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呂克·戈達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讓-呂克·戈達爾 (著名導演、編劇、製作人) | |
---|---|
出生 |
1930年12月3日 巴黎 |
國籍 | 法國兼瑞士藉 |
別名 | 高達 |
職業 | 導演 |
知名於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歐洲電影獎終身成就獎 法國凱撒獎終身成就獎 |
知名作品 |
《精疲力盡》 《芳名卡門》 《隨心所欲》 《狂人皮埃羅》 《阿爾伐城》 |
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1930年12月3日出生於法國巴黎,法國導演、編劇、製作人,畢業於索邦大學。
1960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精疲力盡》,從而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而他也憑藉該片獲得第1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獎 。1962年,憑藉劇情片《隨心所欲》獲得第2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 。1965年,執導犯罪片《狂人皮埃羅》,該片獲得第3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1969年,執導愛情片《愛情與憤怒》。1972年,執導劇情片《萬事快調》 。1980年,執導劇情片《人人為己》,該片獲得第3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1983年,執導愛情喜劇片《芳名卡門》,該片獲得第4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1987年,執導音樂喜劇片《華麗的詠嘆》,該片獲得第4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1993年,執導劇情片《悲哀於我》。1998年,獲得第23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榮譽凱撒獎。
2001年,執導愛情片《愛情研究院》,該片獲得第54屆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2004年,執導戰爭片《我們的音樂》 。2010年,執導劇情片《社會主義》,該片參加了第63屆戛納電影節展映 。2014年,執導劇情片《再見語言》,該片獲得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 。
簡介
1早年經歷
2演藝經歷
3個人生活
4主要作品
5視頻
6人物評價
早年經歷
讓-呂克·戈達爾的雙親擁有法國和瑞士雙重國籍,父親是醫生,母親是 瑞士銀行家之女。讓-呂克·戈達爾早年居住在瑞士,在瑞士的尼翁接受教育,18歲時回到巴黎,在法國念高中,他開始接觸電影,參加在巴黎市內拉丁區的電影放映會,在電影會裡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23] 。
演藝經歷
1950年,讓-呂克·戈達爾與埃里克·羅梅爾、雅克·里維特聯合創辦刊物《電影 公報》,該刊物一共出版了五期。同年,開始用筆名Hans Lucas發表影評。
1952年,讓-呂克·戈達爾開始為巴贊等人創辦《電影手冊》。同年,在瑞士大百水壩工作,他用賺來的錢買了生平第一部35毫米攝影機,拍攝了一部20分鐘短片《混凝土工程》。10月,讓-呂克·戈達爾暫停了影評活動,回到瑞士。
1955年,讓-呂克·戈達爾在日內瓦拍攝了短片《一個風騷女人》 。1957年,拍攝短片《所有的男人都叫帕特里克》[1] 。
1960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精疲力盡》,從而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而他也憑藉該片獲得第1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獎,該片沒有腳本,讓-呂克·戈達爾連夜準備對白,並在排練中進行修改。
1961年,執導愛情喜劇片《女人就是女人》,該片講述的是舞女安吉拉和男友埃米爾,以及另一個男人之間的故事,獲得第1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2] 。
1962年,執導由安娜·卡里娜、薩迪·里伯特合作主演的劇情片《隨心所欲》,讓-呂克·戈達爾憑藉該片獲得第2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
1963年,執導戰爭片《小兵》,該片故事涉及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導致此片在法國禁映三年。同年,執導由傑克·帕蘭斯、米歇爾·皮寇利合作主演的劇情片《輕蔑》,該片是讓-呂克·戈達爾個人第一部有好萊塢參與投資的影片。
