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採茶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採茶舞

採茶舞是流傳杭州茶鄉的民間傳統歌舞。此舞內容豐富,動作優美,走步時二手柔擺,雙膝微顫,舞扇時手腕靈活地抖扇,甩傘時,胸腰有提、沉、含、放。採茶時身體的左右護身,都含有巧、柔、圓的風格。採茶舞源於茶鄉的勞動生活。由一群姑娘身扎彩衣,腰系繡花圍裙,手持茶籃,口唱「十二月採茶歌」,載歌載舞,描述採茶姑娘一路上山坡、走小路、穿茶叢、雙手採茶、揀茶和在茶葉豐收歸途中追、撲蝴蝶的喜人形象。整個採茶舞以跳躍活潑的樂曲和輕盈優美的舞姿,使人聯想起風和日麗的茶鄉春天的生動情景。

基本內容

中文名:採茶舞

屬 性:流傳杭州茶鄉的民間傳統歌舞

風 格:茶鄉的勞動生活

外文名:tea things

特 點:內容豐富,動作優美等

過 程:集歌,舞於一體的民間燈舞

簡介

採茶舞是玉林市民間的自娛性舞蹈,通常是歌舞結合,一般由一男二女表演。男的稱茶公,女的稱茶娘,道具分別有錢尺、彩扇、手帕、彩帶等。在春節期間,許多地方幾乎是無村不唱,無圩不舞。演出場地不拘,空曠的曬場、草坪均可,也有在竹木搭的台演出的。採茶舞的內容主要是表現人們的生產勞動過程,有時插以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故事情節。這些情節可以在「採茶大例」(即從歌舞到串古,有人物、有情節的歌舞形式)中表現,也可作單獨表演,民間把這些情節叫「茶插」,意即採茶插曲,如「十打舞」即是此類。 採茶舞的服飾,男演員頭戴黑色彩繡頭圈,腰纏紅腰帶,腳穿黑布鞋,不同角色穿不同服裝,有白色對襟上衣、白長褲、藍長褲、紅背心或黑背心等,衣褲背心均鑲上各色彩線。女演員戴紅色彩頭圈,腳穿繡花鞋。有穿淡黃色壯族斜襟上衣、紅色百褶裙,也有穿紅色大襟衣,青色長褲等。採茶舞用的道具有麒麟、鳳凰、花籃、花傘、彩扇、銅錢鞭等。伴奏樂器為二胡、笛子、嗩吶為主,再伴以鑼、鼓、鈸為主的打擊樂。隨着社會發展,採茶舞由原來群眾自發組織發展到鄉鎮、縣文藝團體來排練演出。「六人斗金花」、「九龍擺尾」的採茶舞,在五六十年代參加自治區文藝匯演獲得優秀獎。1981年以後,經過藝人改編的採茶劇《改風水》、《綠葉扶花》、《選女婿》等節目先後參加南寧地區、自治區文藝大會演出。《綠葉扶花》還獲得南寧地區1985-1986年劇本創作三等獎。崇左採茶舞現在仍不斷創新,但其音樂曲調、表演動作、服裝道具均保持了原來的風格。

起源

大唐時期,品茶之風盛行於世,皇宮內眷之間

更盛行一種品茶鬥茶的風氣,每逢春季採摘新茶的時節,宮廷中便會舉行一些慶典、祭祀或茶藝活動,採茶舞便是這類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採茶舞是唐代的一種特殊的舞蹈,既不同於宮廷流行的歌功頌德的「軟舞」,也不同於國外傳入的胡旋之類的「健舞」,而是在「軟舞」的風格上融進了胡旋舞色彩的一種獨特的舞蹈。福寶閣茶藝表演團所表演的採茶舞音樂歡快、服裝華麗,主要表現皇家茶園採摘新茶時載歌載舞的喜悅心情,和皇親國戚及後宮粉黛們圍桌品茗,觀賞採茶舞的情景。採茶舞於民國十四年(1925)由江西南昌採茶劇團劉信王傳入開化嚴村,之後才有本地民間採茶舞隊,每逢農曆六月廿二日,開化三千元帥廟會時演出,江西傳入的採茶舞,只有擺扇、採茶、獻籃三段程式。後來藝人黃髮將八套花傘舞融進《採茶舞》中,豐富了它的內容。採茶舞,舞姿優美,走步時;兩手的柔擺、雙膝的微顫、抖扇的輕盈,甩傘時胸腰的提、沉、含、放以及採茶時身體的左右護身動作,都含有巧、柔、圓的風姿。

