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拉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邁克爾·拉賓(1936年-1972年) 美國小提琴家,4歲從父母學琴,有神童之稱,9歲進朱利亞德音樂學院,是加拉米安的得意門生。1947年還不滿11歲就作首次職業性公演,1949年在美國音樂俱樂部聯盟舉辦的音樂比賽中獲 一等獎,1950年兩次與美國國家交響樂團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獲輝煌成功,從此引人注目。拉賓的演奏,音色濃烈,富有激情與動力感。他演奏的帕格尼尼、維尼亞夫斯基、伊薩伊,是他激情與輝煌技巧的結晶。拉賓成名後,很快就染上毒癮,因吸毒而引起神經系統疾病,因神經系統不平衡摔倒,恰巧碰到桌角而英年早逝。[1]
人物生平
邁克爾·拉賓(Michael Rabin 1936-1972)於1936年5月2日出生在美國紐約的一個音樂家的家庭,父親作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家,曾是紐約交響樂團中的一位優秀樂手,母親作為一名鋼琴家和鋼琴教師,也是當地的一位有影響的人物。拉賓出生在這樣的家庭中,從小耳濡目染,受到了極好薰陶和教育。他聰明過人,敏捷靈巧,還是在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了很高的音樂才華。幼年時,拉賓是跟隨父親開始學習小提琴的,當時,他所具備的天才使得他的進步速度快得驚人,為此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享有了神童的稱號。九歲時,拉賓以異常出色的成績考入了著名的朱利亞德音樂學院,開始成為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家伊凡·加拉米安的學生。在名師的諄諄教導和悉心指點之下,拉賓的才華得到了進一步的展現,他進步神速,很快就成為加拉米安的得意弟子。[2]
拉賓在社會上成名很早,1947年,當時這位還不滿11歲的少年在古巴舉行了職業性的公演,演奏的是維尼亞夫斯基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1950年,他首次在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演奏了維厄唐的第五小提琴協奏曲。[3]並且以極為嫻熟的技藝和成熟的音樂表現力折服了聽眾,因此受到了當時各界人士的普遍讚揚。與此同時,音樂評論家們則以熱情而又激動的態度。給予了他極高的,同時又是十分客觀的評價。盛讚他是一位具有着非凡的技巧和微妙的藝術表現才能的小提琴演奏家。
眾所周知,位於美國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對於音樂家來說是一個具有着神聖象徵意義的地方。多年來,它只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天才音樂家來這裡舉行音樂會,而一旦哪位演奏家在這裡演奏過之後,他就會因此而產生非凡的影響,乃至獲得至尊的地位。當年的海菲茨、梅紐因、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和斯特恩等幾乎所有的世界級小提琴演奏大師,都在這裡留下過深深的印跡。正因為如此,卡內基音樂廳才成為了全世界青年音樂家所熱烈嚮往的地方。然而,對於多數的青年演奏家來說,這種嚮往最終還只能停留在理想當中,其原因只有一條,那就是卡內基音樂廳只接受真正的音樂天才。但是如此艱難的事情對於拉賓來說,卻顯得那樣的易如反掌。1950年,年僅14歲的拉賓兩次與美國國家交響樂團一起在這裡舉行了獨奏音樂會,其輝煌的成功震驚了世界樂壇,從此聞名遐邇,被眾多資深的音樂評論家們一致公認為現代小提琴演奏藝術中最具天才能力的後起之秀。
拉賓在卡內基音樂廳中的一舉成名,絕不是偶然因素所決定的。他的確是多少年才能出現一個的稀有天才人物,其實,在這之前,拉賓已經以自己的出色才華賺得了許多的榮譽。就在他威震卡內基音樂廳的前一年,還在美國全國音樂俱樂部聯盟所舉辦的音樂比賽中榮獲了首獎,這樣的經歷和榮譽,都是他在卡內基音樂廳中取得成功的前題,更確切地說,是以上的這些成就為他在卡內基音樂廳中的名揚世界打下了良好而又必要的基礎。