1964年,拍攝犯罪片《法外之徒》,該片是對美式流行文化以及好萊圬警匪通俗劇的諷刺與批評[3]。同年,執導由維羅妮卡·杜瓦爾、伯納德·諾埃爾合作主演的劇情片《已婚婦人》,該片獲得第2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提名[4] 。
1965年,執導由讓-保羅·貝爾蒙多等主演的犯罪片《狂人皮埃羅》,該片拍攝時沒有劇本,標誌着讓-呂克·戈達爾事業的轉折點,獲得第3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5] 。同年,執導以"沉默,邏輯,安全,謹慎"為生活背景的科幻片《阿爾伐城》[6] 。
1966年,拍攝由碧姬·芭鐸、讓-皮埃爾·利奧德參加演出的劇情片《男性女性》,該片講述了巴黎有一群不羈青年如何投身革命的故事,獲得第1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提名。同年,拍攝由讓-皮埃爾·利奧德主演的懸疑犯罪片《美國製造》,該片講述記者保拉為了追查殺害男友里沙爾的真正兇手過程中的驚險之旅[7] 。
1967年,執導由讓-皮埃爾·利奧德主演的劇情片《中國姑娘》,該片講述了維絡尼卡在一處住宅里,召開會議,宣布支部正式成立的故事,獲得第3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29] 。同年,執導由米蕾葉·達爾克、讓·雅南、瓊·皮爾里·卡爾弗恩聯合主演的喜劇片《周末》,該片獲得第1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提名[8] 。 此外,還執導由瑪麗那·維拉迪主演的劇情片《我略知她一二》。
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之後,讓-呂克·戈達爾與法國學生運動領導人讓-比埃·高蘭組織了"維爾托夫小組",聲稱他信奉蘇聯早期"電影眼"創始人吉加·維爾托夫的理論,要用影片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武器,並稱他們所拍攝的電影為"電影傳單"。
1969年,讓-呂克·戈達爾與馬可·貝羅奇奧、帕索里尼、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和卡羅里扎尼聯合執導短片集《愛情與憤怒》,該片通過5段不同的故事表達出5位導演對政局的看法,獲得第1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提名。1970年,執導抽象和形式主義的劇情片《東風》[9]
1972年,執導由伊夫·蒙當、簡·方達、維托里奧·卡布里奧利聯合主演劇情片《萬事快調》[10] 。1976年,與吉加·維爾托夫、安-瑪莉·米耶維勒聯合執導紀錄片《此處與彼處》。
1979年,讓-呂克·戈達爾啟用剛剛出道的伊莎貝爾·于貝爾、納塔麗·貝伊合作拍攝了劇情片《挽救生活》。1980年,執導圍繞三個分別處在各自生命轉折點的人物的劇情片《人人為己》,該片獲得第3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1982年,執導由伊莎貝爾·於佩爾、漢娜·許古拉聯合主演的劇情片《受難記》,該片獲得第3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11] 。同年,獲得第3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1983年,執導劇情片《向瑪利亞致敬》,獲得第3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推廣獎-榮譽提及[12]同年,執導由瑪魯施卡·迪特馬斯、賈克·鮑那非合作主演的愛情喜劇片《芳名卡門》,獲得第4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1985年,執導推理片《偵探》,該片獲得第3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13] 。1987年,執導由簡·伯金、雅克·維列雷等合作主演的喜劇片《導演的堅持》,該片講述了一個勉強糊口的電影製作人,受一名股票經紀人的委託拍攝相關影片的故事,獲得第2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東京電影節大獎提名。同年,執導由伍迪·艾倫、萊奧·卡拉克斯等主演的劇情片《李爾王》[14] 。此外,還執導由泰莉莎·拉塞爾主演的音樂喜劇片《華麗的詠嘆》,獲得第4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15] 。
1990年,執導劇情片《新浪潮》,獲得第4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1993年,執導劇情片《悲哀於我》,該片被評為法國《電影手冊》年度十大佳片之一,獲得第5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提名。
1995年,獲得第4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榮譽金豹獎。1996年,執導由兩個故事線索組成的紀錄片《永遠的莫扎特》,該片獲得第5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提名[16] 。
