)前,棉花年均畝產10~15斤,總產兩萬擔左右;民國二十五年(1936)以後,年均畝產穩定在30斤左右,總產穩定在6萬擔以上。

2010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區稱號,發展新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20個,新增設施農業3760畝,種植蔬菜15.6萬畝,新增以石榴為主的雜果1萬畝;新建、改擴建奶牛小區20個,新增奶牛1萬頭,奶牛養殖標準化示範區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建立了區級糧食儲備體系,化解糧食企業歷史債務1.85億元。改造中低產田1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46萬畝。

渭北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在突出資源優勢,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建立專業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配套建設農產品加工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將農產品組織起來,共同面向市場。基地內規劃了四大園區和八大基地,即萬畝番茄制種園區、萬畝奶牛標準化養殖示範小區、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萬畝綠色石榴觀光園區,30萬畝優質糧食基地、渭北萬畝設施農業基地、15萬頭奶牛養殖基地、15萬畝優質石榴基地、3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10萬隻藍狐養殖基地、山區萬畝雜果基地、驪山北麓觀光農業基地。特色農業板塊的蓬勃發展,為臨潼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源,使臨潼農業逐步走出一條都市農業、規模農業、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子。與此同時,各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農業的比較效益,使臨潼農業逐步向更高層次邁進。

工業

1956年12月成立食品公司屠宰廠,產值為15萬元。

1958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有集體企業30戶。1958年在大辦工業、大煉鋼鐵的推動下,先後在華清鐵業社及斜口鐵業社的基礎上成立了臨潼縣機械廠(現臨潼縣電機廠)、副食品加工廠、臨潼縣鐵廠等工業企業18家,年工業生產總產值308.87萬元(其中含國家機關、團體煉鋼、鐵產值96.15萬元)。其中全民縣屬工業總產值占全部工業產值的74.3%。

1960年建成縣麵粉廠,建立閻良、關山、油槐、櫟陽、雨金、北田、零口、馬額、新豐、斜口等10個棉絨加工廠,隸屬縣供銷合作社聯社管理。1962年接管原西安市碑林區所屬工業(現文華印刷廠),1965至1972年先後建成臨潼縣磚瓦廠、渭北磚瓦廠、新豐磚瓦廠、零口機瓦廠。1972至1975年建成臨潼縣製藥廠、蔬菜公司釀造廠、玻璃廠、渭北水泥製品廠。1976年接管5321部隊針織廠、汽車修配廠,並建立新豐糧油綜合廠、肉食品加工廠等。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有29家,年產值2668.49萬元,占縣屬全部工業總產值的91.2%,此後一部分全民所有制工業轉為集體所有制工業。1986年縣屬全民工業有21家,產值2518萬元,占臨潼地區全部工業總產值的10.20% 。

2010年投資建設渭北現代工業新城、旅遊商貿開發區、新豐工業園、代新工業園、臨渭經濟協作區五大工業集中區,是臨潼經濟轉型發展的重中之重,是臨潼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實施的良好機遇,推動工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戰略,渭北現代工業新城,將建成集生產、科研、居住為一體的西安大工業基地。

秦俑牌乳粉榮獲全國名牌產品稱號,實現了陝西名牌產品"零"的突破。區內有標縫、陝鼓、驪山微電子公司、西北化工研究院等國有大中型企業,銀橋、伊利泰普克、伊利冷飲乳製品加工,漢興、秦唐、秦興造紙,新市多家麵粉加工已形成了主導產業。依託陝鼓、標縫,初步形成了較大規模的零部件加工基地。

大秦化工機械、滙豐精密合金項目建成投產,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戶,被省委、省政府評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先進單位。

畜牧業

臨潼區在奶畜業發展上,依託資源優勢,以奶牛養殖和乳製品加工為突破口,全力推動畜牧業發展,已初步形成以銀橋為龍頭,以渭北為基地,輻射帶動全區的奶畜產業化發展格局。2007年末,全區奶牛存欄6.15萬頭,較撤縣設區前增長了8倍,奶類總產19.15萬噸,較撤縣設區的5.3萬噸增長翻了兩番,並被全國奶業協會評為"全國牛奶生產強區"稱號。全區擁有百頭以上奶牛小區60個。在乳品加工上,銀橋、伊利等五家乳品加工企業,年加工鮮奶能力45萬噸。2007年,全區奶畜業產值4.72億元,占畜牧業產值的55%,奶畜業人均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0.5%,在奶牛集中養殖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以上來自奶畜養殖。[3]