拉賓成名以後,曾在一段時期中到世界各地舉行過一系列成功的巡迴演出,從而使他的技藝和名聲開始在海外各地傳播開來。然而,誰能想到這位蓋世奇才,前途無量的小提琴演奏新秀會染上了吸毒的惡習,雖然他曾艱難地戒了毒,但卻因此使他的演奏事業受到了致命的影響。
1972年1月19日,拉賓在家中毒癮復發,昏厥在地,在倒地時頭部不慎撞到硬器上而死亡,時年僅僅36歲。他的死,使許多關心和愛護他的音樂愛好者們惋惜之至,更使得他的老師加拉米安痛苦萬分。然而,拉賓畢竟是自己毀了自己,一代天才就這樣像流星一般地轉瞬即逝了。這一不幸的結局,不僅使世界小提琴藝術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更使得人們由此得到了一個沉痛的教訓。
演奏風格和特點
拉賓的演奏技藝精湛而輝煌。首先,他擁有令人驚訝的,無所不能的演奏技巧,其左右手的單項技術標準和多項技術組合都可謂流暢自如,無懈可擊。更可貴的是,在音樂表現上他具有扣人心弦的魅力。兩者相加,就使得拉賓成為一名不可多得的,全面而又成熟的小提琴家。[4]
眾所周知,在20世紀的小提琴演奏藝術中,雅沙.海菲茲和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是兩個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們二人的不同風格,代表着20世紀世界小提琴演奏藝術的基本輪廓和方向,可以說,20世紀中的大多數的小提琴演奏家,都是在他們二人的巨大影響下發展成長的。而如何將這兩位大師的演奏特長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更新、更全面的現代演奏風格,則是許多後輩小提琴家們所夢寐以求和畢生奮鬥的目標。在這方面,如今的帕爾曼、克萊默等人都取得了許多具有實質性的成績,然而真正在精髓上取得突出成就和貢獻的人物,還應當非拉賓而莫屬。例如,他在演奏當中十分注意用心靈去歌唱,以自然和本能的狀態來體現自己的音樂感。與其他小提琴家相比較,拉賓的小提琴就是他的咽喉,他的內心,別人是用小提琴來做音樂,而拉賓則是通過小提琴而直接用心靈去歌唱。這些個性與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有着許多相像之處。而他在演奏中所表現出的溫暖,甜美的音色以及寬宏和充滿人性味道的感覺,則更是大衛.奧伊斯特拉赫身上的藝術精髓。但當人們領略了拉賓嫻熟華麗的演奏技巧、火熱而堅定的激情和精緻果敢的氣質之後,又怎能不感受到海菲茲的巨大影響所留下的痕跡呢?可貴的是拉賓並沒有僅僅局限於表面上的模仿和膚淺的繼承。他十分巧妙地將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的溫厚、甜美、深邃,與海菲茲的精巧、華麗、輝煌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一種新鮮生動的演奏特色,這就是拉賓演奏風格和特點的基本模式。
所錄製的唱片
如今在人們的眼中,一個小提琴家名聲的大小,與他所錄製的唱片的數量和質量有着非常直接的關係,這不僅體現着演奏家的藝術成就,也體現着信息時代和現代市場經濟的特點。拉賓作為活躍於50、60年代的小提琴家,並沒有趕上這個時代的高潮。拉賓演奏藝術的輝煌時期,正值單聲道錄音技術發展到頂峰、立體聲錄音技術剛剛開始萌芽的時期,他那僅有的幾張唱片,都是在這個時期中錄製的。但就是在這幾張唱片中,人們充分地領略到了拉賓那充滿魅力的迷人風采。在其所錄製的七首協奏曲中,門德爾松的協奏曲演奏得溫文爾雅,詩意盎然,其甜美的意境、抒情的氣息和華麗的效果,使人倍感親切自然、心曠神怡。在這首協奏曲中,人們不難感覺到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所賦予他的深刻影響。維尼亞夫斯基的兩首協奏曲更是拉賓的拿手好戲,第一協奏曲演奏得華麗而瀟灑,充滿着青春的氣息與激動的豪情。第二協奏曲演奏得不溫不火,抒情式的浪漫風格和精巧的歡快氣氛結合得恰到好處,使人盡享了曲中雅致、細膩和奔放的音樂內涵。布魯赫的《蘇格蘭狂想曲》演奏的色彩繽紛,情意融融,四個樂章好似四幅生動的圖畫,勾勒出豐富的意境和栩栩如生的動態。在這首樂曲中,拉賓的演奏仿佛自始至終注入了海菲茲的神韻,並在這種神韻下突出了自己獨特的個性。人們常說帕爾曼的演奏浪漫氣息濃厚,情感甜蜜且又最為迷人,然而在這首樂曲中,拉賓的演奏比帕爾曼更精巧,他的可貴之處是充滿着自然性的特徵和豐富的人情因素。
