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颱風天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超強颱風天鵝 (英語:Typhoon Goni,國際編號:151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6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Ineng)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4個被命名的風暴。「天鵝」(고니)是由韓國所提供,是一種鴨科動物,雌雄同色,體形較大且脖頸修長,不同種喙的顏色有明顯的差異。
天鵝的生命史內經歷3次增強和減弱的過程,當中首次及最後一次加強均是快速增強。天鵝亦是2015年第9個達到香港天文台「超強颱風」分級的熱帶氣旋(按達到該強度的時間計算;若以形成的先後次序排列則為第8個),標誌着2015年風季已超越2013、2014年,成為該部門2009年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及「超強颱風」以來,最多超強颱風的風季。
發展過程
初期發展緩慢
2015年8月11日,一個低壓區在波納佩東北方海面上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熱帶擾動編號97W。受到較強的垂直風切變影響,初時該低壓區組織鬆散、發展緩慢,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12日凌晨4時半對該系統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評為「低」,但要到翌日(13日)上午10時才提升為「中」。
該系統用上3日時間才成功整合,低層環流中心於14日漸變明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當日凌晨1時半把上述評級提升為「高」,同時對該系統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之後日本氣象廳在凌晨3時把該低壓區升格為熱帶低壓,並隨即對其發出烈風警報,台灣中央氣象局亦同步將該系統升格為熱帶低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在早上8時把該系統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編號16W。泰國地球物理暨氣象部門在下午6時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該系統在亞熱帶高壓脊南面的東風引導下,向西或西偏北移動,但時快時慢。
快速西移後滯留,再創巔峰
8月18日天鵝繼續抵抗干空氣,同時在眼壁更替期間,內眼壁崩塌使風眼變得模糊不清,變為「雲塞風眼」[1];但縱使其所在海域的垂直風切變有所加強,仍被天鵝良好的極地方向流出抵銷,天鵝的組織因而免受進一步破壞,強度大致上得以維持。亞熱帶高壓脊繼續向西伸展,令天鵝改向西移,並再加速至每小時28公里,向呂宋海峽長驅直進。此時各大數值預報模式及官方氣象部門對天鵝隨後3日的預測相當接近,都是西移至呂宋海峽一帶後,在西風槽形成和打擊亞熱帶高壓脊,導致失去引導氣流的情況下減速移動;但之後的預測就出現較大分歧,雖以預計天鵝以內力急轉彎,於呂宋海峽內北上、在台灣以東海域掠過為主流,但亦有從南向北橫掃台灣的預測,原因是西風槽的強度及亞熱帶高壓脊的減弱程度有變數。
天鵝在8月19日日間的強度變化仍不大,只是原先強勢的亞熱帶高壓脊開始受到西風槽抑制,天鵝因而逐漸減速移動,以時速約18至22公里繼續西移;不過到了晚間,天鵝完成眼壁更替,並恢復增強,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當晚8時把天鵝重新升格為超強颱風,而香港天文台亦緊隨其後,在晚上9時45分把天鵝升格為超強颱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再度評估天鵝的中心風力達到每小時215公里;與此同時,天鵝亦進入越南中央水文氣象預報中心責任範圍,該部門把天鵝的強度評級為颱風。這時天鵝的風眼清空及明顯擴大,在衛星雲圖上清晰可見,然而台灣中央氣象局對其評級依然維持在中度颱風上限,直至翌日(20日)早上8時才將天鵝升格為強烈颱風。而在當日各部門的預測路徑漸趨一致,預計天鵝轉向後穿越台灣以東海域,隨後再改向東北移動及重新加速,行經琉球群島,並直撲日本,登陸台灣本島的預測已不復見。中國國家氣象中心於晚上11時把天鵝降格為強颱風。此時西風槽繼續壓抑亞熱帶高壓脊,天鵝移至該高壓脊的西南側後進入鞍形氣壓場並失去引導氣流,移速漸變緩慢,由18日的每小時28公里,一直減速至20日晚上的每小時8至10公里,21日凌晨更停滯不前[2]。
視頻
超強颱風天鵝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颱風眼】颱風的風眼_颱風眼氣壓_颱風眼為什麼風平浪靜,佰佰安全網
- ↑ 超強颱風「天鵝」將帶來較強風暴潮過程 ,搜狐,201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