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拉斯加頭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拉斯加頭龍的名字是以一個美國的地名而命名的。阿拉斯加頭龍的學名叫做Alaskacephale,它是一種厚頭龍科的恐龍,它們生活在白堊紀的晚期,大約是在8000萬年前——7400萬年前的時候,地球上就已經出現這種恐龍了。那麼,為什麼阿拉斯加頭龍的名字,是由美國的地名任命的呢?它又有什麼特徵呢?

簡介

阿拉斯加頭龍是由羅伯特·蘇利文(Robert Sullivan)在2006年的《科學雜誌上發表。屬名是以發現地阿拉斯加州為名,種名則是紀念古生物學家羅蘭·甘洛夫(Roland Gangloff)。目前只有發現一個化石,是一個接近完整的左鱗狀骨,上有一排多角形的瘤塊。從鱗狀骨的大小可推測阿拉斯加頭龍的體型,約為厚頭的一半大小,是下垂傾頭龍(Prenocephale prenes)的四分之三大,並與埃德蒙頓傾頭龍、短體傾頭龍體型相當。

在2005年,羅蘭·甘洛夫等人將這個鱗狀骨列為厚頭龍科的未命名物種,可能就是厚頭龍。甘洛夫等人認為該鱗狀骨有者與方骨的接合處,當時只有厚頭龍具有這特徵。在2006年,蘇利文指出阿拉斯加頭龍與厚頭龍的接合處,其實是破裂的痕跡,不能用此特徵將它們歸類於同一動物

形態特徵

如同所有角龍科頭骨和口吻大,所以看起來近似三角形的頭上。鼻樑上坐着一個短的角,角向後彎曲的另外兩個位於眼睛上方。如同所有角龍科是該nackenschild從棚頂和頂形成,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短而寬。後面是後上部寬,後緣稍心形鋼板,使他看起來很容易。像所有的角龍科常用植物性食物,這是串聯排列的牙齒,通過基本的齒磨損後更換。重量的基礎上(55.4厘米,股骨長度,估計同比增長公斤)

物種學史

在1938年,大彎國家公園有三個恐龍骨床開始開挖,WilliamStrain在該地發現了角龍類的化石。在1989年,Lehman研究這些化石,並命名為馬里斯科爾開角龍(Chasmosaurusmariscalensis),但當時沒有發現可供判斷的成年顱骨。Lehman從發現處的沉積物判斷,認為這種恐龍可能生

存於沼澤。在1991年,保羅·塞里諾(PaulSereno)率領的挖掘團隊,在大彎國家公園發現了更多的相關化石。在2006年,Lucas、Sullivan、與Hunt將它們建立為新物種,馬里斯科爾阿古哈角龍(A.mariscalensis)。

名稱由來

恐龍,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直到古生物學家曼特爾[1]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認定這是一群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

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查理德·歐文創建了「dinosaur」這一名詞。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動物)。對於當時的歐文來說,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動物」是指大的滅絕的爬行動物。實際上,那個時候發現的恐龍並不多。自從1989年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2]後,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龍的遺蹟。

視頻

阿拉斯加頭龍 相關視頻

恐龍是怎樣演化的
中國專家發現白堊紀之後的恐龍化石,恐龍有可能是在南方滅絕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