發展

採茶舞在崇左主要流行於馱盧、那隆、左州等地村鎮。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欽州一個打瓦師傅到馱盧圩灶瓦村打瓦,又教老百姓演唱採茶戲,也到附近的更別、屯村、更懶、伏廖村傳授。1918年,邕寧縣那陳村民間藝人賴福棧來到那隆、群黎、左州、渠茗、弄焱村教唱採茶。從此以後,外地採茶戲開始傳入崇左。經過4、5代人的傳教,流行崇左的採茶戲,其內容多以反映壯族人民勞動生產、生活、愛情為主旋律。採茶舞是由當地群眾組織採茶隊來排演,扮演人物有茶公、茶娘、歌伴、書生或財主等。新中國成立前,採茶隊一般沒有婦女參加,「茶娘」由男演員裝扮。每隊的演員一般5人左右。建國後,婦女參加了採茶隊,「茶娘」不再用男演員擔任,每隊的演員也增加到20-30人,演唱場地從在一張竹單上做表演走上了大舞台。民間採茶隊出演一般在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以茶恭新年、慶賀豐收、祈求太平為表演目的。採茶舞有開台茶(恭茶)、乃茶、十送茶、老正茶、洋紅茶等10多種表演形式。

特點

採茶舞的動作特點是樸實大方、富於幽默感。茶公常用顫腿、屈膝作矮樁動作,舞步輕快瀟灑。手中的錢尺在表演「開荒舞」時可當作鋤頭,表演炒茶時可作拉風箱狀,動作詼諧,富有情趣。茶娘的動作多為羞澀含蓄、細碎輕盈的舞步,多用「十字步」、「踏步轉」。手中彩扇輕揮疾攏,有如雲朵飄舞、柳絮輕揚,舞姿婀娜,儀態萬千,充分表現出少女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 採茶舞亦歌亦舞,一般兩句或四句一歌,間從鑼鼓或音樂過門。舞者在過門中成△形循環串插,步履輕如蜻蜒點水,急如流水疾風。配以鼓樂,場面氣氛熱烈,具有較強的娛樂性。

記載

據鄭氏宗譜記載,石馬鄭氏祖先文回公自南宋年間從高梘雙婁茶山遷居於此,《光緒寧海縣誌卷三》載「石馬有刀溪可灌溉,有山無海,產茶」。數百年前,祖輩辛勤,山上山下,地邊角落,山灣山崗,坑邊岩檔,甚至路邊墓旁都種上茶葉,還有山灣名曰「茶園灣」,故採茶舞應運而生。《採茶舞》源於元末明初,盛於清、民國,族人相傳至今。每逢新春元宵佳節族人都要舉行採茶活動,歡慶豐收,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文革時期被列入四舊,責令停止活動。1980年後國家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後,採茶舞重又恢復生機。81年元宵曾被縣文化部門邀請參加縣民間藝術展演,同年省歌舞總團編導戴群、曲作家朱培華曾赴該村採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縣文化部門曾派員指導,擬代表三門民間藝術赴台州市匯演。

