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華瑤族自治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華瑤族自治縣湖南省永州市下轄縣,位於湘、粵、桂三省(區)結合部,分別與廣東廣西各三個縣(市、區)相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10°25′-112°10′,北緯24°38′-25°15′,南北長77.92公里,東西寬72.5公 ,總面積3248平方公里。

截至2013年,江華瑤族自治縣轄11個鎮、11個鄉、1個國有林場 ,是以瑤族為主、以壯族、漢族、苗族等十餘個民族為輔聚居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是永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是湖南省唯一的瑤族自治縣,是全國13個瑤族自治縣中瑤族人口最多的縣,被譽為「神州瑤都」。截至2017年, 全縣總人口為53.39萬人,總戶數15.77萬戶,常住人口43.88萬人。

2017年全縣GDP113.86億元,同比增長8.8%。2017年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49億元。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8年9月26日,榮獲2018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稱號。 2019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江華瑤族自治縣等13個縣市區脫貧摘帽的批覆。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

建制沿革

江華縣域在秦以前屬荊、楚之地,秦時屬長沙郡。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馮乘縣,隸蒼梧郡,屬交州。

三國時,地入東吳,隸臨賀郡,屬廣州。

隋文帝開皇九年(590年),改隸永州總管府,屬荊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分馮乘縣置江華縣,隸營州(道州),屬江南西道。武則天執政期間(684-704年),改江華為雲溪縣。中宗神龍元年復名江華。唐昭宗乾寧三年,屬楚國。

宋隸道州,元隸道州路,屬湖廣行省。

明隸永州府,屬湖廣巡撫。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年)移縣治於黃頭崗(今沱江鎮)。

清順治六年(1649年),隸永州府,屬湖南巡撫。

民國三年(1914年),屬衡陽道。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零陵專署。

1949年11月江華縣和平解放,行政區劃仍隸屬零陵專署

1952年改屬湘南專署。

1955年11月25日成立江華瑤族自治縣,隸衡陽專署,縣治由沱江鎮遷水口鎮。

1962年歸復零陵專署(今永州市)至今。

1985年11月,縣治由水口鎮復遷沱江鎮。

2001年末,全縣總人口45.16萬人,其中瑤族26萬人。轄11個鎮、11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沱江鎮、橋頭鋪鎮、東田鎮、大路鋪鎮、白芒營鎮、濤圩鎮、河路口鎮、小圩鎮、大圩鎮、水口鎮、碼市鎮、界牌鄉、橋市鄉、大石橋鄉、清塘壯族鄉、兩岔河鄉、務江鄉、花江鄉、湘江鄉、貝江鄉、未竹口鄉、大錫鄉。共有529村(居)委會。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江華瑤族自治縣轄11個鎮(沱江鎮、橋頭鋪鎮、東田鎮、大路鋪鎮、白芒營鎮、濤圩鎮、河路口鎮、小圩鎮、大圩鎮、水口鎮、碼市鎮)、11個鄉(界牌鄉、橋市鄉、大石橋鄉、清塘壯族鄉、兩岔河鄉、務江鄉、花江鄉、湘江鄉、貝江鄉、未竹口鄉、大錫鄉)、1個國有林場(江華林業采育場),共519個村(居)委會、4個社區。

2015年,根據江華瑤族自治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撤銷貝江、務江、花江3個鄉,小圩、東田、橋頭鋪3個鎮和清塘壯族鄉建制,設立涔天河鎮、小圩壯族鄉;理順江華國有林場代管建制村的行政區劃管理體制;調整大錫鄉、水口鎮、沱江鎮、碼市鎮、濤圩鎮、河路口鎮6個鄉鎮的部分行政區劃。將兩岔河鄉和大圩鎮成建制合併設立大圩鎮。

地理環境

江華瑤族自治縣地處瀟湘源頭,位於湘、粵、桂三省(區)結合部,分別與廣東、廣西各三個縣(市、區)相鄰。縣城距南寧530公里、距長沙460公里、距廣州370公里,到桂林兩江國際機場220公里,到郴州高鐵站170公里,碼市鎮距廣州260公里 ,地理坐標為東經110°25′-112°10′,北緯24°38′-25°15′,南北長77.92公里,東西寬72.5公里,總面積3248平方公里。

地貌:江華瑤族自治縣境內為五嶺山脈萌渚嶺山系所盤亘,其支脈貫穿全縣,地形南、北、東三面較高,海拔高度一般在600米以上;西面較低,海拔高度在200-400米之間。境內最高峰姑婆山海拔1703米,最低處海拔僅有227米,相對高差達1476米;大部分林地海拔為500-800米,坡度在25-35度之間。

氣候:江華瑤族自治縣屬低緯度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寒期短,夏無酷暑,無霜期長,濕度大,晨霧多,風速小的氣候特點。據江華多年氣象資料統計:縣年平日照時數1758小時,無霜期308天,年平均氣溫18℃一18.5℃,一月平均氣溫7.4℃,七月平均氣溫26.5℃。極端高溫39℃,極端低溫-5℃,全年10℃以上的活動積溫5539.6℃,年平均相對濕度 81%,年降水量1510mm,年蒸發量1270mm,降水量大於蒸發量,且靜風率高,平均風速1.4m/s,春季陰雨多。

土壤:江華瑤族自治縣土壤以山地紅壤,山地黃壤和黃棕壤為主,山地紅壤面積12.87萬公頃,占山地土壤面積的54%、山地黃壤面積7.47萬公頃,占山地土壤面積的31.3%,黃棕壤面積為1.87萬公頃,占山地土壤面積約7.8%,其它紫色土,紅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山地草甸土等面積1.67萬公頃,占山地土壤面積的6.90%。

