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足動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四足動物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四足動物是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它們都有脊椎骨,也都有盆骨連接在脊椎上,用來支撐體重,同樣都有胸廓,用來保護心臟和肺;四足動物通過鼻孔呼吸空氣,其四肢的頂端都由一根骨頭組成,下面則都有一對骨頭伸向手或腳,並均具手指或腳趾。

簡介

四千五百萬年以前,在澳洲大陸脫離南極板塊,逐漸向北漂移的時候,考拉或類似考拉的動物就已經首先開始進化了。化石證明,二千五百萬年前,類似考拉的動物就已經存在於澳洲大陸上。在漂移的過程中,氣候開始劇烈變化,澳洲大陸變得越來越乾燥,桉樹、橡膠樹等植物也開始改變並進化,而考拉則開始變得依賴於這些植物。

一般認為,土著居民於6萬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經來到了澳洲大陸。如同其它澳洲動物一樣,考拉,也成為土著文化與文明中許多神話與傳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千百年來,考拉雖然一直是土著居民的一項重要食物來源,可是,這並不妨礙它們繁榮昌盛。1788年,歐洲人第一次登上澳洲大陸以後,John Price成為第一個記錄考拉這種動物的歐洲人。他在進入悉尼附近的Blue Mountains時詳細地描述了考拉。1816年,考拉第一次有了學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意即為"灰袋熊"。後來,人們發現,考拉根本就不是熊,於是,一個哺乳動物研究小組的成員將考拉叫做"marsupials"(意為"有袋類動物"),即剛出生的幼獸發育並不完全且需要在育兒袋中繼續發育的動物。諸如考拉之類的大多數有袋類動物均分布於澳大利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

在澳洲的土著語言中,考拉意即為"不喝水",儘管澳洲的方言多種多樣。在不同版本的殖民資料中,考拉曾被記錄為多個不同的格式,如cullewine, koolewong, colo, colah, koolah, kaola, koala, karbor, boorabee, 和 goribun等等。

當新的殖民者進入澳洲大陸的時候,毀林墾田開始了,澳洲本土的動物開始失去它們的棲息地。1924年,考拉在南部澳洲絕滅,新南威爾士的考拉也接近絕滅,而維多利亞的考拉估計不到500隻。於是,考拉毛皮的交易焦點開始向北轉向了昆士蘭。1919年,澳大利亞政府宣布了一個為期6個月的狩獵解禁期,期間,有100百萬隻考拉被獵殺。儘管1927年允許獵殺考拉的特別季節被正式取消,但是,當禁令重新被取消時,在短短的1個多月的時間,就有超過80萬隻的考拉被獵殺。

1930年,公開獵殺考拉的暴行迫使政府宣布,考拉在所有的州均成為被保護動物。然而,除了新南威爾士頒布了相關的法律之外,卻沒有法律來保護那些考拉賴以生存和隱蔽的桉樹林。

評價

動物誕生於水中,在很長的時期內停留在水中,直到三億多年前才登上陸地。登陸是動物史上的又一件大事,揭開了陸生動物大繁榮的新篇章。 水域和陸地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態環境,陸上動物是由水生動物進化而來的。水生動物要登上陸地,就要有一系列的適應陸地生活的特徵:動物在陸上就不能象在水中那樣用鰓呼吸,而要用肺;不象魚類身體有水的浮力作用那樣,陸生動物受到地心吸力的影響要大,於是支持和運動的四肢就成為妊要的器官;動物體內有一定的水分,魚類在水中不怕體內水分的散失,但要在陸地上生活,如果不能防止水分的蒸發,就會遇到千死的威脅。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只有具備這一系列的適應構造,才能在陸地上生存下來。 由原始硬骨魚類分化出來的總鰭魚類,有似肺的氣囊,作為輔助呼吸器官,有較堅固的脊椎和偶鰭。由於三億多年前環境的變化,促使總鰭魚內部結構分化。經過漫長而艱巨的歷程,適應陸地生活的特徵不斷產生和加強,肺代替鰓,偶鰭轉化為四肢,逐漸爬上陸地,進化為兩棲動物。兩棲動物登上了陸地,開拓了脊椎動物陸地生活的新天地,這在脊椎動物進化史上,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