主要曲調有:採茶調花鼓調看相調紫竹調古人頭調鮮花調鳳陽花鼓調。《採茶舞》表演時,先鑼鼓鬧場,接着進行採茶表演,表演開始時圓場,扮演者交叉串連各種隊形,茶心在前、茶斗隨後,其次茶女、花鼓、看相、賣六頭、和尚緊隨茶心旋轉,旋轉後進行反旋轉,上下起伏,轉身造型,茶心居中,其它扮演隊形里七外八,里七扮演是茶女七人,外八扮演是茶斗一人、花鼓二人、看相二人、賣六頭一人、和尚一人、販茶客人一人,共八人。表演形式邊歌邊舞,先後順序是由茶心領唱,茶女接着和唱,販茶客人道白,和尚念白,賣六頭念白,花鼓者邊唱邊敲打花鼓,看相者邊唱邊做。每唱一節,變換隊形一次,共表演十二節。最後看相表演完畢結束。整個表演演唱由樂隊伴奏曲,曲調有採茶調,整個表演邊歌邊舞,曲調豐富,民間藝術特色鮮明。

過程

採茶舞是一種集歌、舞於一體的民間燈舞。與傳統的龍燈舞、馬燈舞齊名,流傳於青田鄉間。每年新春佳節,鄉村採茶舞隊,便大顯身手,為節日增添喜慶。舞隊通常由村里年長有威望的人領隊,隊員有十多個,其中有敲鑼打鼓的、拉琴、送貼的。而開場演出的正式演員卻只有五位,有的舞隊則配備一兩位候補演員。演出隊的開路先鋒先按家家戶戶依次送貼,然後由演出隊按貼的先後進行演出。表演結束後,鄉親們紛紛端茶送水、燒點心招待演員。紅包是採茶舞隊的主要收入,其除一部分給隊員們作酬金外,大部分都作村里辦公益事業的資金。採茶舞使用的道具並不繁瑣:一副鑼鼓,兩把胡琴,四個用幾根粗竹篾做骨架,四周糊上白紙,寫上「茶」「福」等字的茶籃。茶籃裡面置一根蠟燭,晚上演出時點燃蠟燭,顯得五彩繽紛、煞是好看。每到一處,只要一聽到敲鑼打鼓和「採茶羅——」的吆喝聲,鄉親們便整理好院子,擺好桌椅,等候着舞隊的到來,孩子們聽了,則高興地三五成群地匯集在一起跑到屋外去迎接。

採茶舞是以歌舞的形式進行表演的。隨着二胡的音樂,演員排好梅花形隊列翩翩起舞。扮演相公的男演員站在上首,手執紙扇,邊舞邊唱。扮演小姐、妹妹、丫環(兩人)的姑娘,每人面前擺着茶籃,做着摘茶的手勢,邊摘邊唱。採茶舞全過程分月采、販茶、勸茶三部分。月采的內容最豐富,詠唱名花名茶、風景名勝、生活習俗、優良品質等。販茶是一段情節生動的說、唱、白相結合的家庭小鬧劇。勸茶則因人而異,歌頌各行各業的人們興旺發達。在音樂伴奏下,採茶舞那清純的小合唱、對唱曲調,以及其優美的舞姿,受到了民間鄉親鄰里的喜愛。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是採茶舞表演的高峰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演員在音樂的伴奏下,與龍燈舞、魚燈舞、馬燈舞相互媲美,競相鬥技,增添了節日的歡樂。讓我記憶最深的是有一年元宵節前後的那幾天,恰遇天氣陰雨綿綿,但鄉村各種燈舞仍然堅持演出。雖然紙做的龍身、魚身、茶籃壁都被雨水淋濕並掉落,只剩下竹製的骨架,而演員們的表演興致卻絲毫未減,風雨中的飛龍游魚和採茶舞,誰也不比誰遜色。令觀看的人竟忘記了天在下雨,孩子們嶄新的衣服擠了一身泥、年青的小伙子淋濕了衣衫也不在乎,個個興致勃勃,有歡呼的,也有喝倒彩的,只有老人們連嘆天公不作美,顫顫魏魏地忙着生火爐、燒熱水、點心、為演員們熱身子暖心,其情景至今難忘。

一家人都很喜愛採茶舞,尤其是父親,就是一個採茶舞迷。他不但會唱、會演採茶舞,而且多年來還整理記錄了十幾套採茶舞詞,空閒無事時常拿出來看看,有時候來了興頭,還教我們演唱採茶舞,逗得大人、老人們直樂。如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娛樂方式也越來越豐富。但採茶舞這一民間傳統燈舞卻至今仍然受到人們的喜愛,兒時扮演採茶舞的情景至今記憶憂新。

