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衛兵墓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衛兵墓群

中文名稱;紅衛兵墓群

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左右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城市;重慶市

紅衛兵墓群,在全國是唯一尚存的。 該墓地位於重慶市沙坪公園位西南角、人工湖岸的緩坡的一塊墓地(緊鄰一座1990年重建的天主教堂)。是中國僅存一座基本保存完好的文革武鬥墓群。高約三至六公尺不等的塊石疊砌而成的灰牆,把墓園大致圍成船形;墓園西高東低,形成幾級梯形台地;墓園占地約3000平方米左右(約合4.5畝)。墓群坐西朝東,寄寓着墓主永遠"心向紅太陽"的拳拳之意。由於常年失修,墓園不開放。

序言介紹

墓主

⒈死亡者年齡最小的僅14歲(2人),年齡最大的60歲。

2、死亡者年齡:20歲以下的占35.2%(69人),21-30歲的33.7%(66人),31-40歲的20.9%(41人),41歲-50歲的7.7%(15人),50歲以上2.6%(5人)。

⒊死亡者職業:工人占58.9%(最多,176人),學生34.8%(104人),職員4.7%(14人),軍人(軍事院校學生)2%(6人),幹部1%(3人),教師0.67%(2人)。

墓穴

位於重慶沙坪公園小溪亭閣不遠的"八一五"公墓,基本上都是在1967年5月至8月間被打死的中學紅衛兵和重慶廠礦企事業的工人造反派,年紀大的多在十幾歲或二三十歲,年齡小的僅十幾歲。公墓建在一片小樹林裡,這裡依山傍水,鳥鳴清幽,很早以前曾是一處解放軍烈士墓。"八一五派"所以選中這塊風水寶地,據稱還是請了風水先生的。首先,這裡位於沙坪公園的僻靜處,曾是解放前地下黨常接頭之處,有像征意義;第二,"反到底派"再強大不會攻到這裡來,沙坪公園幾乎是"八一五派"腹地的腹地。文革武鬥時期,以重慶大學為首的"八一五派",占據了沙坪壩所有的地盤,該地區的"反到底派"都逃走了。

據統計,該墓群共有113座墓塋,埋着1967年至1968年重慶武鬥[注1]期間,戰死或故亡的八一五派組織成員[注2]。造墓立碑時間最早的從1967年6月開始,最晚的到1969年1月結束。

由於墓碑保存情況較差,當前僅能確認共113座墓塋,這裡給出的有關墓主人人員數據,系後來的統計折算結果。按中國傳統習慣,應一人一墓,合墓十分罕見。但此墓葬群中多人一個墓頭的情況十分常見。因此推算數據又和現存墓數相距較大,並考慮到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這裡的數據僅供參考

簡介

墓園的布局沒有統一規劃,按先來後到的不成文法隨意掩埋,有的位置的墳墓密度很大,有的位置則趨疏朗,沒有對稱性。建墓的主要材料是石板、青磚、三合土、水泥。單人獨墓的款式一般較簡單,沒有獨立的碑,刻石融在墓體中嵌於正前方,墓誌、墓表、墓銘三者合一。

內容

9 號墓摹仿人民英雄紀念碑最為認真與酷似,墓基四周環繞着漂亮磨石欄杆。文的墓裙寬達十多米。碑身、碑頂一般飾有八一五派徽記(嵌着派別名號的火炬)。墓碑主體題字多為毛體狂草:"死難烈士萬歲"。點綴其間的有時代特徵鮮明的激烈口號:"頭可斷,血可流,毛澤東思想不能丟;可挨打,可挨斗,誓死不低革命頭";或表示悼念之意的毛澤東、魯迅詩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碑文情況

105號墓碑文

頗具代表性的105號墓碑文悼詞帶着那個時代特有的抒情語言,被用來寄託對死者的緬懷、稱讚之情,着眼點是以死者性命證明對立方的反動、不義和己方的政治合法性。"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毛主席最忠實的紅衛兵、毛澤東主義戰鬥團最優秀的戰士張光耀、孫渝樓、歐家榮、余志強、唐曉渝、李元秀、崔佩芬、楊武惠八位烈士,在血火交熾的八月天,為了捍衛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用生命的光輝照亮了後來人奮進的道路。死難的戰友們,一想起你們,我們就渾身是膽,力量無窮,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不周山下紅旗亂,碧血催開英雄花。親愛的戰友們,今天,我們已用戰鬥迎來了歡笑的紅雲。披肝瀝膽何所求,喜愛環宇火樣紅。你們殷紅的鮮血,已浸透八一五紅彤彤的造反大旗。啊!我們高高舉起你們殷紅的鮮血,已化入八一五熊熊的革命火炬。這火炬啊,我們緊緊握!頭可斷,血可流,毛澤東思想絕不丟,你們鏗鏘的誓言啊,已匯成千軍萬馬、萬馬千軍驚天動地的呼吼。你們英雄的身軀,猶如那蒼松翠柏,巍然屹立紅岩嶺上,歌樂山巔。揮淚繼承烈士志,誓將遺願化宏圖。成千成萬的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着他們的血跡前進吧!毛澤東主義戰鬥團死難烈士永垂不朽!八一五革命派死難烈士永垂不朽!重慶革命造反戰校(原二十九中)毛澤東主義戰鬥團 1967年6月"。