唱片中收集的另外三首協奏曲是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諾夫和帕格尼尼的協奏曲。這三首協奏曲,拉賓的演奏雖然也很出色,但卻不是最高水平的演釋。柴科夫斯基的協奏曲演奏得嫻熟流暢,但卻與一般西方的演奏們一樣,過於表現整體的流暢而忽視了細節上的情感處理,使之在風格上流於一般而缺少雕琢,與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和科崗等人一比,便會發現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格拉祖諾夫的協奏曲演奏得很精緻,但卻總感缺乏激動的深情和火熱的氣氛,其中尤以第一樂章開始和第三樂章後半部為甚。人們如果聽了海菲茲那令人驚人動魄的演奏之後,就會感到拉賓的演奏過於平淡。帕格尼尼的第一協奏曲拉賓演奏得稍顯粗糙,其音準也不是很理想,比起科崗和阿卡多的演奏似乎略遜一籌。
同套唱片中收集的拉賓演奏的其他作品,可以說每一首都是不可多得的精美演釋。由於曲目繁多,這裡不便一一評判,僅舉幾個例子:聖-桑的《引子與迴旋隨想曲》和《哈瓦涅斯舞曲》是極為成熟的演奏。其中豐富的色彩、濃郁的抒情性和別致的法國風味,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伊薩依和巴赫的《無伴奏奏鳴曲》,顯示出了拉賓高超過人的雙音及復調演奏技巧,其風格之純正,色彩之絢爛,着實堪稱典範。而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和《西班牙舞曲》,則使拉賓顯示出了揭示內心情感和表現豐富舞蹈節奏感的本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拉賓演奏的馬斯涅的小品《沉思》,以其用心靈歌唱的突出本領及令人心醉的甜美音色,賦予了這首著名抒情樂曲以特有的迷人韻味。
人物評價
一提到Michael邁克爾·拉賓,印象中立刻浮現出來的有兩樣東西:一是他的這套EMI全集,另外就是關於邁克爾·拉賓其人的各種描述、評論性書籍文章。
當一位藝術家去世之後,對於他的評論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多,並且呈現出多元化,換句話來說就是「越吹越神乎」。這裡面的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是人們肯定不會滿足於以往已有的觀點和信息,從而會從以往所掌握的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再分析,從中抽取出某些信息加以個人理解上的引申;其次是該藝術家已謝世,正所謂死無對證,就算現在有錄音錄像技術又如何?對於邁克爾·拉賓這個情況,現在吹得最牛的恐怕是說他「技巧超級驚人」。不錯,邁克爾·拉賓的確是技巧型的演奏家,技巧的確是小提琴家裡少有得好。但是現在問題不在於邁克爾·拉賓的技巧好不好,而是邁克爾·拉賓之所以能有如此獨特的風格,十分重要的還是在於他的發音和演奏氣質上。可能有部分人認為邁克爾·拉賓是那種技巧過人,但思想不成熟的神童;甚至有人批評邁克爾·拉賓的演奏太「粗」,不夠細膩。這是有失偏頗的。有時候一個人聆聽的感覺會受到事先閱讀介紹資料的嚴重影響的。舉個例子吧,事先告訴你「西蓋蒂的運弓存在明顯的缺陷」(這是客觀的事實)和不給你介紹西蓋蒂的基本情況先,讓你聽西蓋蒂演奏的貝多芬小協錄音,兩種情況下你的感覺肯定是不同的。現在回顧起來,還是覺得如果想比較好地去欣賞邁克爾·拉賓的演奏,事先還是不要看太多純粹的讚美或批評的文章——這些文章的作者,大多都是根據已有的資料信息里這裡抽一句話,那裡摘錄一句,然後加進自己的評論——這樣做最危險的地方就是原本這些資料是有各自的有機屬體的,現在把他們都從各自的所屬的主體裡抽出來,斷章取義地去進行想當然的引申,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是也難以服人,長久以往必定會越傳越歪不知所終了。