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南瑤族自治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連南瑤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清遠市下轄的自治縣。位於廣東省西北部,地處北回歸線以北的北緯24°17′16″~24°56′2″,東經112°2′2″~112°29′1″之間。東北與連州市交界,東南與陽山縣相連,南接懷集縣,西鄰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北與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接壤。這裡是瑤族的聚居地,被譽為「錦繡瑤山」,有「百里瑤山」之稱[1]。
目錄
地理環境
自治縣境南北縱橫距約71公里,東西最大距離約45公里。地勢北、西、南高,東部低平。山脈多由北向西南走向。山體中上部亘連着數百座山峰,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161座。縣境最高為金坑鎮的大霧山,海拔1659米,雄踞於崔巍的群山之上。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峰還有:起微山1591米,大龍山1574米,孔門山1564米,煙介嶺1472米,茶坑頂1384米,大粟地頂1381米,天堂山1364米,大帝頭頂1314米。這些山峰均屬於南嶺山脈南側的余脈,方圓百餘里,連綿起伏,逶迤縱橫,氣勢磅礴,雄偉壯觀。而東南部南崗、三排、白芒等地,是海拔250米至500米之間的石灰岩地帶,屬岩溶地形,石山林立。
連南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9.5°C,氣候溫和怡人,總降水量1660.5毫米,雨量充沛且雨熱同季。夏季盛行偏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因位於南嶺山脈南麓,山區立體氣候明顯,高山與平地之間溫差達4~5°C。連南縣的氣候四季分明,夏長冬短,春秋過渡快,春季陰冷濕潤,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風清,冬季寒冷乾燥。
歷史文化
建置管轄
1946年,國民政府撤「連陽安化管理局」置連南縣,縣府駐三江鎮,統轄瑤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5月16日成立連南縣人民政府,縣府駐三江鎮,轄瑤區。
1953年,連山、連南兩縣合併,成立連南瑤族自治區(縣級)。
1954年,原連山轄地劃出,恢復連山縣建置。
1955年,連南瑤族自治區改稱為連南瑤族自治縣。
1958年,又與連縣、連山、陽山縣合併為連陽各族自治縣,縣府設在連州鎮。
1960年,陽山縣劃出後,連陽各族自治縣改稱為連州各族自治縣。
1961年,撤銷連州各族自治縣。恢復連縣、連山縣、連南瑤族自治縣建置,屬韶關地區管轄。
1983年地、市合併後,由韶關市轄。
1988年,劃入清遠市管轄。
民族源流
建國前,該縣主要有瑤、漢、壯三個民族居住。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約在1500年前,中原文化已傳播到連南,漢族人口已有相當的數量。在隋唐時期,連南地區已有一定數量的瑤族居住,元代時已產生了獨特的社會政治組織——瑤老制。明代形成了「八排二十四沖」(排即大山寨,沖即小山寨)。這裡的瑤族,有過山瑤和排瑤之分。排瑤是因為瑤民習慣聚族居住,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疊,形成山寨被漢人叫「瑤排」,所以被稱呼「排瑤」;過山瑤則因為其祖先以耕山為主,「食盡一山過一山」,遷徙無常而得名[2]。