盛行

豐收的鼓樂、涌動的稻海、韻味十足的採茶舞蹈。一場「農味」十足的第六屆全國農運會開幕式昨晚在泉州海峽體育中心隆重舉行。2007年7月8日晚8時,身着傳統農村服飾的表演者敲響了豐收的鑼鼓,80位舞蹈演員扮成象徵農時節氣的妙音鳥,展開「雙翅」款款「飛」進現場,以歡快的舞蹈拉開了表演的序幕。在豐收篇《民以食為天》中,由1600名女演員組成金色的「稻海」涌動,她們通過各種動作表現出「金風吹拂、稻浪翻滾」的喜慶場面。演員唱起《豐收歌》,與舞蹈相映生輝,展現出一派豐收景象。風情篇《揮汗天地間》對新時代山區茶農、草原牧民、沿海漁民等生產生活進行了藝術描寫,展示了祖國大地東西南北、林牧漁區的不同風情。記者看到,當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採茶撲蝶》的音樂聲響起,茶鄉女背着小竹茶簍出現在舞台上,跳起歡快抒情、韻味十足的採茶舞蹈時,觀眾紛紛鼓掌喝彩。

妙音鳥的形象貫穿始終,在展望篇《春風頌吉祥》部分,鋼琴華彩樂段伴隨花腔女高音的歌聲中,由專業舞蹈演員組成的妙音鳥翩翩而至,伴着吉祥的雲朵表演「大海架心橋」的場面,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願。農運會的「農味」貫穿開幕式演出的始終,討小海的湄州女,披花巾、戴斗笠的惠安女。不同角色粉墨登場,表演的各種節目都極富農村特色。來自泉州靈感書屋的鄭正鋒帶着一家五口特地趕來觀看開幕式,「泉州難得舉辦全國性的大型運動會,以前還從來沒現場看過開幕式,所以就帶着家人來了。沒想到開幕式的表演這麼精彩,這麼有鄉土味。聽說後面的比賽也很有趣,我準備這兩天都來看比賽。」

詩詞

據開化庚詩寫的《陳毅將軍詠龍頂》中說,歌詞結尾「沏龍頂」三字和1938年陳毅將軍率領湘贛、贛南四、五營的江南府春隊北上抗日到安徽岩寺集中,途經華埠休整時留墨寶「詠龍頂」詩相關。陳毅將軍《詠龍頂》的詩作為:一麾出贛御外侮,時雨桃花華鎮游。 三水環島伏金溪,粼光迸目結蜃樓。

醉欣戎歌品龍頂,君酌千觴志更酬。

惜日兄弟鬩於牆,而今揮戈逐倭寇。

在開化華埠還流傳着這樣一首抗戰

時期的「惜別歌」:

風習習,雨淅淅,桃紅柳綠杜鵑鳴。

意切切,情綿綿,親人相依惜別離。

送君千里終須別,盼儂逐寇傳佳音。

待郎征倭凱歌還,妻為郎君沏龍頂。

相關

進京迎奧運

從江西理工大學獲悉,該校的「中國奧運拉拉操寶貝」將以江西傳統的採茶舞為主要動作設計元素,把採茶舞帶入北京奧運會比賽的各個現場,向世界展示採茶舞的魅力,為奧運健兒加油。據了解,江西理工大學拉拉操隊共有13名隊員,7男6女。此次奧運拉拉操寶貝表演的採茶舞亦歌亦舞,舞者成三角形循環穿插,步履輕如蜻蜓點水,配以鼓樂,場面氣氛熱烈,富有濃郁的贛鄱風情,表達了全省人民對北京奧運的深深祝福。據悉,2008年1月,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體育展示現場表演拉拉操總決賽中,江西理工大學拉拉操隊以第一名的身份成為北京奧運會的「中國拉拉寶貝」,8月北京奧運會期間,將在射擊、擊劍和游泳等項目的場館進行現場表演。[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