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中文名: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外文名: Bourgeois revolution of Britain

革命性質: 資產階級革命

雙方代表: 克倫威爾、查理一世

革命主力: 農民、手工業者與城市貧民

開始標誌: 1640年長期議會的召開

結束標誌: 1688年宮廷政變(光榮革命)

導火索: 蘇格蘭人民起義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從1640年查理一世召開新議會的事件標誌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88年議會反對派發動宮廷政變(又稱光榮革命)標誌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以新貴族階級為代表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起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並在1689年頒布文獻《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王權進行明確制約,確立了議會君主立憲制。


15世紀末到17世紀初,隨着英國海外貿易的發展和原始的資本積累,英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資產階級新貴族形成,他們同資產階級有着共同的利益,但17世紀時,斯圖亞特王朝厲行專制統治,經常觸犯資產階級的利益,宗教專制政策也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1]


背景

1485-1603年期間,在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鐸(即亨利七世)開創的都鐸王朝的統治下,英國君主專制取得了長足發展,英國衝破了 中世紀基督教體系的束縛,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了以專制君主為核心的信仰新教的民族國家。這一時期,專制君主制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了英國的進步與發展。不過,儘管完成了宗教改革,形成了民族共同意識,但是此時的英國仍然存在一些基本的矛盾未能解決:因宗教改革而產生的國教與清教的矛盾,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新君主專制與議會自由傳統的矛盾。這實際上為英國在17世紀長時期的動盪不安埋下了伏筆。


15世紀至17世紀初期,英國傳統的農業經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另一個顯着的特徵是,由於羊毛價格的上漲,在英格蘭許多地區出現了被稱為「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剝奪了大量農民的土地,大部分的土地變成了牧場,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只得投入其他產業,進而為工商業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國內市場擴大了,財富也隨之增加了,新的資本主義農業逐漸產生並且隨之出現了一個不斷壯大的農業資產階級。同時國內工場手工業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強了富裕階層和新貴族的勢力。事實上,在15-16世紀,新君主 專制的出現以及發展曾經為英國新教民族國家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相對弱小,君主專制能夠保護國內新經濟的平穩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能夠藉助君主的力量抗衡舊的封建貴族勢力並壯大自身的力量,雙方有共同的利益。而到了17世紀初期,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壯大之後,原先在為專制統治而服務的貴族所代表的議會逐漸重視自身的自由傳統,不再將君主視為自己的代表和保護人,雙方的矛盾愈發明顯。


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斯圖亞特繼承了英國王位,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在英格蘭愛爾蘭的統治。詹姆士一世登台便鼓吹「君權神授」的說法,聲稱國王是上帝派到人間的最高權威,有無限的權力。他根本不把議會放在眼裡,曾三次解散議會;他不關心英國的海上貿易,不重視建設海軍;這些政策大大阻礙了英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查理一世繼位後,大肆搜刮錢財,仍然獨斷專行,由於議會不同意他隨意收稅,他竟多次解散議會,結果形成多年無議會統治的局面。此時的英國,一方面王室生活極度腐化,揮霍無度,國家處在無序之中;另一方面國王徵收各種苛捐雜稅,壓榨人民,大量工人失業,反對壓迫的農民要求取消地租,獲得土地,革命運動隨之逐漸蓬勃興起,越演越烈。城市平民和失業的手工業者為生活所迫時常暴動,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使英國社會的各種矛盾迅速激化。


原因

1.英國經濟的發展,富裕階層、新貴族的成長,使他們要求政治上當權,經濟上發展市場經濟。

2.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發展,激化了一些新生的社會矛盾

3.英國民族國家發展期間出現的國教與新教之間、君主專制與議會傳統之間的矛盾沒有得到解決並且日益尖銳。


客觀原因


1.專制統治阻礙發展。

2.新貴族和富裕階層勢力的壯大。

3.文藝復興的思想解放動搖了專制統治的精神支柱。

4.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


特點

1 宗教旗幟鮮明。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內戰期間王黨與議會陣營之間最大的差別並不在於雙方的階級構成,而在於雙方的宗教信仰。總的來說,信仰清教者支持議會,信仰國教者則支持國王。

2 傳統觀點認為,在第一次內戰期間,英國資產者與新貴族結成聯盟共同反對英國君主專制。不過,在內戰過程中,無論是王黨還是議會,雙方的支持者中均有資產者、商人、工匠和農民等,支持誰取決於英國地方鄉紳的態度,而階級分化相比宗教分野並不顯著,因此對於革命的階級性這一觀點仍有待商榷。

