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光電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重慶大學光電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前身是國家教委光電技術及系統開放研究實驗室,於1992年12月由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建立,依託於重慶大學。該實驗室的基本任務是努力在光電技術及系統學科的前沿領域開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促進中國光電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同時培養高層次的專門人才。1999年經評估成為光電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依託於重慶大學。實驗室有光學工程和儀器科學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1]博士學位授權點,其中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下屬精密儀器及機械二級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實驗室還有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和模式識別兩個二級學科,光學工程和儀器科學與技術兩個博士後流動站。
實驗室於1997年5月和2002年5月兩次參加信息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估,均取得良好成績;2006年、2011年參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估取得良好成績。2003年、2007年和2012年「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在參加評估的20多個學科點中均名列全國第五位;2004年「光學工程」和「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點進入重慶大學「985工程」科技創新平台,在該平台下設立了「重慶大學光電與測控技術及系統研究中心」和「重慶大學微系統研究中心」;2006年,「211工程」子項目「光電技術及系統」在「十五」期間的建設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驗收,2012年,「211工程」三期建設子項目「儀器與光電工程」同樣以優秀成績通過專家驗收。實驗室有3篇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篇博士論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
主要研究方向
實驗室總體定位:實驗室以光、機、電、算多學科交叉融合,緊密圍繞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面向本領域前沿科學與關鍵技術問題,重點開展光纖光子技術、微納器件及系統、智能結構系統和智能化光電儀器及設備四個研究方向,突破光電技術及系統領域的應用基礎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在解決本領域重大科學技術問題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光電技術及系統領域應用基礎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微納器件及系統方向,以微納器件與系統技術為總的研究發展方向,重點開展微納生化傳感器和微型儀器、MEMS[2]微能源器件與系統、新型微納器件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核心共性技術研究。
智能化光電儀器與設備方向,密切結合國民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特別是國防現代化建設對測控儀器和裝備的迫切需求,應用光電技術進行具有創新性和重要應用價值的研究。
智能結構系統方向,圍繞智能傳感器、信號處理智能控制、智能結構與智能系統集成及工程應用基礎開展創新研究。在國內率先開展基礎設施結構與裝備狀態的健康監測應用基礎研究和自供電傳感器的基礎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究。
光纖光子技術方向,圍繞傳統尺度和介觀尺度下全光纖器件的光學規律和光學特徵開展基礎研究,進而基於這些規律和特徵展開光纖傳感和光纖通信新技術研究。
在四個方向承擔了973、863、重點基金、支撐計劃等國家級重大項目,針對性地解決了本領域一些重要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問題,取得了一批國內領先及國際先進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學術團隊,為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視頻
重慶大學光電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附名單!,搜狐,2018-05-04
- ↑ 你真的懂MEMS嗎? ,搜狐,2019-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