據民間傳說和史書記載,排瑤主要來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區。約在隋唐時期,他們祖先經辰州、道州等地,遷徙到連南山區結寨定居。過山瑤則在清朝時期分別從湖南和廣西遷徙到連南,新中國成立後,已建寨定居下來了。壯族則明朝正統年間後陸續從連山等地遷來連南定居。
行政區劃
連南瑤族自治縣下轄7個鎮:
經濟發展
201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03億元,累計增長4.0%,略低於全國(6.9%)、全省(7.5%)和全市(5.0%)的增速。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64億元,累計增長6.1%;第二產業增加值9.99億元,累計下降13.4%;第三產業增加值26.40億元,累計增長12.2%。三次產業的比重從2016年的15.9:27.6:56.5調整為15.4:23.2:61.4,各季地區生產總值累計增速較為穩定。
文化藝術
排瑤服飾
瑤族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五彩斑斕、古樸多姿的服飾,便是其文化藝術的組成部分。早在漢代,就有對其先民「好色衣裳」和「衣裳斑斕」的記載。千百年來,儘管瑤族處於遷徙、游耕狀態,但其服飾仍然保持款式繁多、色彩奪目、圖案古樸、工藝精美的鮮明瑤族特點。
頭飾
排瑤男女老少都留長頭髮、盤結頭上成圓錐武形。為了美觀,他們的髮髻上纏有紅、綠、黃色絨線,再插1至3支雉雞尾。耳吊鋁、錫、銀制的耳環,脖子上套上數個項圈。這是一般男女共同的打扮。男和女的頭飾裝束明顯的區別在於:男界裹的紅頭巾,一丈多長,把頭頂纏成個大磨盤似的,插的雞尾寶劍似的,顯得非常威武。而女界裹的是繡花頭帕,頭帕里還纏有玉鐲形的「白木通」(一種海綿狀的樹蕊),或野薏米串珠,插的雉雞尾是白色柔軟羽毛,並插有銀簪或銀釵、山花等裝飾品,顯得十分秀麗端莊。凡是披戴頭帕的女性,均為結婚的標誌。未婚的姑娘,頭上是不罩頭帕的。軍寮、大坪等地瑤排,結了婚的婦女,頭戴竹殼大板紮成「小樓」,佩戴各種銀牌、銀釵,莊重耀眼,更顯瑤族特色。除了頭飾、項圈,婦女們還戴鋁製或銀制的手鐲,富裕人家的婦女戴的則是玉手鐲、金耳環。孩子們多戴鐵製或鋁製的腳鐲,以示避邪惡,吉祥如意。
服裝
排瑤不論男女,皆穿無領無扣開胸的枇杷襟衣。這種襟衣寬大兼長穿在身上,疊於胸前,再用一丈多長的腰帶纏於肚臍。下穿短至膝蓋的寬如水桶的「水桶褲」。這種服飾是當地特製的粗紗綿布,染上藍靛色、咖啡色、棕黑色等色澤。布質堅實耐用,加上衣邊貼上繡花或白布邊,顯得美觀、純樸、獨具瑤家風采。男女服飾也有明顯的區別。男衣短於肚臍;女衣長於大腿。男界纏紅腰布,女界纏白腰帶,一目了然。由於他們穿的是「水桶褲」,膝下打腳綁,腳綁有白布、黑布、黃白花溜布,從腳踝纏至膝頭與褲腳相接。過去他們皆穿插草鞋或布鞋,多數人穿膠鞋、解放鞋。不論什麼鞋,都是在漢區買來的,瑤家婦女會繡花,而不會做鞋。大概祖輩都沒有做鞋的習慣,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排瑤還有節日盛裝和「嫁裝」,一般在出門探親訪友,上街赴墟,逢年過節才穿着。這些盛裝皆刺圖案花紋,圖案取材於生活,如飛禽走獸,流水行雲,山花野地草,纏藤攀蔓,各種大自然的奇異景物,幾乎都被融匯到了瑤族婦女巧奪天工的刺繡之中。同時還配圍裙和披彩色披風上,五顏六色,圖案各異,光彩奪目。披風上面吊滿金屬造型的銅鼓、銅牌、銅鑼、金龍、白馬、麒麟、獅子、鳳凰等等。頭上加戴金花銀簪、銅牌銅鼓,走起路來金光閃爍,舞蹈起來丁當作響。這種盛裝,男界自備,女的隨「嫁妝」從娘家帶來,歸各人終生受用,到了百年歸壽,當作壽服,盛裝入殮。
平時,瑤家隨身帶的裝備還有:男界鳥槍、獸皮袋(裝火藥、煙葉雜物)尖咀柴刀三伯寶。女界的繡花瑤袋、高腳太陽傘、鈎咀柴鐮也是三件寶。
服飾變革
