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臺北製糖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臺北製糖所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圖片來自隨意窩

基本資料

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

別稱    臺糖臺北倉庫

公告日期  2003年9月23日

登錄類別  倉庫

主管機關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建成年代  日治臺灣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

臺北製糖所,位於臺北廳古亭村區下崁莊,是一所曾經存在於台灣日治時期蔗糖製造工廠。[1](今臺北市萬華區糖廍里大理街160巷20弄內[2]:103)。

設立背景

歷史沿革

清治時期

日治時期

台北製糖株式會社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 大正五年(1916年)9月1日,台北製糖株式會社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併購[註 2]
  • 六年(1917年),臺北製糖所開始使用甘蔗細烈機,是台、日首度使用該機器的製糖廠。
  • 七年(1918年)4月27日艋舺停車場舉行落成典禮,並建造一條幹線至臺北製糖所的倉庫以便甘蔗運送,長530公尺。後又增設2條支線。
  • 九年(1920年)臺北製糖所開始以碳酸法製造純度較紅糖高的白糖,主要輸出至中國。
  • 十三年(1924年)臺北製糖所與其他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的各糖廠開始栽植含糖率較高的爪哇大莖種甘蔗。
  • 後因大平洋戰爭爆發,戰事吃緊,徵招丁男投入戰場,產糖量逐漸減少[6][5]:109
  • 昭和十八年(1943年)總督府禁止製造耕地白糖,原設備移轉至戰力化工廠,臺北製糖所宣布廢止,廠房設施也逐日拆毀。[10]
  • 但臺北製糖所在十九年(1944年)年初仍有榨糖作業。
  • 二十年(1945年)台北大空襲時,盟軍以製糖所的高聳煙囪為轟炸目標,卻誤中同樣具有煙囪的中央湯[6](位於今環河南路和平西路口圓環)。

光復以後

臺灣糖業公司

  • 1946年6月1日,臺北製糖所由中華民國政府接管,隸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二分區。
  • 1947年,臺糖設立萬華倉庫,成為統管臺糖物料運輸與進出口的重要轉運節點[1],包括現今之3棟糖倉與其他4棟倉庫。倉庫用以儲存銷至北部剩下回銷台北的糖,部份存放從日本進口的物料[6]。但附近以糖廠為中心的相關產業如化學、化工、食品加工紙業等中小型工廠仍然盛行。1940年代《徵信新聞報》(今《中國時報》)接收倉庫展開報業,吸引週邊印刷業的聚集[11]
  • 1955年後,臺糖陸續將部分廠區土地售予徵信新聞報與臺灣電力公司[2]:103
  • 1960、70年代起鐵路運輸之便吸引了成衣批發業的聚集[1]
  • 1973年臺糖配合臺北市政府萬大計畫工程,拆除臺北製糖所的鐵路支線,改以卡車運輸。
  • 1979年臺糖拆除糖廠煙囪、倉庫與民宅,並與臺北市政府合建國宅、臺糖員工宿舍。
  • 至此臺北製糖所僅存3棟倉庫與月台,由於台糖作為發貨倉庫,仍繼續使用,故能維持較原始的面貌。

糖廍文化園區

艋舺甘蔗文化季
  • 自2000年起,糖廍文化園區每年皆舉辦「艋舺甘蔗祭」文化季。
  • 有點燃甘蔗祭壇聖火、甘蔗舞表演、「糖詩」朗誦、剖削甘蔗比賽與甘蔗大胃王比賽等活動。[5]:111

製糖過程

  • 製糖過程首先以自走式收割機於甘蔗田採收甘蔗,甘蔗被吸入收割機,去除葉子後由排出口釋出,裝上在一旁並行前進的蔗箱車貨台。
  • 如果遇到石頭很多的區域,收割機無法進入,則使用鐮刀以人力採收後再去除葉子。收割下來的甘蔗,由蔗箱車運送至最近的集蔗場,裝上糖業鐵路甘蔗車[註 4]

集蔗場作業

  • 集蔗場的裝載方式分為以下三種:
    • 高台式:使用集蔗場的卸蔗台,由蔗箱車自行將甘蔗卸至停靠於卸蔗台的甘蔗車上。
  • 先將甘蔗卸至地面,再使用抓蔗機將甘蔗裝載至甘蔗車上。
    • 背載式:蔗箱車將甘蔗車載上貨台,到集蔗場後以特殊的支架將甘蔗車溜放回軌道上。
    • 鐵路機車將空的甘蔗車糖廠拉出,在沿途的集蔗場一一放下空車,再把載滿甘蔗的甘蔗車(稱為重車)相互連結,運回糖廠。
  • 台糖於1978年全面改用內燃機車。沒有鐵路抵達的甘蔗田,則以蔗箱車直接運送甘蔗至糖廠。
  • 甘蔗車抵達糖廠後被放入卸蔗台,卸下甘蔗。甘蔗由輸送帶運至糖廠內部,用切割機切成約30公分長,已採收的甘蔗不能久放,必須趁新鮮處理。切碎的甘蔗送入四重壓榨機,榨出糖汁,榨完汁的纖維稱為「蔗渣」,可作為鍋爐的燃料或肥料。榨出的糖汁通過輸送管進入濾淨程序。糖汁進入沉澱槽後加入石灰,使雜質凝固沉澱,沉澱物稱為「濾泥」,可做為肥料使用。過濾完的糖汁首先在蒸發罐中加熱,以提高純度。再進入結晶罐結晶。最後結晶被放入分蜜機,利用離心力分出固體與液體,固體稱為「粗糖」,液體則被稱為「糖蜜」。
  •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的製程只到粗糖為止,之後便是由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進行精糖的煉製。製作精糖要先將粗糖以熱水溶成糖液,加入小蘇打去除鈣質維生素,再用活性碳離子交換樹脂進行過濾脫色,得到的產品即為精糖。
  • 糖蜜則可做為製造酒精的原料。