水文:江華瑤族自治縣境內大小河流289條,總長2540公里,溪河密度0.78公里/平方公里,主要水系有湘江一級支流瀟水全長181.4公里,流域面積2558.7平方公里;另是湘江二級支流萌渚水(稱西河)、全長111公里,流域面積856平方公里。另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湘江二級支流有5條。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依據1990年以前的調查資料和1990年以後的多次調查進行補充統計,江華瑤族自治縣查明的高等植物有181科668屬1382種(含變種)。根據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一級保護植物有:蘇鐵、銀杏、南方紅豆杉、水杉、伯樂樹等5種。二級保護植物:桫欏、結脈黑桫欏、篦子三尖杉、福建柏、柔毛油杉、華南五針松、長柄雙花木、半楓荷、中華結縷草、長喙毛茛澤瀉、香樟、閩楠、花櫚木、紅豆樹、任木、鵝掌楸、厚朴、凹葉厚朴、毛紅椿、喜樹、金蕎麥、羽葉點地梅、香果樹、櫸樹等26種。

根據2002年9月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修訂的《湖南省地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計有地方重點保護植物:福建觀音座蓮、中華雙扇蕨、大平鱗毛蕨、黃枝油杉、江南油杉、竹柏、羅漢松、百日青、穗花杉、毛花獼猴桃、寬葉澤苔草、刺楸、八角蓮、華南樺、香樺、鈎栲、飯甑青岡、紅椆、水青岡、金毛石櫟、山拐棗、粗筒唇柱苣苔、方竹、青錢柳、廣東瓊楠、猴樟、沉水樟、黃樟、少花桂、川桂、竹葉楠、小葉紅豆、蒼葉紅豆、木莢紅豆、亮葉猴耳環、重樓屬(共8種,通稱"七葉一枝花")、尖葉紫薇、景列白蘭、金葉含笑、樂東擬單性木蘭、白桂木、長穗桑、靈香草、銀鵲樹、四川大頭茶、香蒲、青檀等60種。

比較珍貴的動物有:金錢豹黃腹角雉獼猴穿山甲水獺大靈貓果子狸鴛鴦銅雞金雞大鯢等。

人口民族

2013年,江華瑤族自治縣總人口51萬,人口排全省第60位,其中瑤族人口34萬。江華瑤族自治縣是以瑤族為主、以壯族、漢族、苗族等十餘個民族為輔聚居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截至2017年, 全縣總人口為53.39萬人,總戶數15.77萬戶,常住人口43.8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7127人,出生率為13.12‰;死亡人口3938人,死亡率7.25‰;人口自然增長率5.87‰。

名勝古蹟

江華瑤族自治縣名勝古蹟有:佛爺岩 、陽華岩、寒亭暖谷 、西佛古橋 、浪石寺、獅子岩、不老泉、秦岩、豸山古寺、瑤族圖騰園 [33] 、秦岩旅遊風景區 、黃龍山原始森林區 、江華火車站廣場 、盤王殿 、碼市大龍山、大圩鎮寶鏡古居、姑婆山等。

寒亭暖谷石刻

寒亭暖谷石刻 時代為唐至清。位於湖南省江華縣沱江鎮老縣村蔣家山。寒亭暖谷石刻被稱為「江華石刻書法之長廊」。 唐永泰二年(766),江華縣令瞿令問築亭,道州刺史元結作《寒亭記》,摩刻於亭後。宋治平四年(1067)邑尉李成凡、知縣蔣祺游寒亭,於亭西見一谷,命人掘之見一洞,陪同人蔣之奇命名為「暖谷」,並作銘摩刻以記之。明,江華教諭滕元慶之摩刻為「乾坤辟混沌,洞上列亭幽,獨秀雲山里,清風萬古秋」。故稱「寒亭秋色」。自唐以來,文人學士留下石刻近70方,大多數保存完好,清晰可辨。 至今寒亭暖谷石刻已有900餘年的歷史,其分布較集中,大小不一,形式各異[1]

紅七軍十九師政治部舊址

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紅七軍十九師政治部舊址。這棟看似很不起眼的普通民房就是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早期革命時領導的廣西百色起義後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北上革命進行戰略轉移時在江華留下的革命舊址。當時鄧小平同志任前委書記兼十九師政治部主任。這是我省僅存的兩處保存較好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北上革命舊址之一(另一處在我省的武崗市),是一處珍貴的革命文物舊址,也是一處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29年12月,鄧小平、張雲逸、李明瑞領導的廣西百色起義後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在廣西右江建立革命根據地發展革命力量。由於革命熱情和堅決執行黨中央命令,紅七軍在1930年一段時間內曾執行了錯誤的「立三路線」,昌險攻打柳州、桂林,在廣東小北江建立根據地,致使紅七軍離開右江革命根據地,進入白區攻打大城市。途中紅七軍遭受重大創傷,危難中,紅七軍主要領導人鄧小平、張雲逸等不斷修正計劃,改變前進路線,戰勝艱難險阻,轉戰廣西、湖南、廣東、江西四省,歷時9個多月,行程7000餘里,於1931年7月到達江西興國縣與毛澤東同志領導的中央紅三軍團勝利會師,紅七軍的英勇事跡在黨的光輝史冊上留下了世代傳頌的篇章。[2]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