社會事業

城鄉建設

改造了人民東西路、秦陵北路延伸段、姜寨北路,實施了康復北路北延工程。建成了城市3號熱源站、開發區供熱站,燃氣普及率達到90%以上。建成城市個人防護工程1萬平方米,設立城市應急避難場所20萬平方米。25個新農村重點村建設進展順利,新建村內道路85公里。完成15個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創建農村環境衛生示範村50個。新修通村公路270公里,爭取並啟動了投資12億元的"四路兩橋"工程。

人居環境

2010年深入開展城市建設管理提升年和"雙十亂"整治活動。實施了城市快速幹道景觀再提升工程,完成秋季綠化補植2.4萬棵、建築立面整治4.34萬平方米和弱電入地工程3.2公里。驪山北麓植被恢復工程造林5000畝,累計造林1.2萬畝,整體綠化了風王溝以東至龐家溝5.4公里11座山頭。完成天保工程、大綠二期工程造林1.89萬畝。關閉非法水泥生產企業8家,取締非法廢舊塑料加工點18個。秸稈禁燒連續實現零着火點目標。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02天,創歷史新高。創建環保模範城市順利通過省級技術評估考核。

教育衛生

2010年,臨潼區高考成績,一、二本上線人數為2093人,高分段(600分以上)考生117人,三本以上上線人數4249人,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2010年臨潼區有各級各類學校317所,在校學生100240名。其中高中9所,在校學生16600名;職業學校6所,在校學生5300餘名;初中30所,在校學生34323名;小學259所,在校學生49317名;聾啞學校1所(69名學生);華清中學設有12個藏生初中教學班(500餘名學生)。有各類學前教育機構231個,在園幼兒198餘名,幼兒學前三年受教育率達到90%以上。全區在職教職工7273名,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93%以上,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

臨潼區現有二級醫院3家(區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中心)衛生院28家;職工醫院7家;社會辦醫療機構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家;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區衛生監督所、區新農合經辦中心各1家;精神病院1所:新豐精神病院。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計生服務站、鄉鎮文化站、敬老院等一批基層綜合服務設施建成投入使用。創建省級文明城區和省級計劃生育信息化項目區順利通過驗收。

社會保障

2010年新增城鎮就業9226人,下崗失業再就業2914人,轉移農村勞動力7.1萬人次。為困難群眾發放各類救助金8100萬元。投資1.12億元,完成了40所學校13萬平方米的校舍安全工程。5所山區寄宿制學校投入使用。72所農村學校實現了空調取暖。爭取科技經費791萬元,獲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33項。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14%,兌付合療補助7124萬元。建立全民健康檔案51萬份。建成經濟適用住房400套,建成192套廉租房並配租到戶。建成安全飲水工程23處,改善了6萬人的飲水條件。區檔案館、圖書館創建為國家二級館。完成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再次榮獲省級雙擁模範區稱號。[4]

交通運輸

臨潼區交通條件便利,數十條鐵路和國省級公路從區內通過,新豐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全區通鄉公路和鄉村道路基本硬化。臨潼距西安市中心20多公里,境內公路、鐵路縱橫交錯,西潼高速公路、108國道穿境而過,到咸陽國際機場50分鐘;隴海、西延等數十條鐵路交匯成西北最大的新豐鐵路編組站,2002年實現了村村通油路目標,物流暢通,交通運輸條件十分便捷。

地鐵

西安與臨潼市域軌道交通起點為西安地鐵一號線紡織城終點站,與在建的紡織城客運樞紐銜接,終點站為臨潼北二環,線路全長23.2公里,總投資約130億元。線路敷設方式以地下交通為主、高架為輔。其中紡織城--紫霞四路站和芷陽廣場站--北二環站共兩個段落為地下線,紫霞四路站--芷陽廣場站為高架線。全線擬設站點13個,大致為紡織城站、柳雪路站、紡園三路站、田王站、洪慶站、紫霞四路站、紫霞一路站、芷陽五路站、芷陽廣場站、大學城站、華清池站、廣場路站、北二環站。設車輛段1處,車輛段接軌於灞橋區柳雪路站。按照安排,計劃一季度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和設計招標,二季度完成勘察和初步設計,三季度完成施工招標和部分施工圖設計,四季度開工建設,2017年建成通車試運營。包括各站停靠時間在內,西安地鐵二號線的時速是每小時35公里。