1998年,獲得第23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榮譽凱撒獎。2001年,執導愛情片《愛情研究院》,該片獲得第54屆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N娛[17] 。
2002年,執導採用印度教《毗濕奴書》中的選段作為題記的愛情科幻片《十分鐘年華老去:大提琴篇》。2004年,執導由莎拉·埃德勒主演由三個部分組成的戰爭片《我們的音樂》[18] 。
2010年,執導由帕蒂·史密斯主演的劇情片《社會主義》,該片參加了第63屆戛納電影節展映[19] 。同年,美國電影與藝術學院將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頒給讓-呂克·戈達爾,但讓-呂克·戈達爾以年事已高不願遠行為由,拒絕參加頒獎禮[20]
2013年,與彼得·格林納威、埃德加·佩拉聯合執導喜劇片《3D鐵三角》。2014年,執導由克里斯蒂安·格雷戈里、傑西卡·埃里克森合作主演的劇情片《再見語言》,該片講述了一對男女突然不再說同一種語言,而他們的狗卻意外開口說話了的凌亂故事,獲得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第6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21]
個人生活
1959年,讓-呂克·戈達爾從一個肥皂廣告上發現了丹麥女孩安娜·卡里娜,邀請她在愛情片《筋疲力盡》中出演一個小角色,但因為需要裸露,而被安娜·卡里娜拒絕了,三個月後,讓-呂克·戈達爾再次找到安娜·卡里娜,這一次,是因為政治戰爭片《小兵》,這是他們第一次合作,但這部電影因為政治原因三年後才得以發行。
1961年,讓-呂克·戈達爾與安娜·卡里娜結為夫妻。1964年,兩人離婚,不過之後二人仍保持在電影上合作的關係。
1971年6月,讓-呂克·戈達爾遭遇車禍,幾乎死亡,在醫院休養半年之久,一度中斷拍片,傷愈後讓-呂克·戈達爾移居瑞士[22]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 | 電影名稱 |
---|---|
2014 | 《再見語言》 |
2014 | 《薩拉熱窩的橋》 |
2013 | 《3D鐵三角》 |
2010 | 《電影社會主義》 |
2004 | 《我們的音樂》 |
2002 | 《十分鐘年華老去:大提琴篇》 |
2002 | 《自由與故鄉》 |
2001 | 《愛的輓歌》 |
1998 | 《電影史-4B 我們中的符號》 |
1998 | 《電影史-4A 控制宇宙》 |
1998 | 《電影史-3B 新浪潮》 |
1998 | 《電影史-3A 絕對的貨幣》 |
1997 | 《電影史-2B 致命的美麗》 |
1996 | 《永遠的莫扎特》 |
1993 | 《悲哀於我》 |
1991 | 《拒絕遺忘》 |
1990 | 《新浪潮》 |
1989 | 《電影史-1B 單獨的歷史》 |
1988 | 《牛仔和法國人》 |
1988 | 《言辭的力量》 |
1988 | 《電影史-1A 所有的歷史》 |
1987 | 《李爾王》 |
1987 | 《導演的堅持》 |
1987 | 《華麗的詠嘆》 |
1985 | 《軟硬兼施》 |
1985 | 《偵探》 |
1983 | 《向瑪利亞致敬》 |
1983 | 《芳名卡門》 |
1982 | 《受難記》 |
1980 | 《人人為己》 |
1979 | 《人人為己錄影紀事》 |
1978 | 《你還好嗎》 |
1976 | 《此處與彼處》 |
1972 | 《萬事快調》 |
1972 | 《一部平行電影》 |
1971 | 《鬥爭在意大利》 |
1970 | 《真理》 |
1970 | 《東風》 |
1970 | 《英倫之聲》 |
1969 | 《愛情與憤怒》 |
1968 | 《同情惡魔》 |
1967 | 《周末》 |
1967 | 《中國姑娘》 |
1967 | 《要愛的女人》 |
1966 | 《美國製造》 |
1966 | 《男性女性》 |
1965 | 《狂人皮埃羅》 |
1965 | 《六大導演看巴黎》 |
1965 | 《阿爾伐城》 |
1964 | 《法外之徒》 |
1963 | 《小兵》 |
1963 | 《輕蔑》 |
1963 | 《軟奶酪》 |
1963 | 《槍手》 |
1962 | 《隨心所欲》 |
1962 | 《七宗罪》 |
1961 | 《女人就是女人》 |
1960 | 《筋疲力盡》 |
騰訊視頻
關燈拆電影 戈達爾的《中國姑娘》
編劇作品
時間 | 電影名稱 |
---|---|
2001 | 《再見語言》 |
2001 | 《3D鐵三角》 |
2001 | 《電影社會主義》 |
2001 | 《愛的輓歌》 |
2002 | 《自由與故鄉》 |
1998 | 《電影史-4A 控制宇宙》 |
1998 | 《電影史-3B 新浪潮》 |
1998 | 《電影史:我們中的符號》 |
1998 | 《電影史:絕對的貨幣》 |
1998 | 《電影史-3A 絕對的貨幣》 |
1998 | 《電影史-4B 我們中的符號》 |
1997 | 《電影史-2B 致命的美》 |
1996 | 《永遠的莫扎特》 |
1993 | 《悲哀於我》 |
1911 | 《新浪潮》 |
1989 | 《電影史-1B 單獨的歷史》 |
1988 | 《電影史-1A 所有的歷史》 |
1988 | 《言辭的力量》 |
