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范增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范增論(作者 蘇軾)原圖鏈接來自 古詩文網 的圖片

范增論》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指出項羽並非中了陳平的反間計,而是項羽已經對范增產生了懷疑。其原因在於義帝是范增所立,宋義則是義帝推薦的主將,項羽殺宋義、弒義帝,必然與范增產生爭執,隔閡由此產生,陳平之反間只是抓住了項羽的心理推波助瀾而已。范增最後選擇離開項羽是對的,但離去的時間太遲了,他應於項羽殺宋義或弒義帝時毅然離去。作者肯定了范增傑出的才能,表達了對他的同情,也從側面說明了項羽必然滅亡的道理。全文立意新穎,論述層層深入,語言簡明暢達。

原文

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歸未至彭城,疽發背死。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耳。"

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易》曰:'知幾其神乎!'《詩》曰:'如彼雨雪,先集為霰。'增之去,當於羽殺卿子冠軍時也。"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之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於稠人之中,而擢以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後知也。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則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嗚呼,增亦人傑也哉!

文學賞析

該文學《公羊傳》[1]、《穀梁傳》解《春秋》經文的表現手法,設為問答,層層推論。如由義帝之立,范增為謀主,推斷義帝之興廢關乎范增之禍福,又進而推斷項羽弒義帝,范增必反對。由義帝之明推測項羽之殺宋義,義帝必不能堪,又推測義帝必殺項羽,項羽故必殺義帝。一環套一環,有很強的邏輯性。作者徵引史料不多,才識、才氣勝過才學;在語言表達上多用反詰句,多用感嘆句。全文共有七個反詰句、六個感嘆句,冷靜的理性思考與熱烈深切的讚嘆、惋惜相結合,使文章筆調變幻無端,抑揚頓挫之至。

作者簡介

蘇軾(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中,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詩人、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佑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2]、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著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宋史》有傳。

視頻

范增論 相關視頻

【據典話廉】蘇軾《范增論》
【據典話廉】第6集:蘇軾《范增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