關於排瑤服飾,在「史無前例」的文革時期,有人提出要「破四舊」強行威逼瑤人改裝漢化,遭到了瑤族群眾的強烈反對。一些參軍、外出讀書回鄉的瑤胞,還蓄髮留裝,穿回瑤家服裝。因為他們生活在深山大嶺,從事植樹造林、打獵、耕山等山地勞動。經常爬山越嶺,披棘斬荊,裹頭巾可防芒葉、荊棘刺傷頭顱;穿短褲便於在崎嶇路上行走;打腳綁防止毒蛇、山螞蝗和山上流石襲擊。所以,至今除了一些年輕人上街赴墟改穿漢服之外,中年以上的瑤胞,尚穿瑤服[3]。
瑤寨建築
連南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被譽為「中國瑤族第一寨」的連南瑤族自治縣南崗千年瑤寨,是中國規模最大、最古老、最具特色的瑤寨。周圍山勢險要、溪水奔流、群峰迭嶂。向上望去,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古典建築民居遍布山崗,古屋一律青磚砌牆,黑瓦蓋頂,造型獨特,極為壯觀。
瑤民一代接一代地開山不止,在險峻的高山上建寨,聚族而居,而且供水設施完善。同時,他們開墾耕地,種植旱糧;在高山陡坡種上竹木,營造出一片又一片的森林;有水源的地方,他們依山開墾梯田,種植水稻。他們在明代修建的寨門、寨牆、石拱橋、石板道、石棺墓以及明清時期建的青磚瓦房等,雖歷經數百年,但風貌猶存。
千年瑤寨就是一處大「碉堡」。山寨建在易守難攻的半山腰,四處設防,壁壘森嚴,據說歷史上曾多次抵擋住敵方的進攻。我們見到的重新修復的寨門口高約7米,寬約2米,門兩邊和頂上全是用堅硬的大石頭壘成,寨門左右兩邊,也全是用石頭砌起的圍牆,足有一米厚,足以感受到它的堅固。
瑤寨里沒有旅店,最好住在瑤民家裡,與他們同吃同住,走的時候,留下一些錢就行了。還可以到連南縣城住。
瑤寨歌舞
瑤寨是歌舞之鄉,每逢十月十六盤王節、耍歌堂,或七月七開唱節、新春遊坡節等盛大節日,瑤家男女老少一齊出動,打起山歌擂台,或對歌,或盤歌,或斗歌,唱到三更半夜,聲嘶力竭才罷休。其中,「耍歌堂」已成為連南瑤族自治縣傳統的民間盛會,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瑤族人民愛唱歌,日出唱到日落坡。歌聲好比山溪水,千流萬支匯成河[4]。
瑤歌
是排瑤人民口頭文學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唱歌是瑤族人民的家常便飯,男女老少者都是唱歌能手。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以歌代替語言。為此,瑤胞自幼就開始學唱歌。瑤家每年除夕之夜,長輩就教晚輩唱歌。男的學唱紅白喜事的「賀歌」,待人接物的「禮節歌」,生產勞動的「氣節歌」、「知識歌」等等。女的學唱「繡花歌」、「生孩子歌」等等。這些歌都有一定的格調,讓孩子自幼就學會,長大了出社會上好應酬。平時,老人們在茶餘飯後喜唱敘事長歌,往往一個故事唱一個晚上,就像山溪流水,娓娓動聽。由於唱歌如此風行,瑤民上山勞動,即興而唱,以歌對答,或放喉斗歌,你唱我和,情趣盎然。
瑤歌以長短句為主,沒有一定的章法,可以說都是自由體。其歌音樂旋律變化不大,僅有「爬山調」、「情歌調」、「師爺調」等幾種主體唱腔。唱歌根據內容填詞,但瑤歌手選擇調式很靈巧,在山上一般唱「爬山調」或「隔山對歌調」,在家唱歌敘事,即唱「自由敘述調」。如《賀新房歌》,客人恭賀主家喬遷之喜,就用「自由敘事調」。
倘若是「耍歌堂」對歌、斗歌,就用粗獷、豪邁的「隔山對歌調」;若在山間勞動或打獵,就用山野風韻濃烈的「爬山調」。
雖然,瑤歌的調式不多,音階變化不大,但是,瑤歌的內容非常豐富,包羅萬象,世事萬物皆有瑤歌。具體說來,有交際用的包括紅白喜事在內的「禮節歌」;有傳播生產知識的「生產歌」;有談情說愛的「情歌」;有唱歷史傳說、故事的「歷史敘述歌」,如《水淹天》、《盤古歌》等等;有傳播宗教信仰的《師爺歌》;還有漢區,壯鄉流入的《劉三妹》、《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及歌唱新生活的各種頌歌等等。
舞蹈