82號墓碑文

碑文一般能提供死者生平較完整的資料,且間雜考績式政治評語。如82號墓:"江丕嘉同志簡歷毛主席最忠實的紅衛兵江丕嘉同志(男)一九四九年九月五日生於重慶小龍坎一九六六年十月加入中學生紅衛兵六七年三月加入紅衛兵革命造反司令部同年八月二十一日晨六點五十分為保衛中央赴渝調查組的安全英勇獻身年僅二十歲在文化大革命中始終不移地站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一邊勇敢戰鬥在鬥爭的最前列為捍衛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他灑盡了最後一滴血江丕嘉同志為革命而死死得其所重於泰山"。

碑文丟失,墓園所有碑文都遭到程度不同的風化、剝蝕:碑文姓名不全的有23名,姓名全無的24名。最嚴重的是71號墓,11位死者的姓名全被風化了,只有死者的歲數尚可辨認;此碑的死亡人數是根據歲數記載的占位推算出來的。85號墓則因有一整塊墓碑石塊被人撬走,故其中10名死者的姓名皆不可考。

保留過程

墓群地理位置

42年前,山城重慶曾爆發過規模為中國同期之最的"文革"武鬥。死難者被分散掩埋於重慶市區約24處。隨着歲月流轉,這些墓地或被搬遷或被剷除,至今保存完好的僅一處,位於沙坪公園

市級文物時間

2009年12月15日,此處墓園被重慶市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紅衛兵墓"作為特殊的歷史記載者,自身也經歷諸多波折,曾數次面臨被拆除危險。而當時日久遠,它記載歷史、供後人反思的作用得以體現。沙坪公園內的紅衛兵墓園,當前是中國唯一保存完好、具有規模的"文革"墓群。它成為文物的過程中也曾有過爭議,但最終所有意見指向一個基點:它應當被保護下來。

歷史

20世紀60年代初期,墓園埋葬了幾名中印戰爭中犧牲的烈士

"文革"期間,重慶武鬥慘烈,在1967年夏至1968年夏一年左右的時間,重慶市武鬥見於官方記載的就有31次,動用槍、炮、坦克、炮船等軍械兵器計24次,645人死亡。沙坪公園內墓園的造墓立碑,是1967年6月到1969年1月。沙坪公園地處武鬥中"八一五派"控制範圍的核心地段,隱秘、幽靜,這是它成為紅衛兵墓的原因之一。

"文革"武鬥結束後,20世紀70年代,紅衛兵墓園曾一度損壞嚴重。1975年全面整頓時修葺公園,才砌整了與外界隔離封閉的院牆,墓園方始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護

1985年,時任重慶市委書記廖伯康批示了"三不原則":不拆除、不宣傳、不開放。隨後,由民政局撥款修建了更高更結實的圍牆,沙坪公園修建了一條從公園通往墓園的石板路,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2013年3月,媒體報導稱清明節將對市民開放。其管理方予以否認,稱墓園年久失修存安全隱患,清明期間不會開放。

建築風格

該墓地位於重慶市沙坪公園位西南角、人工湖岸的緩坡的一塊墓地(緊鄰一座1990年重建的天主教堂)。高約三至六公尺不等的塊石疊砌而成的灰牆,把墓園大致圍成船形;墓園西高東低,形成幾級梯形台地;墓園占地約3000平方米左右(約合4.5畝)。墓群坐西朝東,寄寓着墓主永遠"心向紅太陽"的拳拳之意[1]

墓園內的墓碑高低錯落,最高的墓碑約有8米。1967年,剛安葬的時候,就是在土堆上插上寫着死者名字的木塊。直到1968年2月,陵園開始進行大整修:建造了墓碑,大多數墓碑仿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1969年1月,建造結束。墓碑高低有別,是因為經費、地形等原因造成。

墓園的布局沒有統一規劃,按先來後到的不成文法隨意分割,有的位置墳墓密度很大,有的位置則趨疏朗,沒有對稱性。

多數合葬墓主體設計摹仿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再略加變通改良:南北橫亘綿延的墓基適應着多人合葬的功能需要,其上聳立一座石碑。9號墓摹仿人民英雄紀念碑最為認真與酷似,墓基四周環繞着漂亮磨石欄杆。117號墓銘刻悼文的墓裙寬達十多米。碑身、碑頂一般飾有八一五派徽記。

最新消息

記着從重慶市沙坪公園管理處獲悉,網傳"重慶'文革'紅衛兵墓園今年清明節將開放"消息不實。

相關視頻

2015清明 · 重慶紅衛兵公墓

參考資料

  1. 重慶:紅衛兵墓群 , 新浪博客 2018-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