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龍城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盤龍城遺址是湖北省武漢市境內的一處商代遺址,位於武漢市東北郊黃陂區境內的盤龍湖畔,南隔府河與漢口相望。遺址發現於1954年,經過考古發掘,先後發現城址、宮殿建築、高等級墓葬、鑄銅遺址等遺蹟。經鑑定,遺址年代為公元前1600年至1300年,至21世紀初為長江流域已發現規模最大的夏商時期城邑遺址,為該時期中原文化在長江流域的中心,被媒體譽為「武漢城市之根」。遺址為《考古》雜誌評選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1988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建有盤龍城遺址博物院[1]。
遺址簡介
盤龍城遺址:距今3800年的殷商盤龍城文化,被專家學者論證為「華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漢之根」。盤龍城遺址為中國古代城市遺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盤龍湖畔。原本認為中心區面積約 1.1平方公里,但之後發現了面積2.5平方公里的外城,其遺址面積應更為廣大。遺址文化堆積年代,上限為屈家嶺文化(有屈家嶺文化的地層),下限相當於殷墟早期。內城興建年代約在公元前15世紀前後,相當於二里崗時期,外城則尚未確定興建年代。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南方古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與性質、宮殿的形制及建築技術,都具有重要的價值。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盤龍古城出土了數百件盤龍城商代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遺物,製作精美,花紋別致,特別是出土的獸面紋盉,盤龍城大銅鼎、銅鎖、銅提梁鹵都是中國文物中極為罕見的珍品。盤龍城出土的94厘米長的大玉戈為200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是國家一級文物[2]。
盤龍城遺址是一處古代城址,時代一說為商代前期,一說為夏代。發掘年代:1974年。內城總面積約75400平方米。城址南北長290米,東西寬260米,周長1100米。包括宮殿區、居民區、墓葬區和手工業作坊區幾部分。城址內清理了大量遺蹟,出土有數百件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遺物。
意 義:盤龍城遺址的發現,揭示了商文化(一說為夏文化)在長江流域的傳播與分布,為研究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盤龍城遺址位於長江北岸,距武漢市中心僅5公里。盤龍城遺址的分布範圍是兩面臨盤龍湖,南瀕府河,僅西面有陸路相通。其內城東西長1100米,南北寬1000米,內城總面積約75400平方米。外城總面積2.5平方公里,內城坐落在整個遺址的東南部,平面形狀略呈方形,城內發現有三處大型宮殿基址。內城外散見居民區和釀酒、制陶、冶銅等手工作坊及墓地。盤龍城遺址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不僅數量遠遠超過鄭州商城,而且不少是同時期青銅器精品。盤龍城還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陶片,石器100多件。盤龍城發掘出的三座大型宮殿建築,體現了我國古代前朝後寢即前堂後室的宮殿格局,奠定了中國宮殿建築的基石。專家認為,盤龍城是商王朝南征的據點,是商王朝控制南方的戰略資源的中轉站,其城牆外陡內緩,易守難攻,軍事目的較為明顯,後來不斷發展成為商王朝在南方的軍事、政治中心 但也有專家認為,盤龍城即是夏王朝的都城,掌握銅礦資源,為當時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
1974~1976年,湖北省博物館在盤龍城遺址設置考古工作站,並建立群眾性保護組織,負責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工作。
1983年,當地政府及盤龍城考古工作站組織專業人員,對遺址作了全面的調查和勘察,初步劃定了保護範圍,並建立了資料檔案。
2013年8月,武漢市提出,將投資29億元建設以盤龍城遺址保護為核心的考古公園,其遺址博物館建築設計方案將向國際招標徵集。據介紹,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後,不僅有利於遺址的保護,也將為湖北增加一處黃金旅遊景點。
2018年10月19日,「盤龍城遺址聯合考古項目」啟動。中美聯合考古隊將對盤龍城遺址開展聯合考古,深入了解盤龍城遺址的功能與性質。中美聯合考古隊由武漢大學、芝加哥大學、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組成。聯合考古期間,中美學者將重點研究盤龍城遺址聚落形態和布局、手工業生產、自然環境變遷、區域聚落形態分布與互動等課題。
視頻
盤龍城遺址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盤龍城遺址:由廢墟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嬗變 ,搜狐,2018-07-03
- ↑ 盤龍城「南土遺珍」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武漢文明網,2017-7-19