正所謂一部歷史流傳久了就會變成神話。因此毫無準備地先去聆聽得出自己的初步感受,然後再和各種信息比較,就可以發現其中哪些是有根據的,中肯的;哪些是主觀成分居多的——當然毫無準備也不意味着真的頭腦空白,一些基本的事實事先知道也是必需的。比如說邁克爾·拉賓的演奏個人風格很強烈,這個是不爭的事實,氣質優雅和發音甜美也算是客觀的,可以接受——除此之外,還可以參考當時一些資料和邁克爾·拉賓的描述性介紹,這些都是第一手的原始資料,相當可信的。 邁克爾·拉賓的驚人天賦令同行深有體會,Szell說邁克爾·拉賓是他30年之內見到的最有天賦的藝術家;D。Mitropoulos甚至還稱邁克爾·拉賓是「thegeniusviolinistoftomorrow」,可見邁克爾·拉賓的名氣不是炒作出來或者是吹出來的。
凡是神童必定要經歷「成熟」這一關的考驗。這關過得好的話能夠順利成長,成為一代宗師;出了差錯的話其人生可要走彎路了。邁克爾·拉賓在50年代中後期踏進20歲,也是經歷過類似的成熟的苦惱——他的演奏技術日趨成熟,但思想上的深層次方面卻慢了一拍——這個對於他的事業來說並不是缺點,事實上,這個時期他的演奏,體現出難得技術精湛,同時氣質上卻天真純潔的風格。很多時候對於Paganini、Wieniawski、Mendelsohhn、Bruch等人的作品,是否一定要「老氣橫秋」才顯得夠味呢?同時邁克爾·拉賓的演奏有着清純的細膩感情,這個可以在他和HollywoodBowlOrchestra合作的聖桑《引子與迴旋曲》里深切地感受得到。50年代末的邁克爾·拉賓已經不再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了,很多事情他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這都有當時的第一手的紀錄為證。
邁克爾·拉賓的思想上深層次的發展出現了延滯,雖然對於形成演奏風格來說是有益的,但是對於處世方面上卻未見得無害。60年代西方的青少年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由此結合其他資料可以想象出那個時代的思想潮流里,頹廢占有一定因素。千萬不能說頹廢是罪大惡極的——這是意識形態的問題。身處當時大環境下的邁克爾·拉賓在這點上猶豫了,最終他作出了一個令後人惋惜的選擇——慢性精神性藥物,也就是毒品。這個大概是在60年代中期的事情吧。同時不知是否由於毒品的原因,邁克爾·拉賓的神經系統出現障礙,平衡機制出問題——不明原因的緊張,伴隨怪異的「害怕掉下舞台」的極度恐懼症狀,但是邁克爾·拉賓在這時卻展現出意志堅強的一面來:他的演奏活動從沒有間斷,從演奏上根本看不出他的身體上的痛苦——這一切都結束在1972年他36歲生日前的某一天:有人發現邁克爾·拉賓死在了家裡。後來經過醫生的檢查,確認是邁克爾·拉賓在地板上行走時不知怎麼地突然摔倒,頭部恰好撞擊在一張椅子上導致死亡。可以說是「天妒英才」了。
20世紀的小提琴演奏藝術是豐富多彩,群星爭燦的。從早期的克萊斯勒、埃爾曼、米爾斯坦、海菲茲、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梅紐因、斯特恩等人,到現在的帕爾曼、朱克曼、鄭京和、克萊默、穆特等人,其中每個人都是光輝燦爛的明星。在這些耀眼的群星當中,拉賓應該處在什麼樣的位置呢?他的老師加拉米安說得好:「拉賓是我的學生中才能最高的一人,他是一位幾乎沒有缺陷的,近乎十全十美的小提琴家」。眾所周知,帕爾曼、朱克曼和鄭京和作為加拉米安的三大弟子,如今已成為世界小提琴演奏藝術中的「三駕馬車」,他們共同擁有着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人感到了這一點,那就是如果拉賓今天仍然健在的話,他或許,不,他將肯定成為世界小提琴演奏藝術中獨占鰲頭的人物,遺憾的是拉賓已經早逝,他只能作為一顆轉瞬即逝的光彩流星而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當中。
視頻
邁克爾拉賓15歲時現場演奏珍貴歷史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