3 革命曲折反覆,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反覆性和艱巨性。

4 開闢了革命的新時代。


英國內戰共有兩次,第一次內戰(1642~1646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642年到1644年夏,軍事主動權基本上掌握在國王手中,議會當時主要處於防守地位。第二階段從1644年夏到1646年,軍事主動權完全轉到議會手中。


1642年8月,查理一世在諾丁漢城堡升起國王的軍旗,宣布討伐議會,發動內戰。10月23日,發生了厄其山戰役,議會軍司令埃塞克斯伯 爵放棄了徹底打擊王軍的機會,使國王能夠在距離倫敦只有50英里的牛津,建立大本營。1643年夏季,議會軍一再失利。


1643年秋,國王派軍隊從三方面向倫敦進攻,倫敦的安全受到威脅。8月初,由手工業者、幫工、學徒組成的倫敦民團奮起出擊,附近農民武裝也來支援,這才減輕了對倫敦的壓力,挽回了局勢。1643年10月11日,克倫威爾所率領的由自耕農組成的騎兵在溫斯比附近獲得了重大勝利。


1644年7月2日,發生了內戰以來最大的一次戰役──馬斯頓荒原戰役克倫威爾所率的議會軍取得了輝煌勝利,但是南方和西方的議會軍卻遭到了慘敗。議會不得不通過徹底改組軍隊的計劃,規定建立統一的正規的「新模範軍」,由國家供養,實行統一指揮。「新模範軍」是由各郡招募的人組成的軍隊,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具有很強的戰鬥力。


它在1645年6月14日納西比附近的一次戰役中,一舉擊潰王軍。王軍損失了全部大炮和輜重,被俘5000名。國王隻身逃跑,並於1646年5 月5日向蘇格蘭投降。


1647年1月,議會以40萬英鎊的代價把查理一世買回軟禁起來。1647年11月,查理一世逃往懷特島,脅迫郡長叛變未遂被拘。他和蘇格蘭 傾向王黨的右翼秘密勾結,並煽動各地王黨叛亂。


1648年春發生第二次內戰,3月到5月,王黨在倫敦、威爾士、肯特郡等地製造暴動,蘇格蘭軍也從北部入侵。軍事行動是在三個孤立的地區:東南部、西部(包括威爾士)和北部展開的。克倫威爾率領議會軍鎮壓了東部、西部的叛亂以後,向北挺進,迎擊蘇格蘭的軍隊。1648年8月17日,克倫威爾在濃霧的掩護下從側翼進攻蘇格蘭軍。蘇格蘭軍慘敗。1萬人被俘,其餘向北逃跑。到8月底,第二次內戰實際上已經結束。


共和國時期,克倫威爾掌握了政權,擔任「護國主",實行有利於人民與資產階級政策。但是,克倫威爾去世後不久,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復辟。查理二世及其繼承者進行了瘋狂的反攻倒算,使得人人自危,怨聲載道。


1688年不滿國王專制統治的人士發動宮廷政變,推翻了專制統治,另立新的國王。


時間過程

1640-1642年

議會鬥爭:下議會要求限制王權,英國革命開始


查理一世為了籌劃軍費,鎮壓蘇格蘭人民起義,被迫於1640年恢復長期關閉的議會。議會同國王進行抗爭,起草了《大抗議書》,抨擊查理一世暴政,他們要求限制王權,取消國王的專賣權,監督國王和大臣的活動。查理一世拒絕接受《大抗議書》,最終和議會決裂。


1642-1649年

內戰: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內戰,組織王軍,向議會軍發起進攻。1643年,克倫威爾前往英格蘭東部,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農和城市平民組成的騎兵,在馬斯頓荒原戰役(1644.7),納西比戰役(1645)等戰役中屢次擊潰王黨軍。內戰結束後,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處死。英吉利共和國時代開始。


1649-1653年

英吉利共和國成立。


1653-1659年

克倫威爾獨裁時期


1653年4月30日,克倫威爾發動政變,解散議會。12月16日,他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1649年占)的「護國主」, 英吉利共和國時代結束,以克倫威爾的個人軍事獨裁為特色的護國政體時期開始。1658年,克倫威爾病逝。英國重新進入混亂時期。


1660-1689年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查理二世)復辟,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他死後,弟弟詹姆士二世繼位,他推行反動政策,實行血腥報復。1688年,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後來的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回國執政,發動宮廷政變,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統治,這次政變沒有流血而獲得成功,因此史稱「光榮革命」。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標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結果

