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科學技術史是描述和解釋科學技術的產生、發展和系統化進程,以及研究其與政治軍事經濟、工業、文化、宗教、哲學等各個社會領域之間歷史互動關係的學科。

科學技術史是理學的一級學科,研究範圍涉及理、工、農、醫四大學科門類,主要包含科學史、技術史、農業史、醫學史、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科學技術與社會等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史綜合運用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方法,以文獻資料和實物遺存為研究內容,揭示科學發展的規律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然科學史研究室主任張秉倫、原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王渝生、原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路甬祥認為:「科學技術史學科在國內外已日益成為一門顯學,從學科性質、研究方法、研究隊伍的構成三方面來看,屬於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哲學並不等同」。

目錄

學科介紹

學科歷史

科學技術史學科有着相當悠久的歷史。伴隨着近代科學技術的產生,西方一些學者即開始了對科技發展歷史的研究。17世紀,英國、丹麥等國已有科學史著作問世。18世紀,歐洲人對於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醫學等發展的歷史已進行了分門別類的研究。1892年,法蘭西學院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史教授席位。20世紀初以來,隨着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科學技術史也受到了社會各方面越來越多的重視,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1913年,薩頓創辦了第一份科學史獨立刊物,提出了科學史的研究綱領,在哈佛大學首次開設了系統的科學史課程。1928年,薩頓、辛格、米利等科學史家創立國際科學史研究院,次年,首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召開。

我國的科學技術史研究工作起步於20世紀20年代李儼、錢寶琮、梁思成等學者對我國古代科技文獻與文物的發掘和整理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科學技術史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1954年,在竺可楨的倡導下,成立了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竺可楨任主任委員,葉企孫、侯外廬任副主任委員。1957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自然科學史研究室(後來發展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並開始招收首批科學史碩士研究生,標誌着科學技術史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在我國誕生,也標誌着科學技術史學科在中國的建制化及研究隊伍的職業化。

開設院校

擁有國家重點學科的高校(3所):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大學(培育)。

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1]、研究所(14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北大學、山西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擁有碩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研究所(30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北大學、山西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東華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首都師範大學、河北師範大學、天津師範大學、河北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北京印刷學院、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學科範圍

本學科主要包含科學史、技術史、農業史、醫學史、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2]、科學技術與社會等研究方向。

視頻

科學技術史 相關視頻

文化的基因庫: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
王渝生中華文明解讀李約瑟與中國科學技術史

參考文獻

  1. 首批擁有學士碩士博士授權點高校,個人圖書館,2017-08-10
  2. 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搜狐,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