除了唱歌,排瑤民族還喜歡跳舞。比較流行的有《長鼓舞》《游神舞》等等。這些舞蹈大部分反映瑤家人的生產鬥爭和生活習俗,反映了瑤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願望,具有瑤族獨特的風格。舞蹈的動作粗獷、勇猛、奔放、雄勁、灑脫;節奏明快、敏捷。舞蹈語彙模仿上山落嶺、過溪越谷、伐樹運木、鬥龍伏虎等等,形象生動,一看就懂。瑤族文化生活敢不斷躍起來。自治縣人民政府除了尊重瑤族傳統節日,開展群眾性的娛樂活動之外,還相隔數年舉行民族文藝會演,繁榮瑤山文藝。反映瑤民生活的歌舞應運而生,一些精彩節目如《繡花舞》《採茶舞》《打獵舞》《傘舞》等等,經過提煉加工,形成保留節目,流偉於瑤區,並選送上省市、全國參加各種會演[5]。
瑤家特產
糍粑、竹筒飯、炒油毛菜等都是地道的瑤家特產,青菜都是房前屋後種的[6]。瑤家的米酒入口軟軟甜甜的,後勁不小。瑤寨里還有個「公社大食堂」,招待外客。
傳統節日
「耍歌堂」是八排瑤民喜慶豐收,最隆重最大規模的傳統節日。據《廣東新語》載:"歲仲冬十六日,蓋田野畢也,諸瑤至廟為會,名曰耍歌堂,男女集跳舞唱歌。同時自由結婚,禮儀簡單。由此可見,瑤族定在農曆十月十六日舉行的「耍歌堂」是傳播歷史知識和喜慶一年辛勤勞動獲得豐收的傳統節日。
瑤寨的歌舞是很有「儀式感」的。首先是鳴禮(銃)炮,九響銃炮一放,人們就興致勃勃地「出歌堂」了。浩浩蕩蕩的歌堂隊伍由祭儀的主持者——「先生公」帶領,羅傘和竹幡隊跟在後面,繼而是長鼓隊、牛角隊、銅鑼隊、嗩吶隊、歌舞隊等等,鼓角喧天,載歌載舞。
出歌堂的眾人到達「歌堂坪」後,便進行「過州舞」表演,相傳排瑤的祖先遷徙到連南時,一共過了九州十府,歷經千辛萬苦,「過州舞」因而得名。過接下來的長鼓舞表演,富有傳奇色彩,這是連南排瑤世代相傳的民間傳統舞蹈。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勤勞英俊的青年叫唐冬比搭救了一位天上下凡的仙女名叫房沙十三妹,兩人傾心相愛結為良緣。可是玉皇知道後,令雷公下凡迫仙女回宮。仙女囑咐唐冬比去砍琴樹造長鼓,舞之蹈之擊之七十二遍,即可上天相會。唐冬比照辦不誤,果然如願團聚。從此瑤胞們跳起長鼓舞,表達對忠貞愛情的祝福。
城市名片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耍歌堂」、「長鼓舞」
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南崗瑤寨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南崗瑤寨、油嶺村
中國宜居宜業典範城市
中國油茶之鄉
中國蠶絲之鄉
中國無核檸檬之鄉
廣東省綠色名縣
廣東省林業生態縣
廣東省教育強縣
榮譽記錄
2018年5月,「2018中國最美縣域榜單」公布,連南瑤族自治縣上榜。
2019年1月,連南縣榮獲「2018年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稱號。
視頻
連南瑤族自治縣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體驗電影拍攝苦樂,研學瑤族民俗風情 ——荔灣青少年語言與戲劇藝術團暑期採風研學活動小記 ,搜狐網,2018-07-25
- ↑ 連南古老瑤寨(轉載),天涯社區 ,2012-3-5
- ↑ 2019廣東時裝周-秋季盛大啟幕|共建時尚灣區,增強文化自信,推動商貿升級,網易網,2019-08-24
- ↑ 第十一屆連南瑤族文化藝術活動11月開幕,央廣網,2019-10-31
- ↑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連南大坪鎮把瑤歌瑤舞晚會送入瑤寨 ,搜狐網, 2018-11-21
- ↑ 【鄉村新聞官•連南播報31】又到清明時,一起來看看連南這裡艾葉糍粑是怎麼煉成的? ,搜狐網,2019-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