1688年「光榮革命」標誌着英國革命的結束。


1689年的《權利法案》使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意義影響

英國革命確立了「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君主制)」「內閣制」,頒布《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人類社會由專制轉向民主,由人治轉向法制。


意義

1.英國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民主制度對專制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2.英國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3.英國革命後,出現了長期的政治穩定的局面,為社會經濟的順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為英國開展工業革命和成為工業強國創造了 前提。

4.英國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起來。

5. 從世界史的觀點看,英國革命的主要意義在於確定並貫徹了自由主義的原則。

6. 英國革命沒有根本解決政治經濟制度落後性,反而與舊貴族聯合鎮壓英國人民起義。


影響

英國革命極大促進歐洲各國反專制勢力,起到思想啟蒙作用,對世界歷史產生重要影響。也使一些封建專制的國家陷入害怕和擔憂。但是英國革命畢竟是不徹底革命,沒有從政治制度上徹底剷除舊的毒瘤。但對1789年法國大革命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而且英國通過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推動了歷史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


《權利法案》(全名:《國民權利與自由和王位繼承宣言》)


……靈俗兩界貴族與眾議員等……宣告:


1.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2.近以來國王權威擅自廢除法律或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3.設立審理宗教事務之欽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類指令與法庭,皆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經議會准許,藉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徵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徵收金錢,超出議會准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

5.向國王請願,乃臣民之權利,一切對此項請願之判罪或控告,皆為非法。

6.除經議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徵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為防衛起見,得酌量情形,並在法律許可範圍內,置備武器。

8.議會議員之選舉應是自由的。

9.議會內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議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訊問。

10.不應要求過多之保釋金,亦不應強課過分之罰款,更不應濫施殘酷非常之刑罰。

11.陪審官應予正式記名列表並陳報之,凡審理叛國犯案件之陪審官應為自由世襲地領有人。

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讓與及對罰金沒收財產所作的一切承諾,皆屬非法而無效。

13.為伸雪一切訴冤,並為修正、加強與維護法律起見,議會應時常集會。


彼等(即靈俗兩界貴族與眾議員等)並主張、要求與堅持上開各條為彼等無可置疑之權利與自由;凡上開各條中有損人民之任何宣告、判決、行為或訴訟程序,今後斷不應據之以為結論或先例。


《大抗議書》


⒈列舉查理一世濫用王權的行為,譴責暴政,反對專制。

⒉批判反動的宗教政策,痛斥高官的不法行為。

⒊譴責君主對議會權力和人民自由的漠視和損害。

⒋嚴厲抨擊苛捐雜稅

⒌要求工商業自由,政府對議會負責。


相關人物

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1599—1658),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領袖,出生於亨丁頓郡的新貴族家庭,17歲進入劍橋大學,後在倫敦學習法律。


1628、1640年,他兩次當選為議會議員,在1640年的新議會中,他參加起草了《大抗議書》,反對君主專制,主張保護人民利益。


1642年,查理一世掀起內戰後,克倫威爾一直站在議會方面,以自己組織的「鐵騎軍」屢建戰功。


1645年,議會通過《新軍法案》,授權克倫威爾改組軍隊,他便以「鐵騎軍」為基礎組成英國歷史上第一支常備軍,即「新模範軍」。新軍總司令名義上是費爾法克斯,但實際上克倫威爾掌握全權。


1645年6月的納西比戰役,克倫威爾指揮新模範軍取得了第一次內戰的勝利。


1648年春,王軍發動第二次內戰。8月,克倫威爾率領新軍擊潰了王軍。9月,又俘獲國王查理一世。


1649年1月30日,他在人民的壓力下,以議會和軍隊的名義處死國王。5月,宣布英國為共和國。克倫威爾為了鞏固有錢階層的專政,對內他一方面擊退王黨分子的復辟活動,一方面又鎮壓了民主派平等派和無地、少地農民的掘地派運動。在國外,他把侵略矛頭指向愛爾蘭,同時兼併蘇格蘭。


1649年8月,他率軍鎮壓愛爾蘭人民起義。愛爾蘭1/3的人口被剿滅,2/3的土地被侵占,克倫威爾本人、高級軍官和土地投機者都成了愛爾蘭的大地主。


1652至1654年,克倫威爾又打敗海上勁敵荷蘭,使英國控制了海外貿易,促進了英國工業的發展。


1653年,克倫威爾驅散議會,實行軍事獨裁,就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護國主」,成了英國的無冕之王,共和國名存實亡。克倫威爾的獨裁統治激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抗,王黨分子也趁機活動。


