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紋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紋章學(法文:héraldique;德文:heraldik;英文:heraldry)是西方一門研究紋章的設計與應用的學問。紋章學一詞源自「傳令官」(古法語:heraut, hiraut),據說在中世紀上比武大會上,騎士全身披掛,全靠盾牌上的紋章才搞得清誰是誰,大會上的傳令官就憑紋章而向觀眾報告騎士的比武情況(有點像今日的體育旁白),漸漸「傳令官」成了「紋章專家」的代名詞[1],紋章學一詞也就由此衍生。紋章的構圖、用色都有嚴格的規定,其研究除了作為文化史的一部分,還有助於歷史考證,例如用於斷定宗譜及鑑定藝術品文物的年分。

早期歷史

早在上古時代,不同的部落就試圖用具象的方式展現他們的特色:服裝頭飾上分別擁有不同的顏色符號,尤其是動物符號及相應的各類早期神祇。此種外在差別使得在戰場上分辨不同部落的戰士成為可能。 此種風俗承傳到早期文明出現之後,戰士們——尤其是古巴比倫波斯中國將軍們偏好於為他們的軍隊製作具有同一圖示或者文字符號的盾牌和旗幟。在古希臘戰士的盾牌上也能找到不同種類的動物:如獅子、戰馬,獵狗野豬或者猛禽古羅馬軍團也使用他們獨有的象徵物[2]

在這一時期,盾牌上的圖形元素僅有裝飾的作用。在戰鬥中,對區分敵我產生決定性作用的是軍團旗幟,戰鬥小組所持三角旗及戰士服裝顏色的差別。雖然此些粗糙的,僅僅顏色上的差別使得在較遠的距離也可分辨敵我,不過,這些顏色卻會在每次戰役,甚至每次戰鬥開始之前被指揮官們重新選擇——就像是足球俱樂部在每個賽季和每場比賽開始之前會選擇不同的球衣顏色一樣(為了同對手的顏色區分開來)。

在此基礎之上,慢慢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戰旗樣式(時至今日,也有一些戰團在國家規定的旗幟之外,選擇使用代表本團精神的特色旗幟,顏色和標誌。),這些相對簡單的顏色和標誌也被統一製作到戰士們的盾牌上,並逐漸演變出了盾牌紋章。

中世紀

封建時代到來之後,領主們也開始選擇屬於他們自己的象徵符號。在封建時代的大戰役中,成百上千的戰團參與其中。戰士們的裝備差異,因為兵裝製造者們更頻繁的技術交流,以及戰團中普遍採用的、繳獲後即收歸己用的制度,也漸漸變得不那麼明顯。在這樣的大趨勢下,盾牌上使用的顏色和符號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們也更傾向於使用更多的顏色和幾何形狀的組合。

直到十二世紀中葉,紋章的顏色及符號仍只和戰士本人相聯繫。使用者自己決定使用哪一個符號,以及在他作為戰士的職業生涯中,是否需要改變這些符號。比如十一世紀的「貝葉掛毯」就織有某些樣格魯薩克遜和諾曼戰士的盾牌和戰旗圖樣,這些戰士參加了1066年的黑斯廷斯戰役

在這個屬於征服者威廉的時代君主們也穿上了輕盔甲,並且這盔甲的重量在稍後數百年間變得越來越重,開放式的頭盔被全包的騎士盔所取代,這也同時遮住了身穿盔甲者的臉。十字軍東征中,每次戰役都有為數眾多的領主加入,這大大地促進了紋章學的發展。

視頻

紋章 相關視頻

火焰紋章歷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