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岩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岩姜水龍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fortunei(Kze.)J.Sm. 的根莖。多年生蕨類,根須細小,黑色或黃褐色。植株大型、美觀,盆栽適合客廳或吊於廊架處欣賞。分布於我國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台灣等地。

中文學名/拉丁學名:槲蕨 /拉丁學名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亞 門/:真蕨亞門/薄囊蕨綱

/:水龍骨目/槲蕨科

/:槲蕨屬/槲蕨

石岩姜原圖鏈接
石岩姜原圖鏈接

形態特徵

多年生蕨類,根須細小,黑色黃褐色;地上莖橫走,約長7~10厘米,徑1厘米,肉質,肥厚,如棒,密被金黃色的捲曲狹長鱗片毛,片毛長到1厘米。葉有2型;其不生子囊群之葉為圓卵形,無柄,彼此互覆,長5~7厘米,寬3~6厘米,灰褐色,干革質,邊緣淺裂,基部凹入,葉脈顯凸,網狀,兩面具短毛,側脈6~7對,生子囊群之葉為綠色,長16~30厘米,寬11~18厘米,半革質,長橢圓,葉柄短,有翅,葉片向基部漸狹,兩面光滑,羽狀深裂,裂片7~13對,長7~9厘米,寬2~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2~3對縮為耳形,邊緣具淺疏缺刻;葉向綠色,側脈上有短毛,硫生,背淺綠色,葉脈網狀,頗整齊,圍成方格,顯凸。子囊群圓大,在裂片背面近上部居多,每2側脈間有子囊群1-2個成為一列,無蓋,黃褐色。

分布範圍

分布於我國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台灣海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印度也有。

特點

生於古上、上或山林石上,耐力強,陽光充足或半陰生。

繁殖:孢子。

日照:半日照。

溫度:生長適溫16℃~28℃。

土壤:附生基質栽培。

水分:喜濕潤。

石岩姜原圖鏈接
石岩姜原圖鏈接
石岩姜原圖鏈接


主要價值

植株大型、美觀,盆栽適合客廳或吊於廊架處欣賞。

石岩姜的觀賞價值在於葉的二種形狀,且非常見植物之葉。不生孢子囊群之葉呈灰褐色,一般人不解其為何物,或誤認為鱗片,置於庭院中或公園中,既美化環境,給以人特殊的觀賞樂趣,還可了解植物界的多樣性。其根莖入藥泡酒服可治風濕麻木和周身疼痛,亦為多用途的植物。[1]

藥用部分:根莖(去鱗片毛)。

採收期:四季皆可採用[2]

石岩姜原圖鏈接

栽培管理

從野外林中岩石上切取部分帶葉的橫行莖段,貼附於園林稍遮陰的石山上或貼附於樹幹和枝椏上,只要在多濕潤的條件下,即可成活發展橫走莖,並產生新的葉叢。[3]

作用與功效

1、補鈣補鋅健骨

石岩姜中也有多種多樣純天然特異性成份能推動身體對營養元素的消化吸收,並且能提升人體內血鉀血磷的總數,這種物質對人類骨骼生長常有優良積極意義,並且能加速人體內骨炎和骨密轉化成,能推動肌肉骨骼生長發育也可以讓肌肉骨骼身心健康水準明顯增強。

2、抗病毒治療

石岩姜能提升身體的抗病毒治療工作能力,它能抑止鏈黴素青黴素等多種多樣治療藥物的副作用,能提升他們的藥力,提升他們的抗病毒治療工作能力,平常適當服食石岩姜能避免多種多樣病毒感染對身體造成損害,也可以防止一些病毒性疾病產生,它對保持身體健康有挺大的益處。

3、預防血栓

石岩姜還能預防血栓,它是一種對人類心腦血管病有積極主動功效的中草藥材,它帶有的含磷酸鹽甾體及其黃酮類化合物、多糖類化合物等營養元素被身體消化吸收之後能清潔血液,也可以清除血液中的膽固醇並能提升身體的抗凝血工作能力,它能避免血小板凝固成塊,這類狀況下身體出現靜脈血栓的概率便會顯著降低,這些早已出現靜脈血栓的在服食它之後還能讓靜脈血栓病況顯著緩解。

4、消炎除菌

消炎除菌抗病毒治療也是石岩姜的關鍵功效,它帶有的類化合物化合物是純天然的藥用價值成份,能殺死人體內的病原菌也可以清除人體內的發炎,它能防止病毒滋長也可以用以人類多種多樣發炎的醫治,能讓病況迅速緩解,常常服用還能讓身體本身的抑菌與抗病毒治療工作能力明顯增強。此外大家出現氣管炎腸炎及其扁桃體炎等多種多樣常見病時,多服食石岩姜也可以充分發揮優良的醫治作用。

視頻

參考文獻

  1. [周壽榮主編,草坪地被與人類環境:草坪地被建植原理與實用技術,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01月第1版,第169頁]
  2. [家庭園藝編委會編著,實用養花百科,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5,第113頁]
  3. [李強主編,中獸醫藥用植物栽培技術,延邊人民出版社,2003.03,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