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沙地植被恢復技術應用案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科爾沁沙地植被恢復技術應用案例苜蓿「北林202」 科爾沁沙地植被恢復技術應用案例,阿魯科爾沁旗屬於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性氣候區,全旗可利用草原面積1449.6萬畝,草原植被主要有4個類型,北部為山地草原,中西部為丘陵乾草原,東南部為科爾沁沙地草原,土壤[1]以粟鈣土、風沙土為主。當地以畜牧業經濟為主的牧業旗,草牧場面積1560萬畝,大小畜存欄常年保持在250萬頭只左右。長期以來草原過度放牧和墾殖,以及近年來出現極端乾旱等氣候變化,使阿魯科爾沁旗草原沙漠化、退化、鹽鹼化問題日益嚴重,草原生產力急劇下降,成為制約該旗農牧業發展的主要瓶頸。該旗為有效治理退化沙化土地,改善草原生態環境,解決制約畜牧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堅持「生態生計兼顧、生產生活並重、治沙致富共贏」的原則,並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如確立以建設生態畜牧業為中心,以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畜牧業產品開發和防疫為重點,推進畜牧業結構調整,大力引導和鼓勵種植優質苜蓿和燕麥等飼料作物,並進行相應的水利配套設施建設。苜蓿草被全世界公認為「牧草之王」,以產量高、草質優良著稱,尤其是對於奶牛,長久以來被認為是可部分代替精飼料的高標準優質飼料。但由於阿魯科爾沁旗特殊的氣候條件以及苜蓿起源地不同導致引種後苜蓿在形態、生產能力和越冬上發生了重大變化,進口苜蓿品種很難大面積種植和推廣,因此2016年在阿旗引進抗逆性強、優質、高產的生態型苜蓿新品種進行推廣種植。
目錄
二、主要解決的問題
培育的高抗寒、抗旱苜蓿新品種主要特點為高抗寒特性,適宜在高緯度、冬季嚴寒、無霜期短的阿魯科爾沁旗進行推廣種植,為該地區生態建設與增加牧草供給能力,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三、技術要點
「北林202」苜蓿新品種是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培育的高抗寒、抗旱苜蓿新品種。該品種主要特點為高抗寒特性,適宜在高緯度、冬季嚴寒、無霜期短的阿魯科爾沁旗進行推廣種植,為該地區生態建設與增加牧草供給能力,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有效增加牧民收入,推進草原經營制度創新、發展現代牧業、建設繁榮穩定新牧區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北林202」在科爾沁沙地區種植需採用以下技術:
1、整地
耕翻深度達25cm~30cm。整地應依地勢而行,土壤緊實的地塊可深松,鬆土深度35cm~40cm。採用聯合整地機可以一次性完成深松、耙地、耱地(拖平)作業。整地後的土地平整度應達到播種機播幅內高低差不超過正負3cm。播種前應至少鎮壓1次,鎮壓後的苗床土壤應平整堅實。
2、土壤改良與施基肥
結合土壤耕作時進行,將基肥與有機肥[2]均勻施入耕作層,有機肥施用量15t/hm2以上。
3、播種時間
阿旗地區春季多風,溫度較低,播種通常為6月,但為提高當年越冬率,宜於7月21日前完成播種。
4、播種方式
通常為條播,行距10cm-20cm;開溝條播時,行距為20cm。亦可使用專用的撒播機進行撒播,撒播後應覆土並再次鎮壓。
5、播種量
條播裸種子播種量15kg/hm2-21kg/hm2,撒播裸種子播種量18kg/hm2-22.5kg/hm2。丸粒化種子的播種量按裸種播量和丸衣所占重量比進行換算。
6、播種深度
普通條播播種深度0.5cm-1.5cm。
7、接種根瘤菌
將粉狀根瘤菌劑加水(可加粘着劑),與種子充分拌均,在根瘤菌劑完全乾燥之前及時播種,已經拌種的混合種子當天應該播完。
8、鎮壓
平播後立即鎮壓1遍-2遍;溝播後不鎮壓。
9、節水灌水
科爾沁沙地水資源短缺,種植苜蓿不適宜使用漫灌或噴灌等措施,應使用更為節水的滴灌。為提高出苗率,可於播種前灌水,灌水深度達土層30cm,待表面干土層達到1cm-2cm深時播種。
10、苗期管理
播種後至第一複葉期,視天氣狀況(風力、溫度等)進行灌溉,先小後大,逐漸加大,先淺後深,逐漸加深,出苗期每次灌水量4mm-4.5mm,以土壤表面不出現干土為準。兩葉期至分枝期,表土乾濕交替,每次灌溉量逐漸從6mm提高至20mm,此期通常持續2周-3周。苜蓿生長至第一複葉期時施氮肥,施用量(純N):45kg/hm2-75kg/hm2。
11、田間管理
為保證苜蓿飼草的質量和純淨度,中耕除草的田間管理尤為重要,因而在苜蓿生長的各個階段要及時進行中耕除草,做到地無荒草;每年返青和收割一次後,根據土壤肥力和底肥量,每畝追施尿素2.5-5公斤,氯化鉀2-4公斤,磷肥10公斤。
四、應用成效
1、生態效益分析
(1)通過引種「北林202」苜蓿,提高了地表植被覆蓋度、改善土壤通氣性、增加了土壤的肥力,也證明了「北林202」是阿魯科爾沁旗沙地區生態恢復的重要種質資源。地表植被覆蓋度的提高,避免雨水對地表的直接沖刷,促進滲透,涵養水源,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水分蒸發,不但有效地起到固土護坡、改良土壤的生態效用。
(2)通過推廣示範區「北林202」的播種及根瘤菌接種技術,極大提高了「北林202」苜蓿的適應性及生產力,同時增加了土壤中的氮固定,減少了化學肥料的使用,提高了生態安全性,同時使土地生產力得到提高。
(3)推廣「北林202」種植節水灌溉技術,加快了乾旱半乾旱區的植被恢復進程,保障牧區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態環境改善,促進示範區的生態持續向好。
2、經濟效益分析
科爾沁沙地示範基地的「北林202」苜蓿種植面積為300畝,年均產草量535kg,按照每公斤2元計算,該種植模式每畝可帶來1070元/畝的收益。
3、社會效益分析
科爾沁旗沙地種植苜蓿「北林202」為緩解日益突出的草畜矛盾、促進畜牧業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以及開展高寒地區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和相關科學研究方面發揮一定的社會效益。並對調整牧業生產結構,增加群眾收入提供重要助力。
五、適用範圍
適宜在內蒙古科爾沁沙地草原區大面積推廣,目前已經在阿魯科爾沁旗得到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土壤?它怎麼來的 ,搜狐,2023-03-15
- ↑ 有機肥是指什麼肥料 ,搜狐,2022-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