建築概述

  • 臺北製糖所的廠區內因職務而區分為宿舍招待所蔗田發電廠製糖廠以及鐵道系統等,規模龐大。同時具備農務、公務及商務功能,亦對當時居民的經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6]。臺北製糖所的糖廠是鋼筋建物,煙囪高135尺,是當時(1911年)臺北市最高的建物。現今糖廠、煙囪等皆已拆除,僅存3棟倉庫與貨運月台[5]:109。台北製糖所種植甘蔗原料的區域,除了下崁大加蚋附近之外[8],尚包括台北桃園總面積27594,大都分布在大嵙崁溪新店溪基隆河沿岸[5]:109,並自建鐵路用以運蔗,總長41834公尺。其中廠區附近有一座橫跨大嵙崁溪的木造橋梁,運送板橋樹林三峽一帶採收的甘蔗至臺北製糖所。[6]
  • 倉庫古蹟以紅磚堆砌,利用大跨距木桁架撐起倉庫所需的空間。東側的B、C棟倉庫具有特殊的M字型屋頂[2]:103,A棟雖無M字型的屋頂,但其跨距仍相當的大,且具有磚砌的拱門及梯形柱[5]:109。倉庫外牆曾經繪有大幅的糖廠景象畫[5]:111。B棟目前還保有貨車的卸貨平台,以TR磚砌成[註 5][13],長達50公尺、寬20公尺[2]:103,推估是當初糖業鐵路載運原料的古月台。[8]園區內展示隸屬於溪湖糖廠的843號日立牌機車[14],並加掛平車蔗箱車守車。西側闢有種植不同種類甘蔗的象徵性甘蔗園[5]:111

破壞事件

  • 臺北市文化局於2010年邀請明華園進駐臺北製糖所舊址[4]。但明華園於2011年4月將區域內的舊月台拆除部份,引發當地人士不滿。同時發現月台由TR磚砌成,表層再敷上水泥所建造[15]
  • 臺北市文化局後決定修復該月台,並要求明華園負擔費用。[13]

附註

  1. 「廍」(ㄅㄨˋ)指台灣早期的製糖所,非中文古有用字,而是閩粵移民來到台灣後發展出的語詞。[lower-alpha 1]由於大五碼中未收錄「廍」字,因此常誤作「部」與「廓」。
  2. 日治時代中後期糖場兼併之風盛行,最後台灣地區的糖業由「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與「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四家公司所壟斷。[7]:29、30
  3. 同時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的尚有大稻埕圓環防空蓄水池
  4. 在貨車尚未普及前,甘蔗的運送由蔗農在蔗田內鋪設臨時路軌,再將採收下的甘蔗以牛車載運至集蔗場,蔗葉則可做為牛的飼料。
  5. TR磚指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於大正四年(1915年)開始燒製的紅磚[12]:83,其上有「TR」的凹字,代表「台灣煉瓦」(Taiwan Renga)的羅馬拼音縮寫。[lower-alpha 2],並具有利於與水泥結固的網狀表皮。尺寸為23×11×5公分。因產於松山,故又稱為「錫口磚」,在當時屬於高級建材。[12]:83

視頻

2010-11-20公視中晝新聞(萬華糖果園區 保留北台灣製糖史)
糖倉開門

參考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台北製糖所. 台灣製糖工廠百年文史地圖. [2017-07-22] (Chinese (Taiwan)). 
  2. 2.0 2.1 2.2 2.3 2.4 2.5 2.6 李泰昌李敏子何良正吳瑞益金梅玲陳輝陽崔靜萍蔡學忠. 《台灣的古蹟:北台灣》. 遠足文化. 2004. ISBN 9867630521. 
  3. 3.0 3.1 台北市立成德國民中學. 《台北古今行》.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1. ISBN 9570279141. 
  4. 4.0 4.1 糖廍園區開幕 明華園進駐. 蘋果日報. 2011-09-26 [2017-07-22] (Chinese (Taiwan)). 
  5.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林少雯. 《悠遊台北城》. 愛書人雜誌. 2004. ISBN 9867430190. 
  6.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台北製糖所. 大理國小網路中心. [2017-07-22] (Chinese (Taiwan)). 
  7. 7.0 7.1 7.2 戴震宇. 《台灣的鐵道》. 遠足文化. 2002. ISBN 9868015472. 
  8. 8.0 8.1 8.2 臺糖台北倉庫  . 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Chinese (Taiwan)). 
  9. 台北製糖所. 台糖全球中文入口網. [2017-07-22] (Chinese (Taiwan)). 
  10. 《台糖六十週年慶紀念專刊》.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6. 
  11. 11.0 11.1 糖廍文化園區.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2016-10-26 [2017-07-22] (Chinese (Taiwan)). 
  12. 12.0 12.1 張志遠. 《台灣的敬字亭》. 遠足文化. 2006. ISBN 9867630777. 
  13. 13.0 13.1 邱紹雯、趙靜瑜. 具歷史價值…北市要修復台糖古月台 明華園須買單.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1-04-27 [2017-07-22] (Chinese (Taiwan)). 
  14. 臺糖鐵路內燃機車分布地點. 蘇奕肇. 2017-03-28 [2017-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3) (Chinese (Taiwan)). 
  15. 鍾沛君. 拆台糖老月台惹議 明華園:非古蹟. TVBS官網. 2011-04-23 [2017-07-22]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