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成功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成功墓坐落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水頭鎮,墓內安放鄭成功、其子鄭經,還有其父鄭芝龍以及妻子的的靈柩。

鄭成功抵台後不久即病逝,葬於現在的台南市永康區鹽洲里(洲子尾)。明鄭覆亡後,清廷將鄭墓遷回唐山。該墓修築於1699年康熙年間。1929年被盜,1962年、1982年兩次修繕。墓體呈「山」字形,占地約997平方米。墓前有一對石刻華表,並刻有一頭石獅子,左右側有旗杆夾9對。整座墓依山之勢而建,墓體三排九室為三合土。

墓碑陰刻「明石井樂齋鄭公、淑慎郭氏、喬梓五世孫、六世孫、七世孫塋域」。鄭成功靈柩用棺槨兩層,內層為朱紅色漆,棺內用水銀防腐,從中取出將盔、龍袍各一件,玉帶一條,靴鞋一雙,還有鄭成功的頭髮等珍貴文物,現由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鎮鄭成功紀念館收藏[1]

人物介紹

鄭成功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於官商家庭。 1624年(天啟四年)農曆七月十四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市千里浜。在日本渡過七個春秋,1630年間(崇禎三年)隨從其叔芝燕等回國,住安平(晉江市安海鎮)鄭府。

鄭成功自幼聰明敏捷,八歲能通讀四書五經,十歲能寫八股文,文章過人,詞藻華麗典雅,十一、二歲,兼習春秋左傳,孫吳兵法,並能舞劍學射。十五歲的稟生,二十一歲攻入南京國子監太學,氣宇軒昂,才華橫溢,獲得師長稱讚:「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明隆武帝見成功年少英俊,文武雙全,問之日「江山危矣,你何從我乎?」對曰:「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讚許他,即賜他與同姓,易名「成功」,封御營中軍都督,授尚方寶劍,儀同附馬,自是咸稱「國姓爺」。

鄭成功一生最偉大的功績是收復台灣,驅逐荷蘭侵略者和大規模開發台灣。

永曆十五年(1661年)十二月甘三日,率軍3萬餘人,大部份是泉州人,把荷蘭侵略者從我國寶島台灣趕走。鄭成功實現了他收復台灣和開發台灣的遠大抱負。當時曾賦詩一首:「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菇苦間關不忍離。「

收復台灣以後,他走訪四社,了解民情及社會情況,在那荒涼的台灣島上,實行「寓兵於農」之法,屯墾開荒,「農隙則訓以武事,有警則荷戈以戰,無警則負來以耕」。那時,台灣新辟土地環境十分惡劣,瘴癧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數十丈巨蟒為患,開荒任務非常艱巨,鄭成功都親率官兵,積極開發,同時採取各種措施加緊鞏固台灣海防,堅守陣地,免於荷蘭侵略者「復仇」,重占台灣。

鄭成功率軍披荊斬棘,流血流汗,艱苦創舉。由於十年征戰,馳騁沙場,積勞成疾,於永曆十六年(1662年)農曆五月初八病逝台灣,享年三十有九,墓葬於台灣的台南州仔尾。

陵墓介紹

在福建南安水頭鎮橄欖山麓。占地面積 998平方米。鄭成功(1624~1662年)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南安石井人,為明末清初反抗荷蘭侵略,收復和開發台灣的民族英雄。永曆十五年(1661年)四月,揮師東渡,在台灣人民的支援下,於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迫使荷蘭侵略者投降,台灣回歸祖國

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日 (1662年6月23日)病逝,葬於台南洲仔尾,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月二十二日遷葬今地鄭氏祖塋內。隨同遷葬的有其子鄭經等靈柩。墓室三合土構築,坐東朝西,平面呈風字形,列3排,分9室,第二排中室為鄭成功的墓穴。墓前有石華表1對,高14米,頂端雕坐獅;石夾板9對,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戊子年解元」[2]

1929年曾在墓內發現鄭成功佩戴的龍紋及鳥紋玉帶17塊,分別為大、中、小長方形和圓桃形狀,共出的還有頭髮、龍袍殘片、布靴面等珍貴文物。墳堆前設石供案桌和花崗岩石墓碑,墓碑陰刻「明石井樂齋鄭公、淑慎郭氏、喬梓五世孫、六世孫、七世孫塋域」。

視頻

鄭成功墓 相關視頻

92年泉州鄭成功墓
文保探秘:鄭成功陵墓

參考文獻

  1. 南安鄭成功紀念館 ,羅坑山旅遊網, 2018-9-25
  2. 〖福建行-15〗南安:鄭成功墓,個人圖書館,2017-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