1987 | 《李爾王》 |
1985 | 《向瑪麗致敬》 |
1985 | 《偵探》 |
1983 | 《斷了氣》 |
1982 | 《受難記》 |
1980 | 《人人為己》 |
1978 | 《你還好嗎》 |
1976 | 《此處與彼處》 |
1987 | 《導演的堅持》 |
1972 | 《萬事快調》 |
1972 | 《一部平行電影》 |
1971 | 《鬥爭在意大利》 |
1970 | 《東風》 |
1970 | 《英倫之聲》 |
1970 | 《真理》 |
1969 | 《愛情與憤怒》 |
1968 | 《同情惡魔》 |
1967 | 《中國姑娘》 |
1967 | 《周末》 |
1967 | 《要愛的女人》 |
1966 | 《男性女性》 |
1966 | 《美國製造》 |
1965 | 《狂人皮埃羅》 |
1965 | 《六大導演看巴黎》 |
1965 | 《阿爾伐城》 |
1964 | 《法外之徒》 |
1963 | 《輕蔑》 |
1963 | 《小兵》 |
1963 | 《槍手》 |
1963 | 《軟奶酪》 |
剪輯作品
時間 | 電影名稱 |
---|---|
2002 | 《自由與故鄉》 |
1998 | 《電影史-4A 控制宇宙》 |
1998 | 《電影史-3B 新浪潮》 |
1998 | 《電影史:我們中的符號》 |
1998 | 《電影史:絕對的貨幣》 |
1998 | 《電影史-3A 絕對的貨幣》 |
1998 | 《電影史-4B 我們中的符號》 |
1997 | 《電影史-2B 致命的美》 |
1993 | 《悲哀於我》 |
1989 | 《電影史-1B 單獨的歷史》 |
1988 | 《電影史-1A 所有的歷史》 |
1980 | 《人人為己》 |
1971 | 《鬥爭在意大利》 |
1970 | 《真理》 |
1962 | 《隨心所欲》 |
監製作品
時間 | 電影名稱 |
---|---|
1987 | 《李爾王》 |
1980 | 《人人為己》 |
1978 | 《你還好嗎》 |
1976 | 《此處與彼處》 |
視頻
人物評價
讓-呂克·戈達爾是一位思想激進且多產的導演,前期作品表現了西方人的精神危機和混亂生活,後期轉向對左傾思想的研究[23](新浪娛樂評)。
他的電影通常被視為挑戰和抗衡好萊塢電影的拍攝手法和敘事風格。他也把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對電影發展史的豐富知識注入他的電影。在他的作品裡可以經常發現存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子[24]。
讓-呂克·戈達爾所有的電影都有其主觀的立場,他不斷地出現在旁白中或者直接飾演某個工具的角色,除了《筋疲力盡》還模糊地浮現故事的脈絡以外,他的很多電影都會以字幕代替鏡頭,這種時不時地哲理一下或者顛覆一下有其對當下電影泛情和泛故事化的嘲諷,也是一種詩意化地回到默片時代,讓-呂克·戈達爾這向早期電影大師致敬的態度也表現在對共同戰鬥的同行的近於武斷的指責[25] (網易娛樂評)。
參考資料
- ↑ 主題:你看過幾部---史上最強電影 . 新浪娛樂 . 2017-01-11
- ↑ 卡里亞娜與戈達爾 .新浪新聞 . 2017-01-11
- ↑ 遭遇新浪潮--《法外之徒》 網易娛樂頻道 . 網易娛樂 . 2017-01-11
- ↑ 《已婚婦人》:戈達爾早期經典片 . .網易娛樂 . 2017-01-11
- ↑ 戈達爾:對電影的熱愛對自由的尋找(圖) . .網易新聞 . 2017-01-10
- ↑ 戈達爾拒領終身成就獎:這根本就不是奧斯卡 . .網易娛樂 . 2017-01-10
- ↑ 戈達爾《再見語言》:電影大神的恣意3D實驗 . .騰訊娛樂 . 2017-01-10
- ↑ 上影節重現戈達爾經典 7部作品6月獻映 .新浪娛樂 . 2017-01-10
- ↑ 戈達爾受到輿論壓力 取消特拉維夫之行(圖) .新浪娛樂 . 2017-01-10
- ↑ 戛納,又見戈達爾(大師與經典) .新浪新聞 . 2017-01-09
- ↑ Passion海報 .網易娛樂 . 2017-01-09
- ↑ 主題:你看過幾部---史上最強電影 .新浪娛樂 . 2017-01-09
- ↑ 《再見語言》驚艷戛納 戈達爾顛覆3D .千龍網 . 2017-01-11
- ↑ 最後的電影,最好的電影? .界面新聞 . 2017-01-02
- ↑ 《華麗的詠嘆》Aria .網易娛樂 . 2017-01-09
- ↑ 離法國電影近一點,再近一點 .三聯生活周刊 . 2017-01-02
- ↑ 戛納電影節大師小傳之老憤青大師戈達爾 . .21C樂 . 2017-01-01
- ↑ 《我們的音樂》--戈達爾的煉獄薩拉熱窩(圖) .新浪娛樂 . 2017-01-01
- ↑ 力挺導演波蘭斯基 .新浪娛樂 . 2017-01-01
- ↑ 電影大師戈達爾:試圖用電影改變世界 .網易新聞 . 2017-01-09
- ↑ 戛納金棕櫚提名片掃盲:戈達爾《再見語言》 .大眾網 . 2017-01-01
- ↑ 起底新浪潮電影奠基人戈達爾:曾推崇"樣板戲" .大眾網 . 2017-01-11
- ↑ 戈達爾改變初衷 將出席奧斯卡接受終身成就獎 .新浪娛樂 . 2017-01-12
- ↑ 電影大師戈達爾:試圖用電影改變世界 .網易新聞 . 2017-01-01
- ↑ 戈達爾:政治與影像的符號 .網易娛樂 . 2017-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