1658年9月,克倫威爾在危機四伏中病逝。其子理查·克倫威爾繼任護國主。


插圖《克倫威爾在戰場上》反映了克倫威爾議會軍隊在納西比戰場上擊敗國王軍隊的情景,畫中騎在白馬上的將軍正是克倫威爾。


查理二世


查理二世(1630—1685),查理一世之子,1646年逃亡國外。蘇格蘭和愛爾蘭的王黨分子擁護他為國王,以他的名字為號召,進行復辟活動。克倫威爾死後,經與英國議會協議後,於1660年4月4日發表《布雷達宣言》。宣言保證大赦政治犯、保障宗教自由並保持在革命期間所獲得的財產的所有權。答應同議會共同管理國家。國王不設常備軍,只有王宮衛隊和駐在蘇格蘭、愛爾蘭各據點的人數較少的部隊。王室土地在革命時期已被拍賣,在財政方面完全依靠議會,議會在所謂王室費項目下規定一定的款項來維持國王及其宮廷的開支。


同年5月8日,議會通過決議,宣布查理二世為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於5月29日進入倫敦,登上王位,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剛復辟時,他表 面上遵守宣言,在不同程度上滿足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以穩定局勢。不久即露出猙獰面目,全面恢復專制統治。利用國教迫害清教徒,逮捕、殺害反對君主封建政權的人,對曾簽署查理一世死刑的人一個不赦,沒來得及逃走的28人全部逮捕,其中13人處以絞刑,15人終身監禁。甚至連已死的人也不饒過,把克倫威爾等人的屍體從墳墓中掘出,施以絞刑,梟首示眾。由國庫開支收購國王與教會在革命時期所損失的土地。在位期間曾兩次發動對荷蘭的戰爭,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並聯合信仰天主教的法國,答應在英國恢復天主教。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對其推行的政策強烈不滿。


詹姆士二世


詹姆士二世(1633-1701),查理二世之弟,繼位前為約克公爵。英國革命戰爭期間於1648年逃往歐洲大陸,在法國和西班牙軍隊中服役 。1660年復辟後回英國。1685年查理二世死後繼位。他降低對法國商品的關稅率,接受法國經濟援助,積極在英國恢復天主教會及封建君主專制的統治。1687年,頒布《信仰自由宣言》,廢除反天主教的法律,允許天主教徒擔任文武官員。這不僅引起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不滿,而且也引起了過去曾併吞過天主教地產的封建貴族和國教教士的不滿,後來在1688年政變中逃往法國。1688年政變


詹姆士二世上台後,在英國恢復天主教,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引起了英國國教會和新興資產階級的反對。1688年6月,詹姆士二世得了一 個兒子,這樣,他那位信仰英國國教的女兒瑪麗就失去了將來繼承王位的希望,英國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本來曾經寄希望於瑪麗繼位後能改變現狀,詹姆士得子使他們的希望破滅,為了防止天主教徒將來可能繼承王位,他們決定發動政變,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英國議會中的輝格黨和托利黨的7位領袖人物出面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倫治親王威廉(1650—1702)來英國,以保護英國的宗教、 自由和財產。威廉生於尼德蘭,信奉新教。22歲任尼德蘭執政。5年後娶詹姆士二世(當時為約克公爵)之女瑪麗為妻。接到邀請後,威廉 在9月30日即發表聲明,要求恢復他的妻子瑪麗英國王位繼承權。


1688年11月1日,威廉率領一支1.5萬人的軍隊和600艘艦船在英國西南海港托爾貝登陸,向倫敦挺進。消息傳到倫敦,引起一片混亂,英國的資產階級、新貴族,甚至國王的部分大臣和軍隊都表示支持威廉。詹姆士二世眾叛親離,倉皇出逃,中途被截。後經威廉同意,逃亡法國。1688年12月18日威廉進入倫敦。1689年1月,在倫敦召開的議會全體會議上,宣布詹姆士二世遜位,由威廉和瑪麗共同管理英國, 稱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這次政變也稱「光榮革命」「不流血的革命」。同時,議會也向威廉提出了一個《權利宣言》,對詹姆士二世破壞法律的行為進行了譴責,指出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徵稅,天主教徒不能擔任英國國王,國王也不能同天主教徒結婚等等。威廉接受了這個宣言,當年10月,該宣言經議會批准定為法律,這就是《權利法案》。威廉在位期間,保障議會權利;採取保護關稅政策,鼓勵國內工農業發展;將愛爾蘭變為英國的殖民地;長期與法國進行競爭。光榮革命以後,因為國王威廉來自英國以外,又不懂英語,很多事情需要議會的幫助,加上《權利法案》的限制,王權受到制約,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起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