航空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臨潼區距離西安咸陽國際機58公里。

鐵路

西安火車站,臨潼區距離西安火車站26公里。

公路

公路建設形成了一個以西安為中心,有9條國家高速在此交匯,形成了貫通全省、輻射周邊省市的高等級"米"字型輻射狀幹線公路系統,有公路2800多公里,有6條國道幹線通過。繞城高速、機場新線建成,二環路、三環路全面貫通。市區與所轄區縣全部開通高速公路。

風景名勝

區內歷史遺蹟十分豐富,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51處,其中省級5處。著名的"褒姒一笑失天下"、"鴻門宴"和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等重大歷史事件就發生在此。姜寨遺址是仰韶文化早期保存較為完整的歷史遺蹟。

秦始皇兵馬俑、華清池2個國家AAAAA級景點,驪山、秦始皇陵2個國家AAAA級景點,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馬俑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驪山風景區是國家首批公布的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

世界八大奇蹟館位於西安臨潼秦陵北路中段,它是一座根據史料復原,微縮並有機連為一體的大型室內藝術館,該館氣勢磅礴,規模宏偉。

鴻門坂博物館,鴻門宴遺址位於臨潼區新豐街辦鴻門堡村,距秦兵馬俑博物館2.5公里,南依驪山,北臨渭河,地處通關通長安之要道,交通便利。

西安臨潼博物館是一所地誌性歷史博物館,位於驪山腳下馳名中外唐華清宮東側百餘米處,建館三十餘年歷史,收藏有上下五千年歷史文物萬餘件,展出面積六百餘平方米,設有五個陳列室,一個歷代石雕碑廊,一個石雕明墓保護室。

扁鵲紀念館位於臨潼兵馬俑東北五公里南陳村,相傳扁鵲被害於此,就地掩埋的。建有扁鵲墓莊園。扁鵲行醫周遊列國,被害於何地也是一謎,多傳是被害於臨潼。

秦陵地宮屬於人造模擬景點,其構思主要以司馬遷《史記》中的有關記載: " 穿三泉、下銅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 和 "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 等歷史資料為依據,分地上、地下兩部分,展示了二千多年前秦始皇陵園輝煌雄偉的壯觀場面。

名優特產

火晶柿子

臨潼出產的火晶柿子有它獨特的品位,臨潼火晶柿子因果實色紅如火,果面光澤似水晶而得名,是臨潼特有的柿子品種。

特點是個小色紅,晶瑩光亮,皮薄無核,果肉蜜甜。臨潼火晶柿子含糖量高,除鮮食外,可釀酒、做醋,藥用能治腸胃病、止血潤便、降血壓,同時還是良好的滋補品。

用臨潼火晶柿子和麵粉做成的火晶柿子餅,綿軟香甜,是西安有名的小吃,每年都大量出口,深受國內外旅遊者的讚譽。

臨潼石榴

石榴是陝西一大特產,它集全國石榴之優,素以色澤艷麗,果大皮薄,汁多味甜,核軟鮮美,籽肥渣少,品質優良等特點而著稱。名居全國五大名榴之冠,被列為果中珍品,歷來是封建皇帝的貢品,享譽九州,馳名海外。

臨潼醪糟

用臨潼礦泉水或與其相當的水或泉水釀製的醪糟,汁濃醇郁,酸甜芳香,可活血健胃。

醪糟是最普遍也最受歡迎的一種小吃。城市裡還有賣冰鎮醪糟的。還有的專門賣那未經加水的原汁醪糟,叫做醪糟醅子。糯米又稱江米或酒米,故而醪糟也有叫做江米酒的。

在眾多的醪糟中,臨潼的最著名,人稱臨潼醪糟或臨潼桂花醪糟。製作方法與民間一般的方法略同,特點是汁濃味醇,燒開後糯米浮於水面,酒香撲鼻。

臨潼拐棗

陝西話說拐棗,學名枳椇。有許多雅號,萬子梨、蜜屈律、山林果、木蜜、木珊瑚、雞距子、雞爪子、萬壽果、金鈎子、金鈎梨、梨棗、枸、雞爪梨、雞爪蓮、臭杞子、蓮慶、糾結子等。

果實近球形,無毛,直徑約7毫米,灰褐色。花期6月,果期8-10月。果實形態似萬字符"卍",故稱萬壽果。

果柄含多量葡萄糖和蘋果酸鉀,經霜後甜,可生食或釀酒,俗稱"拐棗";果實入藥,為清涼利尿藥,並能解酒;"拐棗酒"能治風濕症;木材硬度適中,紋理美,供建築及制家具和美術工藝品等的用材。[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